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隆德县邓山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做法与经验

2014-09-19田拂晓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隆德

田拂晓

摘要:简述了隆德县邓山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前的基本情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主要做法和治理经验。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协调推进,使小流域呈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新景象。

关键词:治理做法与经验;邓山清洁型小流域;隆德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104-03

随着国家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不断提出,针对隆德县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实际情况。为保护仅有的水源、改善水质、恢复生态、美化人居环境,把我县建设成一个山青、水秀、景美、民富的生态县城。结合邓山小流域的实际,通过治山、治水、治污、治穷、治乱、治差的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达到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良性运行,实现人、水和谐。

1 治理前基本情况

1.1 流域自然情况 邓山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位于渝河上游,在隆德县城以北,城关镇辖区内,总土地面积12.3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89km2,占总土地面积的88%。项目区位于东经106°02′50″~106°07′30″、北纬35°36′15″~35°38′20″之间,流域最高处为2 328.8m,最低处为1 987.4m,相对高差341m。

该流域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山大沟深、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区第三副区。流域内沟道呈手指型,沟壑面积为1.9km2,占总土地面积的15.7%,沟壑密度为1.23km/km2,流域主要为土石山区,区域内坡面较陡,土层较薄,有部分荒山荒坡。典型地貌特征按自上而下顺序依次可分为梁峁顶、梁峁坡、沟台沟缘地、沟坡地、沟床或河谷川地,整体坡度为上陡下缓、东陡西缓。土地坡度组成为:<5°的面积170.1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3.7%;5°~15°的面积421.5hm2,占流域总面积的34.0%;15°~25°的面积375.3hm2,占流域总面积的30.3%;25°~35°的面积210.7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7.0%;>35°的面积60.4hm2,占流域总面积4.9%。

1.2 社会经济状况 该流域包括3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有农户447户,总人口1 775人,农村人口1 561人,农村劳动力702个。现有农耕地489.5hm2,占总面积39.5%;林地424.9hm2,占总面积34.3%;草地60.1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9%;水域10.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0.8%;其他用地18.7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5%;荒沟、荒山234.3hm2,占总土地面积18.9%。项目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7hm2,人均耕地0.31hm2,人均基本农田0.14hm2,人均林地0.29hm2,人均草地0.04hm2。农、林、牧各业用地比例为8.1∶7.7∶1。是典型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关于隆德县邓山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宁发改审发〔2013〕447号)精神,隆德县各级领导抓住这一良好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防止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机制创新、科技支撑为突破口,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调整产业结构。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邓山小流域总体治理思路是以安全、生态、效益、景观为核心,坚持流域治理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与全县科技园区建设相结合。通过栽树种草、岸坡绿化,提高岸坡的稳定性;通过拦河坝、扬水站和灌溉系统建设,为花卉苗木提供灌溉水源保障;通过景观水道、拦河坝,亮化美化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为旅游业增加更多的景点。

2.1 减少水土流失是保护水土资源的需要 邓山小流域内垃圾废弃物随意倾倒,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村落闲散地带脏乱差,原有绿地荒芜凌乱;河床和河岸由于水土流失,覆盖于其上的黄土层被侵蚀殆尽,红土露出,加之所处河道部位坡度较大,降雨容易形成地表径流,如不及时治理,则会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

2.2 保护水源是保障人畜饮水安全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小流域建设通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道路硬化和村庄绿化美化等综合措施,有效保护了水源。流域地处渝河流域上游,紧接县城,通过修建水平梯田,种植乔木林、灌木林和人工草,能够蓄水保土、减少下游泥沙、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通过大面积综合治理,较大程度的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涵养水源,为群众饮用水质提供安全保证。

2.3 转变治理思路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 邓山小流域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治理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快我县山区流域综合治理步伐,增加植被覆盖度;而且能够改造提升现有水保工程,挖掘现有水土资源,增加补充新的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完善新的治理功能,开拓创新水保治理思路;还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地方发展步伐,促进流域群众由单纯地种植收入向特色种植,舍施养殖、草业加工多元化收入结构转化。

2.4 提升水土保持是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需要 邓山小流域项目区紧邻312国道,紧接三里店水库和县城,内有工业园区,在项目区集中、连片进行综合治理,符合全县的经济发展思路,对于改善县城及周边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优美,适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清洁型和经济适用型流域,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主要做法

(1)根据小流域内水土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土地利用结构极不合理,主要问题是流域内群众经济收入仅依存于种植常规农作物和退耕林的国家补助上,还没有实现从传统的种植业向优质高效农业方向转变。宜林地面积大,幼林、疏林地面积大。为此必须正确地确定生产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积极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促进陡坡退耕,为扩大造林种草面积创造条件。

(2)依据流域自然生态条件,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多项工程镶嵌互补的多功能治理模式,蓄水保土,保护耕地资源,促进粮食增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通过修建水平梯田,种植乔木林、灌木林和人工草,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通过对大面积荒山和林区实行植物封育和补植,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大程度的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涵养水源,控制面源污染,维护饮水安全。

(4)流域处于土石山区,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的易发地区,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坡改梯、坡面水系、淤地坝、生态移民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合理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形成高标准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使小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善,减轻山地灾害损失。

(5)所选项目区以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为切入点,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人居舒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水土资源永续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发展农业商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走持续性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对于改善县城及周边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优美,适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清洁型和经济适用型流域,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在实施顺序上,一般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中游后下游。

(7)讲求实效,注意提高粮食产量与经济收入,注意解决饲料、肥料和人畜饮水问题。

4 治理经验

(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规划布局各项水保措施,确定治理模式,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针对该流域地形气候特点,坚持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果则果,宜封则封。在治理布局上做到科学合理,土壤条件较差,大力实施封育措施进行自然生态恢复,在流域中部,重点发展经济林;在山脚,土层较厚、交通、浇灌条件较好地方,建设高标准梯田。

(2)坚持水保搭台、政府导演、各部门相互配合。发挥群防群治的治理机制,进行资金捆绑,项目整合,国家、集体、群众筹资的治理模式,使资金有保证,治理速度快,标准高,效益好。

(3)加大对流域内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对人为因素造成加速水土流失的案件的严格查处;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的审批的验收程序,向全社会营造关注水保、支持水保、投资水保的良好氛围。

(4)借鉴本县已实施的水保工程建设项目,如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淤地坝坝系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项目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路子,即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又把粮食安全、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5 效益分析

通过1a的治理开发,期末项目区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2km2,累计治理程度达到89.2%,林草覆盖率由39.2%提高到57.6%。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涵养了水源,水资源利用率得到较大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提升。

建设期末实现人均产粮达到582kg,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996元以上。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初步实现群众安居乐业,村新、山绿、人富的治理目标。农、林、牧用地比例由现状的8.1∶7.7∶1调整为4.5∶5.2∶1.0,农林牧经济结构由现状的6.0∶3.0∶1调整为4.8∶2.5∶1,林牧业产值大幅度提高,遵循了加强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的指导思想。

邓山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充分体现了“5个结合”,即农、林、牧、水、建设有机结合;种植业、养殖业、特色种植相结合;综合治理与园区建设相结合;综合治理与特色产业相结合;流域治理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特色。

(责编:徐焕斗)

endprint

摘要:简述了隆德县邓山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前的基本情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主要做法和治理经验。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协调推进,使小流域呈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新景象。

关键词:治理做法与经验;邓山清洁型小流域;隆德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104-03

随着国家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不断提出,针对隆德县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实际情况。为保护仅有的水源、改善水质、恢复生态、美化人居环境,把我县建设成一个山青、水秀、景美、民富的生态县城。结合邓山小流域的实际,通过治山、治水、治污、治穷、治乱、治差的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达到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良性运行,实现人、水和谐。

1 治理前基本情况

1.1 流域自然情况 邓山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位于渝河上游,在隆德县城以北,城关镇辖区内,总土地面积12.3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89km2,占总土地面积的88%。项目区位于东经106°02′50″~106°07′30″、北纬35°36′15″~35°38′20″之间,流域最高处为2 328.8m,最低处为1 987.4m,相对高差341m。

该流域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山大沟深、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区第三副区。流域内沟道呈手指型,沟壑面积为1.9km2,占总土地面积的15.7%,沟壑密度为1.23km/km2,流域主要为土石山区,区域内坡面较陡,土层较薄,有部分荒山荒坡。典型地貌特征按自上而下顺序依次可分为梁峁顶、梁峁坡、沟台沟缘地、沟坡地、沟床或河谷川地,整体坡度为上陡下缓、东陡西缓。土地坡度组成为:<5°的面积170.1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3.7%;5°~15°的面积421.5hm2,占流域总面积的34.0%;15°~25°的面积375.3hm2,占流域总面积的30.3%;25°~35°的面积210.7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7.0%;>35°的面积60.4hm2,占流域总面积4.9%。

1.2 社会经济状况 该流域包括3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有农户447户,总人口1 775人,农村人口1 561人,农村劳动力702个。现有农耕地489.5hm2,占总面积39.5%;林地424.9hm2,占总面积34.3%;草地60.1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9%;水域10.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0.8%;其他用地18.7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5%;荒沟、荒山234.3hm2,占总土地面积18.9%。项目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7hm2,人均耕地0.31hm2,人均基本农田0.14hm2,人均林地0.29hm2,人均草地0.04hm2。农、林、牧各业用地比例为8.1∶7.7∶1。是典型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关于隆德县邓山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宁发改审发〔2013〕447号)精神,隆德县各级领导抓住这一良好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防止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机制创新、科技支撑为突破口,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调整产业结构。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邓山小流域总体治理思路是以安全、生态、效益、景观为核心,坚持流域治理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与全县科技园区建设相结合。通过栽树种草、岸坡绿化,提高岸坡的稳定性;通过拦河坝、扬水站和灌溉系统建设,为花卉苗木提供灌溉水源保障;通过景观水道、拦河坝,亮化美化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为旅游业增加更多的景点。

2.1 减少水土流失是保护水土资源的需要 邓山小流域内垃圾废弃物随意倾倒,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村落闲散地带脏乱差,原有绿地荒芜凌乱;河床和河岸由于水土流失,覆盖于其上的黄土层被侵蚀殆尽,红土露出,加之所处河道部位坡度较大,降雨容易形成地表径流,如不及时治理,则会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

2.2 保护水源是保障人畜饮水安全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小流域建设通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道路硬化和村庄绿化美化等综合措施,有效保护了水源。流域地处渝河流域上游,紧接县城,通过修建水平梯田,种植乔木林、灌木林和人工草,能够蓄水保土、减少下游泥沙、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通过大面积综合治理,较大程度的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涵养水源,为群众饮用水质提供安全保证。

2.3 转变治理思路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 邓山小流域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治理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快我县山区流域综合治理步伐,增加植被覆盖度;而且能够改造提升现有水保工程,挖掘现有水土资源,增加补充新的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完善新的治理功能,开拓创新水保治理思路;还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地方发展步伐,促进流域群众由单纯地种植收入向特色种植,舍施养殖、草业加工多元化收入结构转化。

2.4 提升水土保持是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需要 邓山小流域项目区紧邻312国道,紧接三里店水库和县城,内有工业园区,在项目区集中、连片进行综合治理,符合全县的经济发展思路,对于改善县城及周边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优美,适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清洁型和经济适用型流域,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主要做法

(1)根据小流域内水土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土地利用结构极不合理,主要问题是流域内群众经济收入仅依存于种植常规农作物和退耕林的国家补助上,还没有实现从传统的种植业向优质高效农业方向转变。宜林地面积大,幼林、疏林地面积大。为此必须正确地确定生产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积极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促进陡坡退耕,为扩大造林种草面积创造条件。

(2)依据流域自然生态条件,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多项工程镶嵌互补的多功能治理模式,蓄水保土,保护耕地资源,促进粮食增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通过修建水平梯田,种植乔木林、灌木林和人工草,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通过对大面积荒山和林区实行植物封育和补植,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大程度的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涵养水源,控制面源污染,维护饮水安全。

(4)流域处于土石山区,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的易发地区,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坡改梯、坡面水系、淤地坝、生态移民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合理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形成高标准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使小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善,减轻山地灾害损失。

(5)所选项目区以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为切入点,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人居舒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水土资源永续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发展农业商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走持续性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对于改善县城及周边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优美,适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清洁型和经济适用型流域,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在实施顺序上,一般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中游后下游。

(7)讲求实效,注意提高粮食产量与经济收入,注意解决饲料、肥料和人畜饮水问题。

4 治理经验

(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规划布局各项水保措施,确定治理模式,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针对该流域地形气候特点,坚持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果则果,宜封则封。在治理布局上做到科学合理,土壤条件较差,大力实施封育措施进行自然生态恢复,在流域中部,重点发展经济林;在山脚,土层较厚、交通、浇灌条件较好地方,建设高标准梯田。

(2)坚持水保搭台、政府导演、各部门相互配合。发挥群防群治的治理机制,进行资金捆绑,项目整合,国家、集体、群众筹资的治理模式,使资金有保证,治理速度快,标准高,效益好。

(3)加大对流域内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对人为因素造成加速水土流失的案件的严格查处;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的审批的验收程序,向全社会营造关注水保、支持水保、投资水保的良好氛围。

(4)借鉴本县已实施的水保工程建设项目,如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淤地坝坝系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项目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路子,即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又把粮食安全、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5 效益分析

通过1a的治理开发,期末项目区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2km2,累计治理程度达到89.2%,林草覆盖率由39.2%提高到57.6%。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涵养了水源,水资源利用率得到较大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提升。

建设期末实现人均产粮达到582kg,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996元以上。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初步实现群众安居乐业,村新、山绿、人富的治理目标。农、林、牧用地比例由现状的8.1∶7.7∶1调整为4.5∶5.2∶1.0,农林牧经济结构由现状的6.0∶3.0∶1调整为4.8∶2.5∶1,林牧业产值大幅度提高,遵循了加强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的指导思想。

邓山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充分体现了“5个结合”,即农、林、牧、水、建设有机结合;种植业、养殖业、特色种植相结合;综合治理与园区建设相结合;综合治理与特色产业相结合;流域治理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特色。

(责编:徐焕斗)

endprint

摘要:简述了隆德县邓山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前的基本情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主要做法和治理经验。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协调推进,使小流域呈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新景象。

关键词:治理做法与经验;邓山清洁型小流域;隆德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104-03

随着国家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不断提出,针对隆德县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实际情况。为保护仅有的水源、改善水质、恢复生态、美化人居环境,把我县建设成一个山青、水秀、景美、民富的生态县城。结合邓山小流域的实际,通过治山、治水、治污、治穷、治乱、治差的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达到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良性运行,实现人、水和谐。

1 治理前基本情况

1.1 流域自然情况 邓山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位于渝河上游,在隆德县城以北,城关镇辖区内,总土地面积12.3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89km2,占总土地面积的88%。项目区位于东经106°02′50″~106°07′30″、北纬35°36′15″~35°38′20″之间,流域最高处为2 328.8m,最低处为1 987.4m,相对高差341m。

该流域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山大沟深、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区第三副区。流域内沟道呈手指型,沟壑面积为1.9km2,占总土地面积的15.7%,沟壑密度为1.23km/km2,流域主要为土石山区,区域内坡面较陡,土层较薄,有部分荒山荒坡。典型地貌特征按自上而下顺序依次可分为梁峁顶、梁峁坡、沟台沟缘地、沟坡地、沟床或河谷川地,整体坡度为上陡下缓、东陡西缓。土地坡度组成为:<5°的面积170.1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3.7%;5°~15°的面积421.5hm2,占流域总面积的34.0%;15°~25°的面积375.3hm2,占流域总面积的30.3%;25°~35°的面积210.7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7.0%;>35°的面积60.4hm2,占流域总面积4.9%。

1.2 社会经济状况 该流域包括3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有农户447户,总人口1 775人,农村人口1 561人,农村劳动力702个。现有农耕地489.5hm2,占总面积39.5%;林地424.9hm2,占总面积34.3%;草地60.1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9%;水域10.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0.8%;其他用地18.7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5%;荒沟、荒山234.3hm2,占总土地面积18.9%。项目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7hm2,人均耕地0.31hm2,人均基本农田0.14hm2,人均林地0.29hm2,人均草地0.04hm2。农、林、牧各业用地比例为8.1∶7.7∶1。是典型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关于隆德县邓山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宁发改审发〔2013〕447号)精神,隆德县各级领导抓住这一良好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防止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机制创新、科技支撑为突破口,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调整产业结构。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邓山小流域总体治理思路是以安全、生态、效益、景观为核心,坚持流域治理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与全县科技园区建设相结合。通过栽树种草、岸坡绿化,提高岸坡的稳定性;通过拦河坝、扬水站和灌溉系统建设,为花卉苗木提供灌溉水源保障;通过景观水道、拦河坝,亮化美化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为旅游业增加更多的景点。

2.1 减少水土流失是保护水土资源的需要 邓山小流域内垃圾废弃物随意倾倒,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村落闲散地带脏乱差,原有绿地荒芜凌乱;河床和河岸由于水土流失,覆盖于其上的黄土层被侵蚀殆尽,红土露出,加之所处河道部位坡度较大,降雨容易形成地表径流,如不及时治理,则会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

2.2 保护水源是保障人畜饮水安全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小流域建设通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道路硬化和村庄绿化美化等综合措施,有效保护了水源。流域地处渝河流域上游,紧接县城,通过修建水平梯田,种植乔木林、灌木林和人工草,能够蓄水保土、减少下游泥沙、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通过大面积综合治理,较大程度的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涵养水源,为群众饮用水质提供安全保证。

2.3 转变治理思路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 邓山小流域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治理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快我县山区流域综合治理步伐,增加植被覆盖度;而且能够改造提升现有水保工程,挖掘现有水土资源,增加补充新的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完善新的治理功能,开拓创新水保治理思路;还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地方发展步伐,促进流域群众由单纯地种植收入向特色种植,舍施养殖、草业加工多元化收入结构转化。

2.4 提升水土保持是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需要 邓山小流域项目区紧邻312国道,紧接三里店水库和县城,内有工业园区,在项目区集中、连片进行综合治理,符合全县的经济发展思路,对于改善县城及周边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优美,适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清洁型和经济适用型流域,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主要做法

(1)根据小流域内水土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土地利用结构极不合理,主要问题是流域内群众经济收入仅依存于种植常规农作物和退耕林的国家补助上,还没有实现从传统的种植业向优质高效农业方向转变。宜林地面积大,幼林、疏林地面积大。为此必须正确地确定生产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积极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促进陡坡退耕,为扩大造林种草面积创造条件。

(2)依据流域自然生态条件,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多项工程镶嵌互补的多功能治理模式,蓄水保土,保护耕地资源,促进粮食增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通过修建水平梯田,种植乔木林、灌木林和人工草,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通过对大面积荒山和林区实行植物封育和补植,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大程度的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涵养水源,控制面源污染,维护饮水安全。

(4)流域处于土石山区,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的易发地区,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坡改梯、坡面水系、淤地坝、生态移民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合理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形成高标准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使小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善,减轻山地灾害损失。

(5)所选项目区以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为切入点,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人居舒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水土资源永续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发展农业商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走持续性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对于改善县城及周边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优美,适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清洁型和经济适用型流域,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在实施顺序上,一般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中游后下游。

(7)讲求实效,注意提高粮食产量与经济收入,注意解决饲料、肥料和人畜饮水问题。

4 治理经验

(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规划布局各项水保措施,确定治理模式,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针对该流域地形气候特点,坚持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果则果,宜封则封。在治理布局上做到科学合理,土壤条件较差,大力实施封育措施进行自然生态恢复,在流域中部,重点发展经济林;在山脚,土层较厚、交通、浇灌条件较好地方,建设高标准梯田。

(2)坚持水保搭台、政府导演、各部门相互配合。发挥群防群治的治理机制,进行资金捆绑,项目整合,国家、集体、群众筹资的治理模式,使资金有保证,治理速度快,标准高,效益好。

(3)加大对流域内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对人为因素造成加速水土流失的案件的严格查处;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的审批的验收程序,向全社会营造关注水保、支持水保、投资水保的良好氛围。

(4)借鉴本县已实施的水保工程建设项目,如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淤地坝坝系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项目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路子,即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又把粮食安全、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5 效益分析

通过1a的治理开发,期末项目区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2km2,累计治理程度达到89.2%,林草覆盖率由39.2%提高到57.6%。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涵养了水源,水资源利用率得到较大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提升。

建设期末实现人均产粮达到582kg,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996元以上。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初步实现群众安居乐业,村新、山绿、人富的治理目标。农、林、牧用地比例由现状的8.1∶7.7∶1调整为4.5∶5.2∶1.0,农林牧经济结构由现状的6.0∶3.0∶1调整为4.8∶2.5∶1,林牧业产值大幅度提高,遵循了加强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的指导思想。

邓山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充分体现了“5个结合”,即农、林、牧、水、建设有机结合;种植业、养殖业、特色种植相结合;综合治理与园区建设相结合;综合治理与特色产业相结合;流域治理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特色。

(责编:徐焕斗)

endprint

猜你喜欢

隆德
桃花开在隆德
乡村振兴下的宁夏隆德剪纸“活态”传承与创新
隆德华:做一名幸福的班主任
康巴土司家族书写的历史寓言——以《布隆德誓言》《康巴》为中心的考察
世界名校
隆德的孤寂
隆德人的文化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