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鄱阳湖区人口城镇化发展对策研究

2014-09-21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鄱阳湖经济区城镇

(九江职业大学 文化旅游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环鄱阳湖区人口城镇化发展对策研究

高坊洪,冷赟

(九江职业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江西九江332000)

基于人口城镇化相关理论,分析了环鄱阳湖区11个县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提出要优化城镇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制度设计,促进区域城乡社会均衡发展的对策。

环鄱阳湖区;人口城镇化;发展

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化和集中,总人口中城镇人口比重逐渐提高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人口城镇化必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关于人口城镇化问题的研究综述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引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城镇化问题不仅包括经济,也包括社会、人口、空间及生活等多方面。综观研究文献发现,人口城镇化基本问题研究有许多成果。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分布空间规律与城市化动因方面,总结出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理论、有机疏散理论等城市分布空间理论和二元经济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增长极理论等有关城市化动力机制理论。近30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国内人口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崔功豪、马润潮(1998)认为中国农村城市化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影响劳动力转化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政策和资金[1]106-115。顾朝林(2003)认为城市地区市场和基础设施的集聚、工业及商业的就业机会集中,会进一步加快城市发展[2]19-24。付晓东(2007)认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是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显著特点,也是我国城市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3]89-94。陈丙欣、叶裕民(2013)通过对我国“六普”数据研究,认为我国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与地区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人口迁移流动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最重要的推动因素[4]2-8。朱丽萌(2006)通过分析制约环鄱阳湖地区县域人口、城镇化进程的深层因素,认为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5]84-89。总之,国内对人口城镇化基本问题研究可概括为内涵特征、形成机制、空间结构、协调发展、实证研究等等方面。

基于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的研究很多,本文选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市、区)中的环湖且发展不平衡的南昌、新建、进贤、九江、永修、德安、星子、都昌、湖口、余干、鄱阳等11个县(以下简称环鄱阳湖区) 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分析研究。

二、环湖区的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鄱湖区11个县土地总面积为19 754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总数为733.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2人,是全省人口密度267.4的1.39倍。每万人拥有大专教育以上人数651人,略低于全省686人。地方生产总值1 085亿元,人均GDP为14 784,是全省人均GDP的69.8%。财政收入62.9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8%,城镇化率19.5%。面对鄱阳湖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实际,把握好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对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环鄱阳湖区城镇化特征

环鄱阳湖区城镇化特征见表1。

其一,城镇化率总体偏低。201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9.7%,江西省为44.1%,而环湖区仅为19.5%,分别低于全国30.2和全省24.6个百分点。

其二,城镇化进程缓慢。从1990年到2010年,环湖区11个县城镇化率由11.66%提高到19.5%,20年提高了7.84个百分点,同期江西城镇化率由20.35%提高到44.1%,20年提高17.35个百分点,环鄱阳湖区城镇化率增速低于全省近10个百分点。

其三,区域内城镇化差距明显。在环鄱阳湖区的11个县中,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德安县(31.9%),最低的是鄱阳县(11.6%),前者是后者的近3倍。

表1 江西和环鄱阳湖区11县人口和城镇化率

数据来源:江西省统计年鉴(1990~2010年)

(二)环鄱阳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

其一,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不相协调。从表2可以看出从1996年到2010年,环鄱阳湖地区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是同步增长的,年均分别增长11.7%和6%。但与全省情况不同的是,环鄱阳湖区工业化年均增长为11.7%,超过了全省3.4%的年均增长水平,但其城镇化年均增速为6%,却远低于全省9.4%年均增长水平,说明环鄱阳湖地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并没有带来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表2 江西和环鄱阳湖区11县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比较

数据来源:江西省统计年鉴(1996~2010年)

其二,经济发展水平低。从表3可以看出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鄱阳湖区11个县仅创造全省生产总值的11.45%和地方财政收入的8%,地方财政总收入仅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在环鄱阳湖区11个县中生产总值超100亿元的仅有3个(南昌、新建、进贤),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只有1个(南昌),最低的只有2.68亿元(星子),且生产总值超100亿元3个县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很低,进贤县为3.0%、新建县为5.2%、南昌县为6.2%。

其三,产业空虚化问题显现。产业空虚化表现为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少、农民收入低、小康进程缓慢等问题。据江西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10年环鄱阳湖区地方生产总值1085亿元,财政收入62.9亿,人均GDP为14784,产业构成为18.7∶56.0∶25.3,第一产业比重分别高出全省5.9个百分点、全国8.6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低于全省7.7个百分点、全国17.8个百分点。说明环鄱阳湖区域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环湖区产业结构不合理,还处在从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过渡中,需要调整大力产业结构。

表3 2010年全省、环湖区11个县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

数据来源:江西省统计年鉴,2010

其四,产业就业人口分布不均衡。环鄱阳湖区11县的就业人口主要为乡村从业人员,人数为308.5万人,占全部社会就业人数的89.8%。其中从事属于农、林、牧、渔业第一产业的达150.4万人,占全部社会就业人数的44.1%;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为14.65万人,占全部社会就业人数的4.5%;从事第三产业的为18.7万人,占全部社会就业人数的5.4%。从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高出全省7.8百分点,最高的比重达62.2%(新建县)。而在乡村就业人数中,除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外,还有158.1万人的差额,这个差额占社会就业人数的46%,占乡村从业人员数的51.2%,主要为劳务输出的农民工。见图1。

图1 2010年环鄱阳湖区11县的产业就业人口分布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中,江西提出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并获得国务院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城镇化进程,要以扩大城镇就业、户籍制度改革为基本导向,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特征的社会制度构架,大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优化区域城镇化布局

实施人口城镇化战略是一项涵盖人口、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增长等领域协调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在一个区域城镇体系内部,所有城市的等级规模、空间分布以及相互关系构成了该区域城镇体系发展格局。发展格局是否合理,布局形态是否适合该区域的发展特征,对该区域城镇能否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142-148。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超大城市只有南昌市一个,大中城市五个,其余都为1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城镇的经济集聚和辐射能力都非常弱的实际情况。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城镇化发展主体上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城镇化发展方式上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走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发展新路子;在城镇化发展战略上处理好城镇与乡村关系,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架构和规划体系,实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战略。要依据区域人口分布,科学规划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公共设施的配置,提升城镇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等综合承载力,逐步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区域城镇体系。

(二)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城镇与产业耦合发展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镇化过程就是区域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过程,是产业要素在空间聚集和产业内部转移的过程。要实现城镇与产业的耦合发展,就必须强化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的协调互促[7]104-123。基于2010年环鄱阳湖区11个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来看,还存在许多不协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鄱阳湖生态系统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布局:一是做大做强南昌、九江二个核心城市,重点发展金融贸易、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文化教育等第三产业,使其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旅游和金融中心,提升中心城市经济集聚和辐射能力;二是打造昌九、浙赣和长江沿江通道三个产业带,在昌九沿线发展飞机、汽车和船舶制造、石化、电子信息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在浙赣沿线发展有色冶金、轻工、医药、建材、食品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在长江沿江线建设临港生态工业产业,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拓展配套物流产业规模;三是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良的地理条件和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以形成特色块状经济;四是将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加大原有产业升级改造,推广低碳节能技术,发展县域经济和园区经济,使工业园真正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和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主要载体。

(三)完善区域制度设计,促进城乡社会均衡发展

合理的政策安排,可以使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基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制度设计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公共政策的引导和杠杆作用,促进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均衡发展。一是人口政策设计。人是城镇化的主体,完善和创新人口政策,能引导人口在合理有序集聚分布。因此,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取消社会差别上面,实现户籍一元化管理。同时要强化人口聚集政策,树立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管理均等化的新理念,在住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流动人口享受户籍人口同等待遇。二是土地政策设计。随着人口城镇化的加快,土地需求将不断增长,要建立鄱阳湖生态区城乡统筹的土地市场体系和土地价格体系,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农地经营权交易行为,促进区域农村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就业制度设计。城镇就业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必要条件,实施优先就业战略,要建立信息共享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等相关政策。健全职业和技能培训体系,加强对进城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为劳动者提供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障。四是社保制度设计。建立以机会和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由城镇为主向覆盖城乡居民转变,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城镇化提供制度保障。

[1] 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 (02).

[2] 顾朝林.城市化的国际研究[J].城市规划,2003,27(06).

[3] 付晓东.中国流动人口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J].中州学刊,2007 (06).

[4] 陈丙欣,叶裕民.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3(03).

[5] 朱丽萌.环鄱阳湖地区县域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思考[J].当代财经,2006(08).

[6] 陈 洋,李旬区,许学强,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07,27 (02).

[7] 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乐知]

Th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th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Towns of Poyang Lake District

GAO Fanghong, LENG Yun

(School of Culture and Tourism, Jiu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Jiujiang 332000, China)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y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the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11 counties town in Poyang Lake District putting forward to optimizing the urban layout,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ocial policy areas.

Poyang Lake area;urbanization;development

2014-08-04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3)规划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现实可能、动力机制与政策选择(课题编号:13YJQ02)

高坊洪(1964- ),男,江西瑞昌人,九江职业大学副教授、国家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F299.21

:A

:1671-8127(2014)06-0047-03

猜你喜欢

鄱阳湖经济区城镇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鄱阳湖好风光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