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州区小麦秸秆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

2014-09-19屠继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利用现状宣州区资源

屠继军

摘要:文章阐述了宣州区小麦秸秆生产量、利用现状,分析了该区目前小麦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宣州区;小麦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S1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108-02

近年来大气污染越来越重,这与农作物秸秆随意焚烧有很大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1]。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副产品,年产出量大,但整体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并且成了目前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污染源之一[2]。如何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特别是我区麦—稻作物轮作,抢收抢种时间紧,小麦秸秆不宜腐烂等现象,如何提高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率是农业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基本情况

宣州区地处皖东南,毗邻苏、浙、沪,是长三角经济由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的过渡带,是皖南山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位于东经118°28'~119°04',北纬30°34'~31°19'之间,是宣城市政府所在地。全区国土面积2 533km2,辖19个乡镇7个办事处,18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达62.4万人,耕地面积55 433hm2,是一个以产粮为主的兼有多种经营的产粮大区。宣州区属亚热带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光、热、水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日照时数2 072.5h;年平均温度15.8℃,无霜期228d;年平均降雨量1 324.8mm。地表水资源丰富,全区年均降雨总量为36.15亿m3,产生地表迳流总量为16.85亿m3。境内有水阳江、青弋江,自南向北过境而入长江,其中水阳江穿越境之中部90km。“两江”年均过境迳流总量约40亿m3。

2 资源分析

在农作物收获过程中,许多农作物需要留茬收割;在秸秆收集以及运输过程中,会发生部分枝叶脱落而造成损失。考虑到收集过程中的损耗,可收集资源量与理论资源量并不相同,受作物品种、收集方式、气候等原因的影响,与收集技术和收集半径等因素有关。通过实地调查作物割茬高度占作物株高的比例和秸秆枝叶脱落率,来计算秸秆可收集资源量。

经测试,机械收割的平均留茬高度为15cm,人工收割的平均留茬高度为6.5cm。对采集的小麦秸秆分别测试株高,并取平均值,结果为64.3cm(见表1)。损失系数取0.05,则我区小麦秸秆的收集系数为0.74。

2013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为19267hm2,全区平均单产286.5kg/667m2,按照平均草谷比1.2∶1计算,全区小麦秸秆年产生量为9.9万t,乘以可收集系数0.74,全区秸秆可收集量为7.3万t。

表1 麦秸的收集系数

[平均株高

(cm)&留茬高度(cm)&收割系数&损失

系数&收集

系数&机械收割&手工收割&机械收割&手工收割&64.3&15&6.5&0.766&0.899&0.05&0.74&]

3 主要利用方式

我区秸秆坚持“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针,鼓励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推广秸秆微生物堆沤技术,秸秆饲料开发,养殖食用菌等综合利用技术,小麦秸秆年产生量为7 950t,占全区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的11.3%,主要是因为其不宜腐烂,下茬作物急于播种等因素,综合利用率不高,只有55%,调查表明,除了能源利用外,同时也是造纸、建材、编织、养殖食用菌等工副业的生产原料,少量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而田间焚烧达43%。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3.1 直接还田 一是在农作物收获时或收获后,使用联合收获机械把秸秆就地粉碎均匀抛撒,然后进行耕翻掩埋;二是在作物生长期间,于株间或行间覆盖作物秸秆;三是在作物收获时有意识地留出高茬;四是将秸秆粉碎后,与牲畜粪便混合然后添加一定量的生物腐熟剂制成有机肥。宣州区处于丘陵地区,地势多样,小麦种植集中连片面积不多,采用机械化收割作业受一定限制。目前机械收割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90%左右,人工收割占小麦总收割面积的10%。

3.2 造纸原料 麦秸作为造纸原料,每2~3t麦秸就能生产1t商品浆。我区现有中等规模造纸厂1家,小型造纸厂2家,还有几家乡镇造纸企业,除去木材等原料,每年还需麦秸1万t左右。

3.3 废弃及焚烧 秸秆是一种传统的生物质能,主要用于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和牲畜的粗饲料。但随着农村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煤、液化气等商品能源在农村地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直接用作燃料的秸秆越来越少。此外,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使秸秆作为肥源的用量减少。不少秸秆被弃置于田头和路边、村前和屋后,最终被付之一炬,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通过调研和农户抽样调查,我区小麦秸秆的主要用途为直接还田、造纸等用途,分别占72%和15%(表2)。

表2 小麦秸秆利用现状(%)

[利用途径&家庭燃用&直接还田&饲料&造纸等工业用途&废弃及焚烧&比例&0&72&0&15&13&]

4 存在问题

4.1 小麦秸秆回收主体力量有限 我区紧邻经济发达的苏浙沪,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者多,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来承担,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所以秸秆无劳力收储。

4.2 秸秆综合利用意识淡薄 由于麦收农时紧,部分农民为抢农时、图省事,人工收集需要时间,机械收集需要投入,再者,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和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认识不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综合利用积极性不高。

4.3 秸秆综合利用资源化利用成本太高、效益低 粉碎后再还田或发酵做沼气、压缩后作为固体燃料、燃烧发电等。面临难题:成本高、效益低,有的还存在地域差别。以秸秆粉碎后还田,在应用中颇有障碍,宣州区水田较多,秸秆粉碎后还田,一旦灌水后,就全浮起来了。同时,秸秆粉碎机的使用成本也考验着农民的承受能力。即便是多个地方都在大力推广的生物质焚烧发电技术,“每度电的成本比燃煤发电还高”。[3]

5 建议及对策

5.1 加大宣传和示范引导力度 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采取印发公开信、巡回宣传车、悬挂标语条幅、编发简报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共同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用事实教育农民、引导农民运用先进适用的秸秆利用技术,让农民亲身体验秸秆综合利用的价值,变政府要求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从根本上杜绝秸秆燃烧现象的发生。

5.2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主要包括秸秆机械、腐熟、垫圈、覆盖还田等技术模式。农机部门要开展机械化还田示范区建设,推广联合收获秸秆粉碎、大中拖深耕埋技术,建立健全农作物收获机械准入制度,收获机械必须配备秸秆粉碎或打捆相关设备。种植业部门要针对小麦种植面积大、集中连片田块的秸秆,结合有机质提升行动推广小麦田头窖堆肥技术;畜牧部门要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推广“秸秆垫草垫料+垫料农业利用”和“秸秆垫草垫料+垫料生产有机肥”模式,进一步提高小麦秸秆的农业使用率。

5.3 加强秸秆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利用 鼓励和支持标准化养殖小区、养殖场(户)、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制作青贮、氨化、微贮、颗粒、直接粉碎等秸秆饲料,提高过腹还田秸秆利用量。积极发展以小麦等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引导和带动基料产业化发展。推广秸秆在板材、新型墙体材料、造纸等产业利用。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秸秆固化或炭化项目,鼓励市场主体将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推广高效低排生物质气化炉具,提高可再生资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建议对购置或安装高效炉灶(炕)的农民给予补贴。对秸秆生物气化站和秸秆固体成型厂的建设进行补贴,补贴内容主要是秸秆打捆收集设备以及秸秆气化、固体成型设备购置和设施建设。

5.4 开展秸秆归集收储体系建设 积极培育秸秆收储市场,鼓励支持各类秸秆利用企业开展秸秆收储点(站)建设,小麦种植面积在1333hm2以上的重点乡镇应建设1个以上收储站。积极培植秸秆收储经纪人队伍,鼓励基层干部、种植大户、秸秆利用企业建设秸秆收储站,采取“秸秆利用企业+收储点(站)+村(社区)+农户”的收储的方式,就地加工利用秸秆。

5.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今年省、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我区配套及奖补资金总额为1932万元,明确资金使用范围主要用于小麦、油菜、玉米、水稻等主产区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推广玉米免耕直播技术,秸秆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秸秆沼气技术推广及秸秆气化工程技术研发和推广,秸秆成型燃料生产和炉具推广,秸秆生物质及能源化利用,秸秆归集收储体系建设等。

要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做得更实建议进一步整合农机补贴、农村能源等项目资金,鼓励争取国家、省级以上秸秆农业综合利用项目,积极争取本级财政支持,用于补贴秸秆农业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佚名农村沼气建设要与时俱进[EB/OL].[2013-04-24].http://www.fjagri.gov.cn/html/hypd/stny/ncny/2013/04/24/105532.html.

[2]黄耀明.论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01.

[3]王学锋,迟瑞娟,张义斌,等.生物质发电燃料物流成本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07.

(责编:吴祚云)

endprint

摘要:文章阐述了宣州区小麦秸秆生产量、利用现状,分析了该区目前小麦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宣州区;小麦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S1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108-02

近年来大气污染越来越重,这与农作物秸秆随意焚烧有很大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1]。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副产品,年产出量大,但整体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并且成了目前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污染源之一[2]。如何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特别是我区麦—稻作物轮作,抢收抢种时间紧,小麦秸秆不宜腐烂等现象,如何提高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率是农业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基本情况

宣州区地处皖东南,毗邻苏、浙、沪,是长三角经济由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的过渡带,是皖南山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位于东经118°28'~119°04',北纬30°34'~31°19'之间,是宣城市政府所在地。全区国土面积2 533km2,辖19个乡镇7个办事处,18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达62.4万人,耕地面积55 433hm2,是一个以产粮为主的兼有多种经营的产粮大区。宣州区属亚热带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光、热、水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日照时数2 072.5h;年平均温度15.8℃,无霜期228d;年平均降雨量1 324.8mm。地表水资源丰富,全区年均降雨总量为36.15亿m3,产生地表迳流总量为16.85亿m3。境内有水阳江、青弋江,自南向北过境而入长江,其中水阳江穿越境之中部90km。“两江”年均过境迳流总量约40亿m3。

2 资源分析

在农作物收获过程中,许多农作物需要留茬收割;在秸秆收集以及运输过程中,会发生部分枝叶脱落而造成损失。考虑到收集过程中的损耗,可收集资源量与理论资源量并不相同,受作物品种、收集方式、气候等原因的影响,与收集技术和收集半径等因素有关。通过实地调查作物割茬高度占作物株高的比例和秸秆枝叶脱落率,来计算秸秆可收集资源量。

经测试,机械收割的平均留茬高度为15cm,人工收割的平均留茬高度为6.5cm。对采集的小麦秸秆分别测试株高,并取平均值,结果为64.3cm(见表1)。损失系数取0.05,则我区小麦秸秆的收集系数为0.74。

2013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为19267hm2,全区平均单产286.5kg/667m2,按照平均草谷比1.2∶1计算,全区小麦秸秆年产生量为9.9万t,乘以可收集系数0.74,全区秸秆可收集量为7.3万t。

表1 麦秸的收集系数

[平均株高

(cm)&留茬高度(cm)&收割系数&损失

系数&收集

系数&机械收割&手工收割&机械收割&手工收割&64.3&15&6.5&0.766&0.899&0.05&0.74&]

3 主要利用方式

我区秸秆坚持“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针,鼓励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推广秸秆微生物堆沤技术,秸秆饲料开发,养殖食用菌等综合利用技术,小麦秸秆年产生量为7 950t,占全区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的11.3%,主要是因为其不宜腐烂,下茬作物急于播种等因素,综合利用率不高,只有55%,调查表明,除了能源利用外,同时也是造纸、建材、编织、养殖食用菌等工副业的生产原料,少量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而田间焚烧达43%。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3.1 直接还田 一是在农作物收获时或收获后,使用联合收获机械把秸秆就地粉碎均匀抛撒,然后进行耕翻掩埋;二是在作物生长期间,于株间或行间覆盖作物秸秆;三是在作物收获时有意识地留出高茬;四是将秸秆粉碎后,与牲畜粪便混合然后添加一定量的生物腐熟剂制成有机肥。宣州区处于丘陵地区,地势多样,小麦种植集中连片面积不多,采用机械化收割作业受一定限制。目前机械收割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90%左右,人工收割占小麦总收割面积的10%。

3.2 造纸原料 麦秸作为造纸原料,每2~3t麦秸就能生产1t商品浆。我区现有中等规模造纸厂1家,小型造纸厂2家,还有几家乡镇造纸企业,除去木材等原料,每年还需麦秸1万t左右。

3.3 废弃及焚烧 秸秆是一种传统的生物质能,主要用于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和牲畜的粗饲料。但随着农村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煤、液化气等商品能源在农村地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直接用作燃料的秸秆越来越少。此外,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使秸秆作为肥源的用量减少。不少秸秆被弃置于田头和路边、村前和屋后,最终被付之一炬,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通过调研和农户抽样调查,我区小麦秸秆的主要用途为直接还田、造纸等用途,分别占72%和15%(表2)。

表2 小麦秸秆利用现状(%)

[利用途径&家庭燃用&直接还田&饲料&造纸等工业用途&废弃及焚烧&比例&0&72&0&15&13&]

4 存在问题

4.1 小麦秸秆回收主体力量有限 我区紧邻经济发达的苏浙沪,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者多,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来承担,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所以秸秆无劳力收储。

4.2 秸秆综合利用意识淡薄 由于麦收农时紧,部分农民为抢农时、图省事,人工收集需要时间,机械收集需要投入,再者,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和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认识不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综合利用积极性不高。

4.3 秸秆综合利用资源化利用成本太高、效益低 粉碎后再还田或发酵做沼气、压缩后作为固体燃料、燃烧发电等。面临难题:成本高、效益低,有的还存在地域差别。以秸秆粉碎后还田,在应用中颇有障碍,宣州区水田较多,秸秆粉碎后还田,一旦灌水后,就全浮起来了。同时,秸秆粉碎机的使用成本也考验着农民的承受能力。即便是多个地方都在大力推广的生物质焚烧发电技术,“每度电的成本比燃煤发电还高”。[3]

5 建议及对策

5.1 加大宣传和示范引导力度 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采取印发公开信、巡回宣传车、悬挂标语条幅、编发简报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共同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用事实教育农民、引导农民运用先进适用的秸秆利用技术,让农民亲身体验秸秆综合利用的价值,变政府要求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从根本上杜绝秸秆燃烧现象的发生。

5.2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主要包括秸秆机械、腐熟、垫圈、覆盖还田等技术模式。农机部门要开展机械化还田示范区建设,推广联合收获秸秆粉碎、大中拖深耕埋技术,建立健全农作物收获机械准入制度,收获机械必须配备秸秆粉碎或打捆相关设备。种植业部门要针对小麦种植面积大、集中连片田块的秸秆,结合有机质提升行动推广小麦田头窖堆肥技术;畜牧部门要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推广“秸秆垫草垫料+垫料农业利用”和“秸秆垫草垫料+垫料生产有机肥”模式,进一步提高小麦秸秆的农业使用率。

5.3 加强秸秆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利用 鼓励和支持标准化养殖小区、养殖场(户)、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制作青贮、氨化、微贮、颗粒、直接粉碎等秸秆饲料,提高过腹还田秸秆利用量。积极发展以小麦等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引导和带动基料产业化发展。推广秸秆在板材、新型墙体材料、造纸等产业利用。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秸秆固化或炭化项目,鼓励市场主体将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推广高效低排生物质气化炉具,提高可再生资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建议对购置或安装高效炉灶(炕)的农民给予补贴。对秸秆生物气化站和秸秆固体成型厂的建设进行补贴,补贴内容主要是秸秆打捆收集设备以及秸秆气化、固体成型设备购置和设施建设。

5.4 开展秸秆归集收储体系建设 积极培育秸秆收储市场,鼓励支持各类秸秆利用企业开展秸秆收储点(站)建设,小麦种植面积在1333hm2以上的重点乡镇应建设1个以上收储站。积极培植秸秆收储经纪人队伍,鼓励基层干部、种植大户、秸秆利用企业建设秸秆收储站,采取“秸秆利用企业+收储点(站)+村(社区)+农户”的收储的方式,就地加工利用秸秆。

5.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今年省、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我区配套及奖补资金总额为1932万元,明确资金使用范围主要用于小麦、油菜、玉米、水稻等主产区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推广玉米免耕直播技术,秸秆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秸秆沼气技术推广及秸秆气化工程技术研发和推广,秸秆成型燃料生产和炉具推广,秸秆生物质及能源化利用,秸秆归集收储体系建设等。

要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做得更实建议进一步整合农机补贴、农村能源等项目资金,鼓励争取国家、省级以上秸秆农业综合利用项目,积极争取本级财政支持,用于补贴秸秆农业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佚名农村沼气建设要与时俱进[EB/OL].[2013-04-24].http://www.fjagri.gov.cn/html/hypd/stny/ncny/2013/04/24/105532.html.

[2]黄耀明.论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01.

[3]王学锋,迟瑞娟,张义斌,等.生物质发电燃料物流成本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07.

(责编:吴祚云)

endprint

摘要:文章阐述了宣州区小麦秸秆生产量、利用现状,分析了该区目前小麦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宣州区;小麦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S1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108-02

近年来大气污染越来越重,这与农作物秸秆随意焚烧有很大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1]。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副产品,年产出量大,但整体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并且成了目前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污染源之一[2]。如何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特别是我区麦—稻作物轮作,抢收抢种时间紧,小麦秸秆不宜腐烂等现象,如何提高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率是农业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基本情况

宣州区地处皖东南,毗邻苏、浙、沪,是长三角经济由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的过渡带,是皖南山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位于东经118°28'~119°04',北纬30°34'~31°19'之间,是宣城市政府所在地。全区国土面积2 533km2,辖19个乡镇7个办事处,18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达62.4万人,耕地面积55 433hm2,是一个以产粮为主的兼有多种经营的产粮大区。宣州区属亚热带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光、热、水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日照时数2 072.5h;年平均温度15.8℃,无霜期228d;年平均降雨量1 324.8mm。地表水资源丰富,全区年均降雨总量为36.15亿m3,产生地表迳流总量为16.85亿m3。境内有水阳江、青弋江,自南向北过境而入长江,其中水阳江穿越境之中部90km。“两江”年均过境迳流总量约40亿m3。

2 资源分析

在农作物收获过程中,许多农作物需要留茬收割;在秸秆收集以及运输过程中,会发生部分枝叶脱落而造成损失。考虑到收集过程中的损耗,可收集资源量与理论资源量并不相同,受作物品种、收集方式、气候等原因的影响,与收集技术和收集半径等因素有关。通过实地调查作物割茬高度占作物株高的比例和秸秆枝叶脱落率,来计算秸秆可收集资源量。

经测试,机械收割的平均留茬高度为15cm,人工收割的平均留茬高度为6.5cm。对采集的小麦秸秆分别测试株高,并取平均值,结果为64.3cm(见表1)。损失系数取0.05,则我区小麦秸秆的收集系数为0.74。

2013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为19267hm2,全区平均单产286.5kg/667m2,按照平均草谷比1.2∶1计算,全区小麦秸秆年产生量为9.9万t,乘以可收集系数0.74,全区秸秆可收集量为7.3万t。

表1 麦秸的收集系数

[平均株高

(cm)&留茬高度(cm)&收割系数&损失

系数&收集

系数&机械收割&手工收割&机械收割&手工收割&64.3&15&6.5&0.766&0.899&0.05&0.74&]

3 主要利用方式

我区秸秆坚持“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针,鼓励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推广秸秆微生物堆沤技术,秸秆饲料开发,养殖食用菌等综合利用技术,小麦秸秆年产生量为7 950t,占全区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的11.3%,主要是因为其不宜腐烂,下茬作物急于播种等因素,综合利用率不高,只有55%,调查表明,除了能源利用外,同时也是造纸、建材、编织、养殖食用菌等工副业的生产原料,少量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而田间焚烧达43%。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3.1 直接还田 一是在农作物收获时或收获后,使用联合收获机械把秸秆就地粉碎均匀抛撒,然后进行耕翻掩埋;二是在作物生长期间,于株间或行间覆盖作物秸秆;三是在作物收获时有意识地留出高茬;四是将秸秆粉碎后,与牲畜粪便混合然后添加一定量的生物腐熟剂制成有机肥。宣州区处于丘陵地区,地势多样,小麦种植集中连片面积不多,采用机械化收割作业受一定限制。目前机械收割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90%左右,人工收割占小麦总收割面积的10%。

3.2 造纸原料 麦秸作为造纸原料,每2~3t麦秸就能生产1t商品浆。我区现有中等规模造纸厂1家,小型造纸厂2家,还有几家乡镇造纸企业,除去木材等原料,每年还需麦秸1万t左右。

3.3 废弃及焚烧 秸秆是一种传统的生物质能,主要用于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和牲畜的粗饲料。但随着农村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煤、液化气等商品能源在农村地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直接用作燃料的秸秆越来越少。此外,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使秸秆作为肥源的用量减少。不少秸秆被弃置于田头和路边、村前和屋后,最终被付之一炬,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通过调研和农户抽样调查,我区小麦秸秆的主要用途为直接还田、造纸等用途,分别占72%和15%(表2)。

表2 小麦秸秆利用现状(%)

[利用途径&家庭燃用&直接还田&饲料&造纸等工业用途&废弃及焚烧&比例&0&72&0&15&13&]

4 存在问题

4.1 小麦秸秆回收主体力量有限 我区紧邻经济发达的苏浙沪,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者多,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来承担,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所以秸秆无劳力收储。

4.2 秸秆综合利用意识淡薄 由于麦收农时紧,部分农民为抢农时、图省事,人工收集需要时间,机械收集需要投入,再者,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和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认识不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综合利用积极性不高。

4.3 秸秆综合利用资源化利用成本太高、效益低 粉碎后再还田或发酵做沼气、压缩后作为固体燃料、燃烧发电等。面临难题:成本高、效益低,有的还存在地域差别。以秸秆粉碎后还田,在应用中颇有障碍,宣州区水田较多,秸秆粉碎后还田,一旦灌水后,就全浮起来了。同时,秸秆粉碎机的使用成本也考验着农民的承受能力。即便是多个地方都在大力推广的生物质焚烧发电技术,“每度电的成本比燃煤发电还高”。[3]

5 建议及对策

5.1 加大宣传和示范引导力度 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采取印发公开信、巡回宣传车、悬挂标语条幅、编发简报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共同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用事实教育农民、引导农民运用先进适用的秸秆利用技术,让农民亲身体验秸秆综合利用的价值,变政府要求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从根本上杜绝秸秆燃烧现象的发生。

5.2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主要包括秸秆机械、腐熟、垫圈、覆盖还田等技术模式。农机部门要开展机械化还田示范区建设,推广联合收获秸秆粉碎、大中拖深耕埋技术,建立健全农作物收获机械准入制度,收获机械必须配备秸秆粉碎或打捆相关设备。种植业部门要针对小麦种植面积大、集中连片田块的秸秆,结合有机质提升行动推广小麦田头窖堆肥技术;畜牧部门要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推广“秸秆垫草垫料+垫料农业利用”和“秸秆垫草垫料+垫料生产有机肥”模式,进一步提高小麦秸秆的农业使用率。

5.3 加强秸秆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利用 鼓励和支持标准化养殖小区、养殖场(户)、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制作青贮、氨化、微贮、颗粒、直接粉碎等秸秆饲料,提高过腹还田秸秆利用量。积极发展以小麦等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引导和带动基料产业化发展。推广秸秆在板材、新型墙体材料、造纸等产业利用。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秸秆固化或炭化项目,鼓励市场主体将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推广高效低排生物质气化炉具,提高可再生资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建议对购置或安装高效炉灶(炕)的农民给予补贴。对秸秆生物气化站和秸秆固体成型厂的建设进行补贴,补贴内容主要是秸秆打捆收集设备以及秸秆气化、固体成型设备购置和设施建设。

5.4 开展秸秆归集收储体系建设 积极培育秸秆收储市场,鼓励支持各类秸秆利用企业开展秸秆收储点(站)建设,小麦种植面积在1333hm2以上的重点乡镇应建设1个以上收储站。积极培植秸秆收储经纪人队伍,鼓励基层干部、种植大户、秸秆利用企业建设秸秆收储站,采取“秸秆利用企业+收储点(站)+村(社区)+农户”的收储的方式,就地加工利用秸秆。

5.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今年省、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我区配套及奖补资金总额为1932万元,明确资金使用范围主要用于小麦、油菜、玉米、水稻等主产区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推广玉米免耕直播技术,秸秆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秸秆沼气技术推广及秸秆气化工程技术研发和推广,秸秆成型燃料生产和炉具推广,秸秆生物质及能源化利用,秸秆归集收储体系建设等。

要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做得更实建议进一步整合农机补贴、农村能源等项目资金,鼓励争取国家、省级以上秸秆农业综合利用项目,积极争取本级财政支持,用于补贴秸秆农业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佚名农村沼气建设要与时俱进[EB/OL].[2013-04-24].http://www.fjagri.gov.cn/html/hypd/stny/ncny/2013/04/24/105532.html.

[2]黄耀明.论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01.

[3]王学锋,迟瑞娟,张义斌,等.生物质发电燃料物流成本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07.

(责编:吴祚云)

endprint

猜你喜欢

利用现状宣州区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司法局五星司法所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宣城市宣州区油茶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粮食烘干机性能评价与效益分析
滨州市滨城区耕地资源利用与改良对策研究
宣州区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