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用“三剂” 激发学生正能量

2014-09-23蒋群锋

化学教与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正能量空气

蒋群锋

摘要:文章以“空气”一节教学为例,探索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妙用“三剂”来激发学生正能量。以化学史为“催化剂”,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献身精神;以实验探究为“活化剂”,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生活实践为“氧化剂”,激发学生的辩证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正能量。

关键词:空气;正能量;激发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8-0040-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14

初中生处于心理断乳期,性格、意志、品质等都未定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传统的化学课堂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轻视了化学教学的育人功能。鉴于此,我以“空气”一节教学为例,探索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激发学生正能量。

一、 以化学历史为“催化剂”,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献身精神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说过:“科学给人知识,历史给人智慧。”在化学的发展史上,无数的科学家,以满腔的爱国之情、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献身化学研究,为之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正能量”。课堂教学中,适当介绍些这方面的化学史,可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献身精神。“空气”这节课一开始,笔者就把“拉瓦锡的生平及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这段化学史作为情景导入:“拉瓦锡自小就怀着爱国热情,立志献身科学,通过学好科学来振兴国家。即使在他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他的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仍然那么爱国,拉瓦锡回答“只要是真正地爱着,就不会去在意你能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当时,具有科学精神的拉瓦锡敢于质疑当时人们普遍相信的燃素学说,并提出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基础。在他之前,化学家普利斯特、卡文迪许等已经发现了“氧气”,但是由于他们的保守而始终不放弃燃素学说,认为这是一种失去燃素的空气,所以最终与真理失之交臂。而拉瓦锡却具有开放精神,敢于否定燃素学说,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详细的数据实证最终推翻燃素学说,建立氧化学说,引发化学的革命风暴,开创了近代化学实验的基础。拉瓦锡非常勤奋,研究化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包括星期天从不休息,专门进行一整天的实验工作。拉瓦锡的这段化学史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正是那些像拉瓦锡一样的化学家对科学的执着和国家的热爱,才有今天化学学科的丰富,从而激发学生树立立志科学兴国的爱国精神;拉瓦锡敢于质疑,不保守,用实验来实证的过程,激发了学生质疑、开放、实证等科学精神;拉瓦锡终身的不懈努力,以榜样的力量,激发了学生的献身精神。

二、以实验探究为“活化剂”,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科学探究活动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优秀品质的有效途径,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会探究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正能量。

1. 改进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醒目、魔幻的东西,最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设置些新奇的化学实验,不仅为学生学好化学提供了一定的直观材料,还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化学史导入一结束,学生们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充满好奇,笔者立即“呈上”对书本实验稍微改进的演示实验:“取一只集气瓶,配上已经打好一个孔的橡皮塞,插上玻璃管。把一根燃烧匙绑在瓶内尖嘴玻璃管上,玻璃管瓶外那端上用乳胶管、带弹簧夹的玻璃导管连接到装红墨水的量筒中。”此实验以书本的实验为模板,作了“瓶内的玻璃管改成了尖嘴的且连到装红墨水的量筒中”改进,使液体倒吸时形成喷泉。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新奇、富于趣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这时笔者并不继续探究水进去多少,留待下面的学生分组实验。

2. 提供分组实验,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合作行为产生的重要前提。善于合作、乐于合作是一种优秀素养。它能使人在其中找到乐趣,也是一个人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采用突破常规实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不失为激发学生合作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看到喷泉,学生们已跃跃欲试,笔者马上让其做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此次的实验按分组方式一进行:按优秀生和后进生组合的原则事先搭配,并有“风云组”、“雄鹰组”、“阳光组”等各个学生自取的个性化组名。笔者事前已经准备了四组同一主题但实验形式不一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让各组的学生们选择。要求小组成员们不仅要合作完成实验,还要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讨论交流,并进行全班展示。对于选择哪组实验,学生们一上来就进行了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拉开序幕。分组实验所需的一些供学生选择的器材每组桌上已摆好,让他们合作选择、组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小组发现实际水面上升小于五分之一等“意外”现象,各小组学生在单独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意见和想法,为实验成功搜集有关资料或献计献策,一起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人人参与动手实验,小组组员之间互补互助,学生间互相讨论交流,充分享受了实验所带来的愉悦,顺利完成了实验,切实增强了合作的意识。

3. 设计自主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责任。笔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做自主设计的实验,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首先,对实验室作了以下两个布置:(1)钻研教材及一些化学专业期刊,把关于某一主题的一些有创新性的实验等素材整理在一起编制成校本课程,放置实验室中供各个小组的查阅。(2)在每组实验桌旁配备好电脑,把涉及某一主题的所有网址提供给学生。其次,提示学生此次的实验按分组方式二进行:按分层组合的原则事先搭配,并取有“梦之队”“希望队”“进步队”这样按优秀、中等、较低的能力层次命名的三个组名。在上面的分组实验结束后,进行分层实验:可以布置创新小实验让“梦之队”完成。如有小组查阅资料后利用铜粉、酒精灯、注射器,硬质玻璃管、乳胶管,自行设计一个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如右图)。可以布置稍有思考性的实验让“希望队”做,如让他们把红磷换成碳或硫或铁丝做实验,然后查阅资料怎样的改变能成功实验或者为什么不成功。可以对书本的基础实验稍微改个形式或改变点细节让“进步队”做,如把广口瓶改成玻璃钟罩来让他们做。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分层实验,可以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通过这样的自主设计实验,可以让他们进行创造性思考,然后实验尝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样,以实验探究为“活化剂”,通过自选、自主、分层、分组等实验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证明,收效甚好。

三、以生活实践为“氧化剂”,激发学生的辩证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

STSE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STSE与化学紧密相联。充分挖掘STSE作为素材,启发引导学生探索,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

endprint

1. 启发认清真相,激发学生的辩证意识

辩证思维是从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决定着一个人认识人、事物、社会现象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我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初步辩证意识。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发展经济与气候变化的矛盾。有些人对此不能辩证地看待,认为两者之间是完全对立不可同时存在。这里需要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发展经济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认清真相。上述探究活动结束后,笔者展示发展经济与气候变化之间矛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系列问题:“保护环境一定与发展经济对立吗?“举些本地发展经济的例子,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气候的?”可否改变增长方式等途径改变这种状况,有哪些方式?”等。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明白不能片面地认识问题,要学会客观、全面、发展、联系地看待、分析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辩证意识。

2. 引导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污染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环境污染不仅影响着我们这一代的生活,更影响着我们子孙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化学教师,有必要布置学生去发现自己身边的坏境污染问题,引导学生认清严峻形势。上述小组讨论活动结束,笔者让各小组展示预先收集的有关空气宝贵的资料图片,一起体会空气有多么宝贵。接着多媒体展示由学生课外自主拍摄的环境问题:“学校周围热电厂排废气的高烟囱、学校周围农民焚烧秸秆、学校周围焚烧垃圾” 等数组图片。这些现象让学生非常震惊自己身边的环境污染已到如此程度。然后用“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图片展示空气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激发环保意识。

3. 尝试思考对策,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化学课标明确规定:化学教学要“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面对科技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笔者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行动,从我做起。在学生深刻意识到保护环境重要性后,以“保护空气,从我做起”为主题,布置如下学生活动:(1)让学生自主阅读空日质量日报,知道如何掌握空气质量情况。(2)尝试思考对策。学生们踊跃发言,为保护空气提出了很多有用建议。在这节课的结尾,笔者布置了一个以“防止雾霾,人人有责”为主题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去调查本地雾霾情况和思考对策,最后把活动过程及对策写成小论文。在活动中,学生努力尝试思考对策,激发了其从内心深处确立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化学学科的教学不能仅仅在于教会学生该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能量的激发,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正能量的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成长为社会、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于海强.开发化学史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8)

[2]蔡小蔓.法国初中科学教科书化学部分STSE教育思想评价[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4)

endprint

猜你喜欢

正能量空气
[呼吸的空气]Die Luft zum Atmen让我们把它推迟到明日
空气游戏
我要买空气
那些你意想不到的神回复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早晨的空气真的好吗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
香港“正能量”游行反“港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