APP下载

音乐游戏中引发的规则讨论

2014-09-29顾红云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4年6期
关键词:领头人佩佩帽子

顾红云

案例回放:

家长开放日,我们安排了一个亲子游戏:家长和孩子面向圆心围坐一圈,跟着音乐逆时针传递帽子。当音乐旋律变换时,拿到帽子的那个就做“领头人”,带领大家做各种舞蹈动作。

节奏很欢快,游戏很热闹,看到自己或别人的孩子自信满满地站在中央的“小舞台”上领舞,家长们也很开心,都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拍手,学着孩子的样子舞蹈。

活动结束后,佩佩妈妈略带遗憾地告诉我们:旁边的女孩悦悦很“那个”,一旦帽子传到自己手里,音乐又快要结束,她就紧紧攥在手里等着上台,所以后面的佩佩一次都没能当上“领头人”。

我们的困惑:

家长的话引起了我们的共鸣:的确,每次游戏时都有那么几个孩子,他们敏感地倾听着音乐,只要感觉差不多了,帽子到了手里便不肯继续传递,等着音乐变换时冲上去做“领头人”。

而另一部分像佩佩一样的孩子,只要音乐不变,他们就会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将手中的帽子传给下一位同伴,所以他们的机会要相对少一些。

当然还有少数孩子(主要是男孩),即便是帽子恰好传到了自己手里,他们也会把帽子像烫手的山芋一样扔给别人,因为他们永远也不愿意当“领头人”。

不愿当“领头人”的,是因为没有兴趣,或者乐在跟从不愿做主导,自然不必勉强;严守规则的,当然值得肯定。那么对待像悦悦一样游走在规则边缘的孩子,我们是该保证游戏的公平,严令其遵守规则呢?还是可以给他们一些空间,任其在不那么过分的情况下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呢?

大家的观点:

在一次教研会议上,我们就这个问题道出了自己的困惑,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老师们的意见也分成两派。反对者认为:游戏规则就是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如果给了部分孩子投机的机会,会导致对规则、秩序的漠视以及想方设法逃避规则约束的行为,侵犯了其他孩子的权益,还容易引得其他孩子纷纷效仿,使得活动向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方向发展,所以必须制止和加以教育。而支持方认为:孩子不可过于死板、过于墨守成规。红绿灯中央还要设置一个黄灯,就是为了给人一个缓冲的阶梯,过与不过都是可以接受的。“悦悦们”能敏感地关注音乐的变化,说明他们有辨别音乐节奏变化的能力,并且在这个活动中很努力;他们把帽子攥在手里不再传递,说明他们会采取适当的行动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在长时间跟着音乐传递帽子的过程中,他们还要准确判断音乐是否即将结束,帽子该留在手里还是继续传出去,因为留在手里时间过长会引起老师和其他同伴的异议。总之,这是孩子们适应未来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的一种能力。教师即便不支持,也不应过于压制和反对。

我们的策略:

我想,既然都有道理,那我们似乎不应对此过于敏感,让孩子从此过于循规蹈矩,不敢争先。但为了保证游戏的基本公平,使其他幼儿不致心理失衡,使活动总体仍倡导谦让和守秩序的美德,使更多的幼儿体验到共同游戏的快乐,我们还是采用了一些策略进行调整:

首先,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大力表扬佩佩等能严格遵守规则、努力克制自己不违规的孩子,鼓励其他幼儿向他(她)们学习,以权威的评价增加规则的分量,使幼儿认识到遵守游戏规则是件光荣的事,认识到游戏中不能光顾自己,还要把机会让给他人。

其次,增加游戏材料和游戏次数。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增加几顶帽子同时传递的方法,使得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体验到做“领头人”的乐趣。

再者,适当改变游戏规则,削弱“抢到帽子”带来的成就感,让幼儿从其他角度体验参加游戏的挑战和快乐。在每次游戏时,教师可以加入一些新鲜的规则或元素,比如,在游戏中,可以将“拿到帽子的做领头人”改为“拿到帽子的不动,两旁的同伴上去做领头人”或者“拿到帽子的做木头人,其他同伴做各种滑稽动作逗他笑”。这样的调整可以使幼儿始终保持对游戏的兴趣,同时又调动了所有幼儿的游戏主动性,使得“悦悦们”不必再费心争抢;“佩佩们”有更多的表现机会;懒于上台的男孩子们也乐于接受挑战,积极参与其中。

经过这样的调整,我们发现:孩子们(包括那些不愿当领头人的男孩子)在游戏中都更主动了;那些爱争抢、乐于表现的孩子在新的规则面前也意识到再将帽子留在手里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乐意与同伴享有公平的游戏机会;在榜样的力量下,所有的孩子都乐于遵守规则,并自觉维护游戏秩序。

进一步思考:

其实,细细回顾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还有很多类似的场景。比如:滑滑梯时,我们规定只要老师拍响铃鼓就应该整队回教室的,但每次总有那么几个调皮的孩子充耳不闻,不等到老师点名或队伍走远是不肯下来的。又如:午睡起床后,小朋友必须让老师检查好衣裤才能去自由活动。习惯以后,有时老师从寝室出来晚一些,孩子们便会自动在老师的办公椅前排成一排等待。这天,瑶瑶排在了第一,齐齐便将办公室里的另一张椅子搬出来,然后自己也排在了第一个……

对于生活中这些游走在规则边缘的行为,都需要教师首先敏锐地判断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是简单的贪玩、好胜,还是个性和行为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为了比别人多玩一点、引起老师的注意,或者是想稍稍体验一下超越集体规则界限的刺激,教师尽可以睁只眼闭只眼,让他自鸣得意那么一小会儿。而如果是热衷于此,有争强好胜、投机取巧的嫌疑,则需要教师联合家长的力量进行长期地引导和纠正。

结语:

游戏与生活于幼儿来说本来都是开心的事,但由于幼儿的喜好不同、关注点不同,表现和感受也就不尽相同。作为教师,在关注兴趣和教育价值的同时,更应细心地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如果能让每个幼儿喜欢参与、乐意表现和表达、能遵守基本的规则并学会在意同伴的感受,那么我们的集体生活一定更加和谐与快乐。

猜你喜欢

领头人佩佩帽子
不一样的“说谎”行为
三年挫败让他越战越勇,如今却做到单产12斤/平,成为当地工厂化高密度养金刚虾的领头人
马蹄花香
谁是领头人(大班)
管好你的嘴
Hat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
学雷锋的领头人『布爷爷』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致富奔小康领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