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无翅飞翔的法国浪漫主义

2014-09-25许帅

卷宗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学思潮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摘 要: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宣扬人性解放,崇尚想象,歌颂自然,唤醒人们的情感,使人的精神可以自由地驰骋。法国浪漫主义盛行于19世纪,经受了大革命的影响和革命后社会的思想激荡,相对而言,表现出更鲜明的革新精神和政治色彩。

关键词: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文学;艺术

法国的历史漫长而悠久。它有许多平静的日子,美丽悠扬如一支牧歌,让人心醉,但狂风暴雨才成就了今日法国的浪漫与辉煌。1798 年,法兰西学士院正式承认“浪漫的”这一法语词汇。从此,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方面。它迅速发展成一大潮流且遍及多国,冲击古典主义,再次解放人性,并把人们的视线转向自我、情感和自然。法国浪漫主义运动,虽起步稍晚于德、英等国家,但由于它更直接、更深刻地经受了大革命的影响和革命后社会的思想激荡,相对而言,表现出更鲜明的革新精神和政治色彩。

1 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特点

与浪漫主义相比,古典主义虽然表现场面宏大壮观令人震撼,但却无法触动人们的心灵。浪漫主義把理性、规范、道德等劝诫如旧衣般脱去,唤醒人们的情感,使人的精神可以自由地驰骋。浪漫主义强调自由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批判作家认为古典主义宣扬的理性束缚了文艺的发展,于是把抒发情感置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发掘。浪漫主义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和对戏剧艺术的探索。浪漫主义从民间传说、民歌民谣中撷取题材,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民歌韵律来创作,大大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给文学带来了清新、活泼、健康的新气象。浪漫主义文学还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此外,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主义作家所喜好。斯塔尔夫人说过,“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入地进入人的性格和影响人的命运”。

2 前期浪漫主义运动开拓中的“双璧”

波澜壮阔的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开创者为斯塔尔夫人和夏多布里昂。前者为法国浪漫主义理论的建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后者却以自己的创作实绩——《阿达拉》的发表,一举震动文坛,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熟。因此,他们两人被誉为开拓中的“双璧”。

斯塔尔夫人是小说家、评论家,出身名门,她的父亲内克是个大银行家。自幼聪颖好学,深受卢梭思想影响。她思维敏捷,学识丰富,尤善言谈,是当时巴黎上流社会中的一位名流。她曾结识德国的浪漫主义者——斯雷格尔兄弟,从而使德意志人对于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解流播到法兰西。斯塔尔夫人著名的论文《论文学》和《论德意志》猛烈地批判了古典主义凝固不变的文艺法则,主张用社会历史的比较方法来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艺形态,并认为得力于大革命的北方浪漫主义文学要比南方的古典主义文学,更有个人的独创性和民族独特性,因而也更有动情的力量;她还希望法国人对德国的歌德、席勒抱有一个虚心学习的态度。很显然,斯塔尔夫人的这些论述,为法国的浪漫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创作的成熟期,她写了两部反映女性命运的作品《苔尔芬》和《柯丽娜》。有一种说法认为,斯塔尔夫人这两部长篇小说已有女权主义的思想。女权主义是作者的浪漫主义最纯粹、最完全的表现,浪漫符合作者的性格特点,但作者并不满足于通过浪漫主义去阐明女权主义。她笔下的两个女主人公,一个心灵高于他人,另一个才情高于他人。苔尔芬是社会偏见的牺牲品,她的情人莱昂斯虽然在革命斗争中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却无力左右社会偏见。柯丽娜有才华,而其才华却吓倒了爱人奥斯瓦尔德,出于对自己父亲的愧疚欲弥补的心理,奥斯瓦尔德返回英国,屈从于社会陈规,娶了未婚妻,致使柯丽娜绝望而死。在这两部小说中,妇女都是男人懦弱无能的牺牲品。妇女热情的本性体现了她们个人的卓越品质。斯塔尔夫人是启蒙思想哺育出来的第一代资产阶级个性的一个典型,虽然在政治上,她隶属于“温和派”;然而在思想上,她却是一个自由派。因此,追求妇女的个性自由,崇尚个人的热情,也就成了她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

夏多布里昂则和斯塔尔夫人的情况不同。他怀着溃亡中贵族阶级的怀疑主义和感伤主义的情调,并患有大革命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里那种混杂着疲劳与烦躁,欲望与绝望,既宣扬个人自由,又看不出革命有什么意义的“世纪病”来开展他的文学创作的。《阿达拉》和《勒内》便是这种精神状态下的产物。

《阿达拉》的面世,之所以震动文学界,就在于阿达拉的悲剧,是以那充满神秘的原始森林为背景,异域风光的情调,本身就带有几分浪漫,再加上小说又配以作者出色的自然风光描写的文笔,给法国文坛带来一股清新之气,所以《阿达拉》就成了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

3 浪漫主义文学的泰斗——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他的一生占了19世纪四分之三以上的时间。雨果生于法国东部贝尚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麾下的一个将军,母亲则信奉旧教,拥护复辟王朝。她对少年雨果影响甚大,致其诗作创作风格倾向保守。15岁时雨果因写诗歌《读书乐》辱骂拿破仑是“蹂躏世界的暴君”,获得法兰西学士院嘉奖。那时幼稚的雨果,认为波旁王朝能拯救法兰西,于是写诗歌颂它,其作品《颂歌与杂诗》先后两次获路易十八的赏赐。随着人民反对复辟王朝的主张,雨果的思想发生转变,走上为社会进步,文艺解放斗争的道路。1827年雨果发表了《克伦威尔序言》,全面提出浪漫主义的纲领,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序言》从戏剧角度猛烈抨击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强调自然中的一切都能成为艺术题材,要求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尽管《序言》有些看法是错误的,但就其总的精神来说,《序言》还是强烈地反映了1830年革命前夕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标志着积极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公开决裂,也标志着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之间的继续分化,对当时文坛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作品。它以十五世紀巴黎圣母院为背景,中心情节是克罗德付主教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的故事。情节紧张离奇,极富戏剧性,场景宏伟,变幻多姿。作者在叙述之口,掺杂着抒情和议论,表达非常自由,显示出典型的浪漫主义特点。小说里,广泛地运用了对照手法,把封建王国和乞丐王国、教会的伪善和人民的善良、高贵与卑贱、美与丑、外形与内心等,都是一一地予以对照。如克罗德付主教,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却无比阴险狠毒;队长比斯风流倜傥,内心却卑鄙自私!敲钟人加西莫菲多外貌奇丑无比,但内心真诚善良,品德高尚。吉卜赛女郎热情坦率,自由真诚,能歌善舞,既能舍身救人,又能保持自我尊严,是真、善、美的化身。作者通过这种种对照,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雨果是一位心灵向世界开放的作家,他有着炽热的民族灵魂,广阔的文学天地,开拓的精神视野,可贵的艺术探索。他的作品,反映了半个多世纪法兰西民族生活的进程,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特别是那种除他之外、别人不可能具备的力量、气势和风度。像长风出谷,大川决口似的令人慑服。而兀立在他所有作品之上的则是他本人的精神形象,又是那样的热烈、坦率和豪迈。他的人格、风采、胸怀、情愫,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4 结语

法国十九世纪浪漫派是一个来自各方面的集合体,各以其自身的个性出发,但却又都以浪漫主义文学风格而名世。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是一个感情大爆发、大解放的产物,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对民族解放斗争的热情、文学中的个性解放和自我扩张成了浪漫派才子们的共同音符。

参考文献

[1] 汪剑鸣.《世界文学评介丛书—法国文学简史(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2] 田凤娟.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J].青年文学家,2013(9):36-38.

[3] 杨周翰.《欧洲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 肖先明. 试论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历史渊源与文学特征[J].长城,2011(10):14-15.

[5] 赵如荃. 反叛中的建构——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特点考察[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7-29.

作者简介

许帅(1985-),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法语语言文化的研究。

猜你喜欢

文学思潮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思潮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蒋承勇①教授访谈录
绘画之本:欧洲古典主义大师素描
向古典主义致敬
架起古典主义到现代的桥梁——法国风景园林大师阿兰·普罗沃的景观设计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对八十年代文学思潮命名问题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