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

2014-09-19王学江陈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棉花

王学江++陈娟

摘要:调查了盲蝽象在滁州市的年生活史、种群数量消长动态等,并开展了3种有代表性农药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盲蝽象在滁州市1a发生5代,发生时期较长,种群生长中后期世代重叠严重;生产中可主选毒死蜱和甲维盐等药剂进行防治。

关键词:棉花;盲蝽象;发生规律;药剂防治;滁州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88-02

近些年来,由于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应用,使棉铃虫的发生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随着棉田用药量的减少及品种结构的变化,棉盲蝽象发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笔者调查了盲蝽象在安徽省滁州市的年生活史、种群消长动态,并开展了3种有代表性农药防治盲蝽象的田间药效试验,对盲蝽象预测预报及选择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防治药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盲蝽象的发生与活动规律

1.1 调查内容

1.1.1 年生活史 2013年4~10月,选择在滁州市来安县施官镇仙山村常年种植转基因Bt棉花的区域作定点,采用随机5点取样方法调查。根据来安县植保站多年调查经验,确定4~5月、9~10月重点调查定点区域其他作物及田埂上杂草,5~9月以调查转基因Bt棉花为主。每5d进行1次系统调查,记录虫态和龄期,以确定盲蝽象的发生周期与年生活史。

1.1.2 数量动态 调查地点、调查方法同上,记录转基因Bt棉花上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混合种群的数量。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年生活史 调查期间发现,中黑盲蝽发生量较少,因此本文仅以绿盲蝽为例阐明盲蝽象年生活史。滁州市棉区绿盲蝽第1代(越冬代)卵于4月上旬开始孵化,成虫羽化高峰在5月中下旬至6月初;第2代卵于5月下旬孵化,羽化始期在6月上旬,羽化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初;第3代卵于6月中下旬孵化,羽化始期在7月上旬,羽化高峰在7月下旬至8月初;第4代卵于7月中旬孵化,羽化始期在9月上旬,羽化高峰在9月下旬至10月初;第5代卵于9月中旬开始孵化,10月下旬开始羽化,11月上旬开始产卵,并以卵越冬。

1.2.2 种群消长动态 绿盲蝽及中黑盲蝽在转基因Bt棉花整个生育期都有发生,发生期也较为接近,田间调查以混合种群进行记载。从调查记录来看,越冬代成虫在5月底6月初羽化后开始迁移到棉田为害,在6月初造成棉田的第一个迁入峰;此后2~4代盲蝽象连续在棉田为害,种群数量逐代积累,呈阶梯性上升;4代成虫于9月上旬开始羽化,9月中下旬随着棉田食料条件的恶化,大部分成虫迁出棉田,10月上中旬在棉田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盲蝽象在棉田外寄主上长到第5代,第5代成虫在越冬寄主上为害,并产卵越冬。盲蝽象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动态与年生活史吻合,在田间发生时期较长,成虫历期近1个月,产卵期长,龄期发育不整齐,在抗虫棉田的种群消长动态呈现阶梯上升,导致种群生长中后期世代重叠严重(图1)。

图1 盲蝽象在转基因Bt棉花的种群消长动态

2 药剂防效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药剂 40%毒死蜱EC(湖北仙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5%高效氯氰菊酯EC(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冠龙农化)。

2.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点为滁州市来安县施官镇仙山村转基因Bt棉田,试验区棉花品种为“岱杂棉1号”,土壤肥力中等,种植密度为2 260株/667m2。按供剂药剂推荐剂量和对水量进行施药处理,设喷施清水为空白对照(ck)。每处理设置4个小区作为重复,每个小区40m2。采用DPS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比较不同药剂处理对棉盲蝽的防治效果。

2.2 结果与分析 从3种药剂的大田药效结果来看,药后1d,1%甲维盐EC和40%毒死蜱EC对盲蝽象的防效均超过80%,表现出一定的速效性;药后7d,1%甲维盐EC和40%毒死蜱EC的药效仍高于70%,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4.5%高效氯氰菊酯EC对盲蝽象的防效较差,7d后的防效低于60%,且极显著低于另外2个药剂处理(表1)。

表1 不同处理对盲蝽象的田间防治效果(%)

[处理& 药后1d & 药后7d &虫口减退率&校正防效&虫口减退率&校正防效&毒死蜱&85.6&85.1±5.8aA&82.7&76.8±8.9aA&高效氯氰菊酯&72.1&71.0±6.0bB&65.4&53.7±7.6bB&甲维盐&86.6&86.1±4.3aA&79.3&72.3±5.4aA&ck&3.6&&25.3&&]

注:表中校正防效后小写字母表示p<0.05,大写字母表示p<0.01。

3 讨论

3.1 盲蝽象种群的数量发生动态与防治 通过对盲蝽象田间种群进行监测,明确其发生动态,有利于在实践中把握防治时机,及时压低种群数量,减轻为害,降低损失。盲蝽象在越冬时或在迁入棉田前,搞好田园卫生,及时清除作物残枝落叶及周边的杂草,恶化棉盲蝽生存与繁殖的生态环境,减少棉田外的虫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棉盲蝽的发生和棉田虫量的压力,起到良好的控害减灾效果。根据盲蝽象种群的数量发生动态,发展盲蝽象预测预报技术,建立可靠的预测模型,并根据当地的栽培管理制度、虫源特点、气候条件以及棉株营养状况等,不断改进调查方法,加强田间调查工作,加大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预测的力度,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3.2 药剂防治效果与用药选择 目前在对盲蝽象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选择高效、低毒、环境友好性药剂进行田间防治,在盲蝽象的综合治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毒死蜱、甲维盐这2种药剂速效性好,且持效期长,可作为盲蝽象的主要防治用药。而高效氯氰菊且酯对盲蝽象的防效中等,建议作为棉盲蝽防治过程中的轮换药剂使用,并减少施药次数,以延缓盲蝽象抗药性的产生。 (责编:张宏民)

摘要:调查了盲蝽象在滁州市的年生活史、种群数量消长动态等,并开展了3种有代表性农药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盲蝽象在滁州市1a发生5代,发生时期较长,种群生长中后期世代重叠严重;生产中可主选毒死蜱和甲维盐等药剂进行防治。

关键词:棉花;盲蝽象;发生规律;药剂防治;滁州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88-02

近些年来,由于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应用,使棉铃虫的发生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随着棉田用药量的减少及品种结构的变化,棉盲蝽象发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笔者调查了盲蝽象在安徽省滁州市的年生活史、种群消长动态,并开展了3种有代表性农药防治盲蝽象的田间药效试验,对盲蝽象预测预报及选择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防治药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盲蝽象的发生与活动规律

1.1 调查内容

1.1.1 年生活史 2013年4~10月,选择在滁州市来安县施官镇仙山村常年种植转基因Bt棉花的区域作定点,采用随机5点取样方法调查。根据来安县植保站多年调查经验,确定4~5月、9~10月重点调查定点区域其他作物及田埂上杂草,5~9月以调查转基因Bt棉花为主。每5d进行1次系统调查,记录虫态和龄期,以确定盲蝽象的发生周期与年生活史。

1.1.2 数量动态 调查地点、调查方法同上,记录转基因Bt棉花上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混合种群的数量。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年生活史 调查期间发现,中黑盲蝽发生量较少,因此本文仅以绿盲蝽为例阐明盲蝽象年生活史。滁州市棉区绿盲蝽第1代(越冬代)卵于4月上旬开始孵化,成虫羽化高峰在5月中下旬至6月初;第2代卵于5月下旬孵化,羽化始期在6月上旬,羽化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初;第3代卵于6月中下旬孵化,羽化始期在7月上旬,羽化高峰在7月下旬至8月初;第4代卵于7月中旬孵化,羽化始期在9月上旬,羽化高峰在9月下旬至10月初;第5代卵于9月中旬开始孵化,10月下旬开始羽化,11月上旬开始产卵,并以卵越冬。

1.2.2 种群消长动态 绿盲蝽及中黑盲蝽在转基因Bt棉花整个生育期都有发生,发生期也较为接近,田间调查以混合种群进行记载。从调查记录来看,越冬代成虫在5月底6月初羽化后开始迁移到棉田为害,在6月初造成棉田的第一个迁入峰;此后2~4代盲蝽象连续在棉田为害,种群数量逐代积累,呈阶梯性上升;4代成虫于9月上旬开始羽化,9月中下旬随着棉田食料条件的恶化,大部分成虫迁出棉田,10月上中旬在棉田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盲蝽象在棉田外寄主上长到第5代,第5代成虫在越冬寄主上为害,并产卵越冬。盲蝽象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动态与年生活史吻合,在田间发生时期较长,成虫历期近1个月,产卵期长,龄期发育不整齐,在抗虫棉田的种群消长动态呈现阶梯上升,导致种群生长中后期世代重叠严重(图1)。

图1 盲蝽象在转基因Bt棉花的种群消长动态

2 药剂防效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药剂 40%毒死蜱EC(湖北仙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5%高效氯氰菊酯EC(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冠龙农化)。

2.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点为滁州市来安县施官镇仙山村转基因Bt棉田,试验区棉花品种为“岱杂棉1号”,土壤肥力中等,种植密度为2 260株/667m2。按供剂药剂推荐剂量和对水量进行施药处理,设喷施清水为空白对照(ck)。每处理设置4个小区作为重复,每个小区40m2。采用DPS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比较不同药剂处理对棉盲蝽的防治效果。

2.2 结果与分析 从3种药剂的大田药效结果来看,药后1d,1%甲维盐EC和40%毒死蜱EC对盲蝽象的防效均超过80%,表现出一定的速效性;药后7d,1%甲维盐EC和40%毒死蜱EC的药效仍高于70%,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4.5%高效氯氰菊酯EC对盲蝽象的防效较差,7d后的防效低于60%,且极显著低于另外2个药剂处理(表1)。

表1 不同处理对盲蝽象的田间防治效果(%)

[处理& 药后1d & 药后7d &虫口减退率&校正防效&虫口减退率&校正防效&毒死蜱&85.6&85.1±5.8aA&82.7&76.8±8.9aA&高效氯氰菊酯&72.1&71.0±6.0bB&65.4&53.7±7.6bB&甲维盐&86.6&86.1±4.3aA&79.3&72.3±5.4aA&ck&3.6&&25.3&&]

注:表中校正防效后小写字母表示p<0.05,大写字母表示p<0.01。

3 讨论

3.1 盲蝽象种群的数量发生动态与防治 通过对盲蝽象田间种群进行监测,明确其发生动态,有利于在实践中把握防治时机,及时压低种群数量,减轻为害,降低损失。盲蝽象在越冬时或在迁入棉田前,搞好田园卫生,及时清除作物残枝落叶及周边的杂草,恶化棉盲蝽生存与繁殖的生态环境,减少棉田外的虫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棉盲蝽的发生和棉田虫量的压力,起到良好的控害减灾效果。根据盲蝽象种群的数量发生动态,发展盲蝽象预测预报技术,建立可靠的预测模型,并根据当地的栽培管理制度、虫源特点、气候条件以及棉株营养状况等,不断改进调查方法,加强田间调查工作,加大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预测的力度,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3.2 药剂防治效果与用药选择 目前在对盲蝽象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选择高效、低毒、环境友好性药剂进行田间防治,在盲蝽象的综合治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毒死蜱、甲维盐这2种药剂速效性好,且持效期长,可作为盲蝽象的主要防治用药。而高效氯氰菊且酯对盲蝽象的防效中等,建议作为棉盲蝽防治过程中的轮换药剂使用,并减少施药次数,以延缓盲蝽象抗药性的产生。 (责编:张宏民)

摘要:调查了盲蝽象在滁州市的年生活史、种群数量消长动态等,并开展了3种有代表性农药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盲蝽象在滁州市1a发生5代,发生时期较长,种群生长中后期世代重叠严重;生产中可主选毒死蜱和甲维盐等药剂进行防治。

关键词:棉花;盲蝽象;发生规律;药剂防治;滁州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88-02

近些年来,由于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应用,使棉铃虫的发生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随着棉田用药量的减少及品种结构的变化,棉盲蝽象发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笔者调查了盲蝽象在安徽省滁州市的年生活史、种群消长动态,并开展了3种有代表性农药防治盲蝽象的田间药效试验,对盲蝽象预测预报及选择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防治药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盲蝽象的发生与活动规律

1.1 调查内容

1.1.1 年生活史 2013年4~10月,选择在滁州市来安县施官镇仙山村常年种植转基因Bt棉花的区域作定点,采用随机5点取样方法调查。根据来安县植保站多年调查经验,确定4~5月、9~10月重点调查定点区域其他作物及田埂上杂草,5~9月以调查转基因Bt棉花为主。每5d进行1次系统调查,记录虫态和龄期,以确定盲蝽象的发生周期与年生活史。

1.1.2 数量动态 调查地点、调查方法同上,记录转基因Bt棉花上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混合种群的数量。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年生活史 调查期间发现,中黑盲蝽发生量较少,因此本文仅以绿盲蝽为例阐明盲蝽象年生活史。滁州市棉区绿盲蝽第1代(越冬代)卵于4月上旬开始孵化,成虫羽化高峰在5月中下旬至6月初;第2代卵于5月下旬孵化,羽化始期在6月上旬,羽化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初;第3代卵于6月中下旬孵化,羽化始期在7月上旬,羽化高峰在7月下旬至8月初;第4代卵于7月中旬孵化,羽化始期在9月上旬,羽化高峰在9月下旬至10月初;第5代卵于9月中旬开始孵化,10月下旬开始羽化,11月上旬开始产卵,并以卵越冬。

1.2.2 种群消长动态 绿盲蝽及中黑盲蝽在转基因Bt棉花整个生育期都有发生,发生期也较为接近,田间调查以混合种群进行记载。从调查记录来看,越冬代成虫在5月底6月初羽化后开始迁移到棉田为害,在6月初造成棉田的第一个迁入峰;此后2~4代盲蝽象连续在棉田为害,种群数量逐代积累,呈阶梯性上升;4代成虫于9月上旬开始羽化,9月中下旬随着棉田食料条件的恶化,大部分成虫迁出棉田,10月上中旬在棉田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盲蝽象在棉田外寄主上长到第5代,第5代成虫在越冬寄主上为害,并产卵越冬。盲蝽象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动态与年生活史吻合,在田间发生时期较长,成虫历期近1个月,产卵期长,龄期发育不整齐,在抗虫棉田的种群消长动态呈现阶梯上升,导致种群生长中后期世代重叠严重(图1)。

图1 盲蝽象在转基因Bt棉花的种群消长动态

2 药剂防效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药剂 40%毒死蜱EC(湖北仙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5%高效氯氰菊酯EC(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冠龙农化)。

2.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点为滁州市来安县施官镇仙山村转基因Bt棉田,试验区棉花品种为“岱杂棉1号”,土壤肥力中等,种植密度为2 260株/667m2。按供剂药剂推荐剂量和对水量进行施药处理,设喷施清水为空白对照(ck)。每处理设置4个小区作为重复,每个小区40m2。采用DPS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比较不同药剂处理对棉盲蝽的防治效果。

2.2 结果与分析 从3种药剂的大田药效结果来看,药后1d,1%甲维盐EC和40%毒死蜱EC对盲蝽象的防效均超过80%,表现出一定的速效性;药后7d,1%甲维盐EC和40%毒死蜱EC的药效仍高于70%,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4.5%高效氯氰菊酯EC对盲蝽象的防效较差,7d后的防效低于60%,且极显著低于另外2个药剂处理(表1)。

表1 不同处理对盲蝽象的田间防治效果(%)

[处理& 药后1d & 药后7d &虫口减退率&校正防效&虫口减退率&校正防效&毒死蜱&85.6&85.1±5.8aA&82.7&76.8±8.9aA&高效氯氰菊酯&72.1&71.0±6.0bB&65.4&53.7±7.6bB&甲维盐&86.6&86.1±4.3aA&79.3&72.3±5.4aA&ck&3.6&&25.3&&]

注:表中校正防效后小写字母表示p<0.05,大写字母表示p<0.01。

3 讨论

3.1 盲蝽象种群的数量发生动态与防治 通过对盲蝽象田间种群进行监测,明确其发生动态,有利于在实践中把握防治时机,及时压低种群数量,减轻为害,降低损失。盲蝽象在越冬时或在迁入棉田前,搞好田园卫生,及时清除作物残枝落叶及周边的杂草,恶化棉盲蝽生存与繁殖的生态环境,减少棉田外的虫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棉盲蝽的发生和棉田虫量的压力,起到良好的控害减灾效果。根据盲蝽象种群的数量发生动态,发展盲蝽象预测预报技术,建立可靠的预测模型,并根据当地的栽培管理制度、虫源特点、气候条件以及棉株营养状况等,不断改进调查方法,加强田间调查工作,加大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预测的力度,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3.2 药剂防治效果与用药选择 目前在对盲蝽象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选择高效、低毒、环境友好性药剂进行田间防治,在盲蝽象的综合治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毒死蜱、甲维盐这2种药剂速效性好,且持效期长,可作为盲蝽象的主要防治用药。而高效氯氰菊且酯对盲蝽象的防效中等,建议作为棉盲蝽防治过程中的轮换药剂使用,并减少施药次数,以延缓盲蝽象抗药性的产生。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棉花
摘棉花
棉花是花吗?
棉花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快乐城的棉花糖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