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柴胡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后发热的临床研究

2014-09-25甘辉虎陈玲金连宁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24期
关键词:发热急性胰腺炎

甘辉虎+++陈玲+++金连宁

[摘要] 目的 观察大柴胡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后发热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40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感染引起发热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新癀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对体温变化的影响。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P<0.05),治疗组降至体温正常后到下一次发热维持时间为(42.34±2.36) h,对照组为(27.45±2.15) h,治疗组患者的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后引起的发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大柴胡汤加减;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发热

[中图分类号] R65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8(c)-0155-03

近年来,随着重症监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防治水平的提高,直接死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急性反应期的患者比例已大为下降,而多数死亡患者则归因于后期的感染,胰腺坏死的产物迅速诱导氧自由基释放,产生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如白介素、前列腺素等,作用于机体而出现明最的全身炎症反应[1],最终导致腹腔感染。发热是其主要症状表现之一,患者往往持续高热,目前退热的方法主要有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两种方式,且单用退热药及抗感染治疗无效或不能完全缓解,中医在发热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笔者使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后引起的发热,效果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研究资料来源于本院消化科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经确诊为急性胰腺炎,并经过治疗后出现腹腔残余感染引起的发热患者40例,年龄34~70岁,腋下平均体温(38.7±0.34)℃,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0~70岁;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4~6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根据亚特兰大2012急性胰腺炎诊断分级分型标准,具备以下3点中的2条。①具有急性胰腺炎特征性症状表现;②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正常值上限3倍;③急性胰腺炎特征性的CT表现。

排除标准: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受试者不配合,不能按要求定期复查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药物的应用、抑酸及腹腔穿刺引流等治疗。4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第一次出现发热即给予治疗。大柴胡汤由本院中药房统一熬制,新癀片由本院药房提供。治疗组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0 g、大黄6 g、枳实10 g、黄芩10 g、半夏10 g、白芍10 g、干姜6 g、丹皮8 g、芒硝6 g、红藤10 g、桃仁10 g、薏苡仁20 g、木香10 g,凉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连续7剂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新癀片治疗,规格:0.32 g/片,3次/d,餐后温水送服。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郑筱萸[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2002)中有关高热内容拟定标准。完全控制:服药7 d体温降至正常,且不再回升;显效:服药7 d体温降低0.5~1.5℃,但未恢复正常或口服药物后体温有所降低;无效:服药7 d体温未降低。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停药7 d后治疗组完全控制率为45%,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完全制率为25%,总有效率为65%,治疗组患者的完全控制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降至体温正常后到下一次发热维持时间,最长为76 h,最短为5 h,对照组最长为72 h,最短为3 h,治疗组患者的退热后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认为,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胰酶异常激活以及胰酶在损害胰腺组织的过程中激活白细胞,引起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入血,导致胰腺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胰腺组织损伤[3],产生大量炎性渗出,作用于机体而出现明显的全身炎症反应,表现为发热,此时再继发坏死胰腺组织感染、胰周感染,进展为腹腔感染。目前认为,进入感染期后有60%左右的患者出现发热[4],大多数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药物的应用、抑酸及腹腔穿刺引流等治疗后体温下降,但仍有少数患者会出现高热并持续较长时间,使机体各种调节功能失调,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目前,现代医学以对症治疗为主,物理降温方法如酒精擦浴、冰袋等,化学药物降温如新癀片等,但此种方法容易造成汗出过多,以致患者虚脱,疗效不佳。因此,本研究采用中医治疗,以对抗和中和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改善全身血液循环状况,促进炎症的消退和积液的吸收[5],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从而增强疗效,改善预后。

急性胰腺炎根据《内经》有关记载属中医的“胃心痛、脾心痛”等范畴。本病多因暴饮暴食,肥甘辛辣厚味,蛔虫上扰,胆道结石阻滞,或外感六淫,手术创伤等导致肝郁气滞,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瘀阻于胰而成[6]。认为其并发高热多系热毒血瘀水结,雍滞不解,成痈成脓,缠绵难愈。腹腔感染发生残余脓肿,腹部疼痛,发热,口干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滑数或弦数有力。大柴胡汤是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功能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方中柴胡与黄芩、大黄、枳实合用通便清泻热结,柴胡、黄芩通过抑制内生致热原IL-6、TNF-α的升高,发挥解热作用[7]。大黄、枳实使实热邪气通过肠道排出体外,给邪气以出路。大黄能恢复肠黏膜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有效避免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使浊毒外排、邪去正复,阴阳得以平衡[8]。芍药缓急止痛,毒热炽盛多加红藤、丹皮。内有脓性肿块多加薏苡仁、芒硝、桃仁、赤芍等,可收到良效。大柴胡汤和枢机、解郁结、泻里实,既兼有小柴胡汤的解热效果,又兼有承气汤的泻实作用[9],对病后发热非常合适。

综上所述,大柴胡汤具有较好的退热效果,对治疗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后引起的发热效果满意。中医药在治疗胰腺炎腹腔感染发热方面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Banks PA,Bollen TL,Dervenis C,et al.Classification of acute pancreatitis-2012:revision of the Atlanta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s by international consensus[J].Gut,2013,62(1):102-111.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 方金苗,夏时海,李兆申.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2005,16(5):375,377.

[4] Bohidar NP,Garg PK,Khanna S,et al.Incidence,etiology,and impact of feve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J].Pancreatology,2003,3(1):9-13.

[5] 唐文富,万美华.清热解毒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感染性高热41例[J].陕西中医,2005,26(3):195.

[6] 姜长贵.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32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4):249.

[7] 许峰,胡兰,陈永富,等.新博柴黄冲剂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体温干预机制的初步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04, 10(1):53-54.

[8] 林宏.大黄在高热急症中的应用[J].新中医,1994,26(3):35-36.

[9] 石积会.大柴胡汤加减临床应用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1):53.

(收稿日期:2014-05-08 本文编辑:林利利)endprint

[摘要] 目的 观察大柴胡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后发热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40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感染引起发热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新癀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对体温变化的影响。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P<0.05),治疗组降至体温正常后到下一次发热维持时间为(42.34±2.36) h,对照组为(27.45±2.15) h,治疗组患者的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后引起的发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大柴胡汤加减;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发热

[中图分类号] R65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8(c)-0155-03

近年来,随着重症监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防治水平的提高,直接死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急性反应期的患者比例已大为下降,而多数死亡患者则归因于后期的感染,胰腺坏死的产物迅速诱导氧自由基释放,产生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如白介素、前列腺素等,作用于机体而出现明最的全身炎症反应[1],最终导致腹腔感染。发热是其主要症状表现之一,患者往往持续高热,目前退热的方法主要有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两种方式,且单用退热药及抗感染治疗无效或不能完全缓解,中医在发热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笔者使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后引起的发热,效果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研究资料来源于本院消化科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经确诊为急性胰腺炎,并经过治疗后出现腹腔残余感染引起的发热患者40例,年龄34~70岁,腋下平均体温(38.7±0.34)℃,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0~70岁;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4~6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根据亚特兰大2012急性胰腺炎诊断分级分型标准,具备以下3点中的2条。①具有急性胰腺炎特征性症状表现;②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正常值上限3倍;③急性胰腺炎特征性的CT表现。

排除标准: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受试者不配合,不能按要求定期复查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药物的应用、抑酸及腹腔穿刺引流等治疗。4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第一次出现发热即给予治疗。大柴胡汤由本院中药房统一熬制,新癀片由本院药房提供。治疗组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0 g、大黄6 g、枳实10 g、黄芩10 g、半夏10 g、白芍10 g、干姜6 g、丹皮8 g、芒硝6 g、红藤10 g、桃仁10 g、薏苡仁20 g、木香10 g,凉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连续7剂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新癀片治疗,规格:0.32 g/片,3次/d,餐后温水送服。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郑筱萸[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2002)中有关高热内容拟定标准。完全控制:服药7 d体温降至正常,且不再回升;显效:服药7 d体温降低0.5~1.5℃,但未恢复正常或口服药物后体温有所降低;无效:服药7 d体温未降低。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停药7 d后治疗组完全控制率为45%,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完全制率为25%,总有效率为65%,治疗组患者的完全控制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降至体温正常后到下一次发热维持时间,最长为76 h,最短为5 h,对照组最长为72 h,最短为3 h,治疗组患者的退热后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认为,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胰酶异常激活以及胰酶在损害胰腺组织的过程中激活白细胞,引起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入血,导致胰腺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胰腺组织损伤[3],产生大量炎性渗出,作用于机体而出现明显的全身炎症反应,表现为发热,此时再继发坏死胰腺组织感染、胰周感染,进展为腹腔感染。目前认为,进入感染期后有60%左右的患者出现发热[4],大多数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药物的应用、抑酸及腹腔穿刺引流等治疗后体温下降,但仍有少数患者会出现高热并持续较长时间,使机体各种调节功能失调,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目前,现代医学以对症治疗为主,物理降温方法如酒精擦浴、冰袋等,化学药物降温如新癀片等,但此种方法容易造成汗出过多,以致患者虚脱,疗效不佳。因此,本研究采用中医治疗,以对抗和中和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改善全身血液循环状况,促进炎症的消退和积液的吸收[5],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从而增强疗效,改善预后。

急性胰腺炎根据《内经》有关记载属中医的“胃心痛、脾心痛”等范畴。本病多因暴饮暴食,肥甘辛辣厚味,蛔虫上扰,胆道结石阻滞,或外感六淫,手术创伤等导致肝郁气滞,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瘀阻于胰而成[6]。认为其并发高热多系热毒血瘀水结,雍滞不解,成痈成脓,缠绵难愈。腹腔感染发生残余脓肿,腹部疼痛,发热,口干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滑数或弦数有力。大柴胡汤是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功能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方中柴胡与黄芩、大黄、枳实合用通便清泻热结,柴胡、黄芩通过抑制内生致热原IL-6、TNF-α的升高,发挥解热作用[7]。大黄、枳实使实热邪气通过肠道排出体外,给邪气以出路。大黄能恢复肠黏膜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有效避免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使浊毒外排、邪去正复,阴阳得以平衡[8]。芍药缓急止痛,毒热炽盛多加红藤、丹皮。内有脓性肿块多加薏苡仁、芒硝、桃仁、赤芍等,可收到良效。大柴胡汤和枢机、解郁结、泻里实,既兼有小柴胡汤的解热效果,又兼有承气汤的泻实作用[9],对病后发热非常合适。

综上所述,大柴胡汤具有较好的退热效果,对治疗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后引起的发热效果满意。中医药在治疗胰腺炎腹腔感染发热方面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Banks PA,Bollen TL,Dervenis C,et al.Classification of acute pancreatitis-2012:revision of the Atlanta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s by international consensus[J].Gut,2013,62(1):102-111.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 方金苗,夏时海,李兆申.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2005,16(5):375,377.

[4] Bohidar NP,Garg PK,Khanna S,et al.Incidence,etiology,and impact of feve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J].Pancreatology,2003,3(1):9-13.

[5] 唐文富,万美华.清热解毒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感染性高热41例[J].陕西中医,2005,26(3):195.

[6] 姜长贵.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32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4):249.

[7] 许峰,胡兰,陈永富,等.新博柴黄冲剂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体温干预机制的初步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04, 10(1):53-54.

[8] 林宏.大黄在高热急症中的应用[J].新中医,1994,26(3):35-36.

[9] 石积会.大柴胡汤加减临床应用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1):53.

(收稿日期:2014-05-08 本文编辑:林利利)endprint

[摘要] 目的 观察大柴胡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后发热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40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感染引起发热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新癀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对体温变化的影响。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P<0.05),治疗组降至体温正常后到下一次发热维持时间为(42.34±2.36) h,对照组为(27.45±2.15) h,治疗组患者的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后引起的发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大柴胡汤加减;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发热

[中图分类号] R65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8(c)-0155-03

近年来,随着重症监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防治水平的提高,直接死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急性反应期的患者比例已大为下降,而多数死亡患者则归因于后期的感染,胰腺坏死的产物迅速诱导氧自由基释放,产生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如白介素、前列腺素等,作用于机体而出现明最的全身炎症反应[1],最终导致腹腔感染。发热是其主要症状表现之一,患者往往持续高热,目前退热的方法主要有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两种方式,且单用退热药及抗感染治疗无效或不能完全缓解,中医在发热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笔者使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后引起的发热,效果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研究资料来源于本院消化科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经确诊为急性胰腺炎,并经过治疗后出现腹腔残余感染引起的发热患者40例,年龄34~70岁,腋下平均体温(38.7±0.34)℃,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0~70岁;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4~6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根据亚特兰大2012急性胰腺炎诊断分级分型标准,具备以下3点中的2条。①具有急性胰腺炎特征性症状表现;②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正常值上限3倍;③急性胰腺炎特征性的CT表现。

排除标准: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受试者不配合,不能按要求定期复查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药物的应用、抑酸及腹腔穿刺引流等治疗。4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第一次出现发热即给予治疗。大柴胡汤由本院中药房统一熬制,新癀片由本院药房提供。治疗组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0 g、大黄6 g、枳实10 g、黄芩10 g、半夏10 g、白芍10 g、干姜6 g、丹皮8 g、芒硝6 g、红藤10 g、桃仁10 g、薏苡仁20 g、木香10 g,凉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连续7剂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新癀片治疗,规格:0.32 g/片,3次/d,餐后温水送服。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郑筱萸[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2002)中有关高热内容拟定标准。完全控制:服药7 d体温降至正常,且不再回升;显效:服药7 d体温降低0.5~1.5℃,但未恢复正常或口服药物后体温有所降低;无效:服药7 d体温未降低。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停药7 d后治疗组完全控制率为45%,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完全制率为25%,总有效率为65%,治疗组患者的完全控制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降至体温正常后到下一次发热维持时间,最长为76 h,最短为5 h,对照组最长为72 h,最短为3 h,治疗组患者的退热后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认为,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胰酶异常激活以及胰酶在损害胰腺组织的过程中激活白细胞,引起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入血,导致胰腺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胰腺组织损伤[3],产生大量炎性渗出,作用于机体而出现明显的全身炎症反应,表现为发热,此时再继发坏死胰腺组织感染、胰周感染,进展为腹腔感染。目前认为,进入感染期后有60%左右的患者出现发热[4],大多数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药物的应用、抑酸及腹腔穿刺引流等治疗后体温下降,但仍有少数患者会出现高热并持续较长时间,使机体各种调节功能失调,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目前,现代医学以对症治疗为主,物理降温方法如酒精擦浴、冰袋等,化学药物降温如新癀片等,但此种方法容易造成汗出过多,以致患者虚脱,疗效不佳。因此,本研究采用中医治疗,以对抗和中和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改善全身血液循环状况,促进炎症的消退和积液的吸收[5],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从而增强疗效,改善预后。

急性胰腺炎根据《内经》有关记载属中医的“胃心痛、脾心痛”等范畴。本病多因暴饮暴食,肥甘辛辣厚味,蛔虫上扰,胆道结石阻滞,或外感六淫,手术创伤等导致肝郁气滞,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瘀阻于胰而成[6]。认为其并发高热多系热毒血瘀水结,雍滞不解,成痈成脓,缠绵难愈。腹腔感染发生残余脓肿,腹部疼痛,发热,口干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滑数或弦数有力。大柴胡汤是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功能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方中柴胡与黄芩、大黄、枳实合用通便清泻热结,柴胡、黄芩通过抑制内生致热原IL-6、TNF-α的升高,发挥解热作用[7]。大黄、枳实使实热邪气通过肠道排出体外,给邪气以出路。大黄能恢复肠黏膜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有效避免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使浊毒外排、邪去正复,阴阳得以平衡[8]。芍药缓急止痛,毒热炽盛多加红藤、丹皮。内有脓性肿块多加薏苡仁、芒硝、桃仁、赤芍等,可收到良效。大柴胡汤和枢机、解郁结、泻里实,既兼有小柴胡汤的解热效果,又兼有承气汤的泻实作用[9],对病后发热非常合适。

综上所述,大柴胡汤具有较好的退热效果,对治疗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后引起的发热效果满意。中医药在治疗胰腺炎腹腔感染发热方面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Banks PA,Bollen TL,Dervenis C,et al.Classification of acute pancreatitis-2012:revision of the Atlanta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s by international consensus[J].Gut,2013,62(1):102-111.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 方金苗,夏时海,李兆申.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2005,16(5):375,377.

[4] Bohidar NP,Garg PK,Khanna S,et al.Incidence,etiology,and impact of feve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J].Pancreatology,2003,3(1):9-13.

[5] 唐文富,万美华.清热解毒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感染性高热41例[J].陕西中医,2005,26(3):195.

[6] 姜长贵.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32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4):249.

[7] 许峰,胡兰,陈永富,等.新博柴黄冲剂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体温干预机制的初步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04, 10(1):53-54.

[8] 林宏.大黄在高热急症中的应用[J].新中医,1994,26(3):35-36.

[9] 石积会.大柴胡汤加减临床应用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1):53.

(收稿日期:2014-05-08 本文编辑:林利利)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热急性胰腺炎
循证护理在急性胰腺炎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应用红外检测技术查找35kV系统接地故障
红外成像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急性胰腺炎患者应用细节护理的可行性研究
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生长抑素与奥曲肽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对比研究
回转窑托轮轴瓦发热原因及相应防范措施
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针对变电站设备的红外测温思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