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后菌包再生栽培技术

2014-09-19刘字平李佳新阮淑洁王啟苗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3期

刘字平+李佳新++阮淑洁+王啟苗

摘要:通过参与指导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基础上,发现并寻求再次利用只采收一潮菇的大量废弃菌包,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探索出使用工厂化一次出菇后的菌包进行再生栽培的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杏鲍菇;菌包;再生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67-02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是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品种。杏鲍菇菌肉肥厚,质地脆嫩,特别是菌柄组织致密、结实,可全部食用,适合保鲜、加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随着杏鲍菇液体菌种技术的日臻成熟和设施设备的逐渐完善,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得到了普及应用。然而,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后产生的大量废弃菌包,大多被直接扔掉或焚烧,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如宁国市亿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开展杏鲍菇、白灵菇等珍稀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年产量达1 500t,每年的废弃菌包达3 000t。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为了提高设备利用率,缩短生产周期,工厂化生产杏鲍菇从打包到采菇出菇只有48d时间,在菇房一般只采收一潮菇,菌包就被废弃;而只出一潮杏鲍菇的菌包中还含有大量食用菌可利用的木质素、纤维素和粗蛋白等营养物质,若回收通过适宜的栽培方式和方法,还可再次利用而生产出杏鲍菇。为此,宁国市菜篮子办公室在摸索节约、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动员周边农民利用小拱棚、塑料薄膜和遮阳网等多层覆盖的钢架大棚或蔬菜大棚,探索出使用工厂化一次出菇后的菌包进行再生栽培的技术,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又增加了收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 栽培时间

杏鲍菇的出菇与子实体的生长相适宜,生长适宜温度为10~20℃,最适温度为15~17℃。因此,在本地利用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后菌包再生栽培,最好选在当年11月份至次年5月份较为合适。

2 场地选择

场地应选择距市区较远,无工业集中区,生态环境优良,有良好植被,且空气流通,清洁度高,灌溉水资源和日照情况良好的地带。以沙质壤土,土层深厚,地势平坦略高,雨天不积水的地块为好,且道路设施完备,交通运输方便,便于杏鲍菇产品运出送往市场销售。

3 栽培设施

农民一般可选用钢架大棚或蔬菜大棚,在高温时节选择利用遮阳网遮阳控温,在低温时节选用塑料薄膜、地膜等设施保温。并利用遮阳网调节光照强度,以维持菌包再生栽培杏鲍菇生长所需的适宜温湿度和生长环境。

4 生产管理

4.1 整地建棚 平整场地,搭建钢架大棚或利用蔬菜大棚,大棚内层铺设遮阳网,外层覆盖大棚膜,将棚内地面整平。用挡板做成宽1.2m的畦,挡板外面用竹棒或木棒固定,挡板高18~20cm,畦的长度一般以30m以内为好。2畦之间留1m左右宽的通道便于生产操作,靠大棚2边留60cm的过道。地势高的也可在地面挖畦,畦面排菌包前应浇透水,但应注意畦内不能有积水;畦做好后,畦内撒一层石灰用于消毒。

4.2 菌包准备 菌包栽培有2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将采完菇的菌包脱去包装袋,去净老皮幼菇,将菌包底部朝上,立排在畦内,包与包之间要接触紧密,将畦内排满,排完包后,立即覆土或者覆盖经腐熟的山核桃蒲(宁国市共有山核桃2.2万hm2,山核桃蒲为当地特产山核桃的果蒲,年产山核桃蒲约4万t,资源丰富),包与包之间的空隙填满,菌包表面覆盖厚度1~2cm。畦面上盖上遮阳网,保持黑暗;棚内温度控制在22~28℃,空气湿度控制在70%~80%,进行养菌,为出菇准备好足够的养分积累。另一种方法是先不脱袋排包,将菌包放置在不低于22℃、不高于25℃的避光环境中养菌一段时间,出菇的前几天边下畦边覆土补水,排好菌包后,同样控制棚内温度在22~28℃,空气湿度在70%~80%,进行养菌。对过干的菌包在养菌之前需要补充一定的水分,养菌的目的是使菌丝恢复生长,最大限度的积累营养,为第二次出菇做好准备,养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二次出菇的产量与质量。

利用腐熟的山核桃蒲覆盖菌包再生栽培杏鲍菇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相对其它材料,腐熟的山核桃蒲很少带有细菌、真菌等杂菌,而且有良好的杀灭病菌效果;二是腐熟的山核桃蒲pH值较高,可以调节菌包的pH值;三是腐熟的山核桃蒲材质易吸水、含水量大、锁水力强,可长时间保证菌包出菇所需的水分;四是腐熟的山核桃蒲具有一定的养分,可提高杏鲍菇的品质,而且出菇的后劲较足,所产杏鲍菇质量好、产量高。

4.3 出菇管理 覆土后的第3天,将自动喷雾水带平放在畦面上,接好水泵,给菌包补水,补到菌包含水量在63%~65%(注意水源一定要清洁)。在地面挖畦的打水之后30min检查畦内,不能有积水。打水的时间尽可能在晴天的傍晚,水温与棚内菌包的温差最好有10℃,打水的同时要拉起棚膜,降低棚内的温度,至次日上午放下大棚棚膜和遮阳网,在畦上搭建80cm高的小拱棚。小拱棚内温度控制在12~18℃,湿度保持在90%左右,光照500lx,二氧化碳1 000~2 000μL/L;7d左右,原基大量形成,此时将空气湿度降低到85%~90%,光照500lx~1 000lx,二氧化碳2 000μL/L左右;当菇蕾长到3~5cm时,根据菇蕾生长情况,可以将过密的菇蕾用刀、剪削剪下来,每包只保留2~3个,从此时期开始,湿度保持在85%,二氧化碳

5 000μL/L左右,小拱棚加盖遮阳网,仅需微弱光照,并适当的通风换气,直到能采菇为止。

4.4 适时采收 杏鲍菇菇柄伸长长粗后,当菇盖展平,颜色变浅,菇盖直径等于或略大于菇柄颈部时就可采收。此时菇体外观致密有弹性,菌盖边缘内卷呈半球形,菌褶还没有形成,品质最好。再生栽培的杏鲍菇因菇形不够均匀、匀称,差异较大,因此,除挑选一部分作鲜菇直接销售外,大部分适宜于作杏鲍菇的深加工产品出售。

5 效益分析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后菌包再生栽培二次出菇的转化率一般在50%左右。通过动员周边农民按此模式栽培,每667m2钢架大棚或蔬菜大棚可排菌包18 000包,每包产鲜菇200g,合计每667m2产量可达3 600kg左右,市场价

7元/kg,平均效益达2.5万元/667m2左右。该技术模式既充分节约、利用了资源,增加了收入,又保护了环境,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责编:张宏民)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