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要细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4-09-25臧绪琴

教师·中 2014年9期
关键词: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

臧绪琴

摘 要: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美,又要使其发现和欣赏美,更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课文中欣赏到文字的语言美、情景刻画的意境美、表情达意的情感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审美能力

一、推敲中品味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文字精练传神,教学时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感,善于引导学生认真推敲、品味。需要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引导学生善于推敲词语。词语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要想把词语包含的意境展示出来,教师课前应多方位推敲词语的意思,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推敲,理解词语,让学生在理解词语中感悟到句子包含的意境,促使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美。如《生命 生命》一课中有段话(具体见文中句子:“但它挣扎着……我忍不住放了它!”)生动描写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欲望,其中“挣扎”“极力”“鼓动”“跃动”等词语形象地刻画了“飞蛾求生”的场景,教师如要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在课堂教授时就要认真推敲、琢磨这些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形象化理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美感。

(2)激发学生欣赏优美句段。比如我们熟悉而喜欢的《桂林山水》一课,桂林山水的特点已深深地根植于我们大家的心中,对于桂林山水的美,我们已达到过目不忘、记忆犹新的境界,课文作者使用入目传神的语言文字,巧妙押韵的排比句式,把桂林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展示出来,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欢快流畅、铿锵有力,桂林山水的特点被作者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这一课的美就是语言文字的美。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反三复四”地欣赏,抓住句段结构分析,让学生品味句子中包含的美。

(3)培养学生抓住个性化的人物对话。人物对话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之一,好的人物对话描写能够“入木三分”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描绘出人物的精神价值,唤起读者欣赏人物承载的真善美。但有些人物对话幽默含蓄,学生不易理解。就拿《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这句话来说,它是一句含义深刻的话,也是一句幽默含蓄的话,人物对话表面上是一句长辈和晚辈之间的“真实的玩笑话”,听起来“可笑而轻松”,但这句话的内涵让人“压抑和窒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正确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教学时抓住这句个性化人物对话,让学生理解主人公鲁迅先生的精神价值,让学生认识到鲁迅既是“文人斗士”,又是“乐观先生”,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则会油然而生。

二、想象中感悟意境美

意境美也是文中的情景美。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望庐山瀑布》一课意境很美,但是对于没见过庐山瀑布的学生,直白的说教会使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教师应用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感悟,想象庐山的巍峨和瀑布的气势磅礴,让学生体验庐山之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朗读中体验情感美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情感世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呢?笔者认为,有感情的课文朗读是学生体验情感的最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学生获得有效的语文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的方法有:①范读调动。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范读就是“一个演员的激情表演”,学生的情感可能在教师的范读中顷刻间“唤醒和爆发”,从而使学生和老师、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效益”。其实,教师的范读也是自我情感释放的良药,教师进入课文情感,学生的情感才会进入课文。②自读感悟。不同的学生个体对课文理解、体验的程度不一,学生自读时会揣摩到作者不同的情感,情感会随着文字的变化而变化,学生的个体作用就会显现。③引读启发。引读是指学生朗读前,教师对特殊句段、承接性句段、层次性句段等给予引导要求,这样能促使学生有效朗读,容易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④议读领会。议读主要指学生朗读后的评议,评议朗读过程,使学生情感得以第二次交织和培养,也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耐人寻味。语言文字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欣赏到美?这既需要教师抓住课文的特点来教学,还需要教师细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
浅析诗词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初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