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国市优质农产品有机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2014-09-19张澜仇华友徐岚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3期

张澜+仇华友+徐岚

摘要:宁国属皖南山区,天目山北麓,东临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2省7县(市),区域内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洁度高,洁净水资源和日照情况良好,环保自然资源丰富,土层深厚,生产力水平较高,十分适宜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该文概述了发展有机水稻的主要做法,以及所采取的以“稻鸭共生”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总结了生产有机水稻的经验与体会。

关键词:优质农产品;有机水稻;示范基地;做法与成效;宁国市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32-03

近年来,宁国市种植业局依靠自身技术力量,根据市场需求,加大了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全市水稻生产水平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为进一步提升稻米生产水平与质量档次,2011年起,市种植业局积极试验、示范,大胆探索有机水稻稻鸭共生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1 全市及示范区基本情况

宁国市域面积2 487km2,辖8镇5乡6个街道,总人口38万,其中,乡村人口31万,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8万hm2,区域内有很多天然有机食品,如茶叶、蕨菜、各种真菌、野生水果等,还有竹笋、植物油以及各种亚热带水果的资源优势。宁国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季常有伏旱,全年日照时数2038.3h,年平均气温为15.4℃,无霜期为224d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1 468mm。全市农业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多数农林产品生产主要施用农家有机肥,较少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田间农药、化肥残留少,良好的生态农田为发展有机农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种植业常年农作物以中稻为主,种植面积1万hm2。宁国市优质农产品有机稻鸭生产基地项目行政区青龙乡距离市区仅16km,全乡常年水稻种植面积280hm2,三面环山,境内无任何污染的工矿企业,土壤、水、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该基地由青龙乡种粮大户葛红兵于2007年取得了广洲中鉴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2011年初取得有机产品认证,认证面积73.3hm2

2 主要做法

2.1 超前的发展理念 2003年,宁国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发展战略,围绕这一产业战略定位,进一步作出了《关于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决定》,系统阐述了绿色战略的深远意义和丰富内涵,强调了树立“生态兴市”的发展理念。2008年10月,宁国市开始进行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建设试点,2009年11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和深化生态建设成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拓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领域,提高生态建设水平,培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市委市政府又于2009年提出了“把宁国打造成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理念。优质农产品有机稻鸭项目的实施可大大提高广大农民对有机农产品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项目区农民整体素质和种植水平,充分利用皖南山区良好的自然和生态优势,确保稻米的质量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市有机农业的发展,也符合安徽省政府提出“发展山区绿色、有机稻产业带,提升水稻产业竞争力”的文件精神。

2.2 大胆偿试,积极争取项目 为填补宁国市有机稻鸭共生技术的空白,2011年宁国市种植业局联合大户葛红兵在青龙乡进行了33.3hm2有机水稻种植示范,并利用基地2hm2稻田进行核心区稻鸭共育技术试验探索。为保证稻鸭共育技术的试验成功,围绕稻、鸭品种选择、水稻栽培技术及鸭子围养技术等方面,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控制生产过程,完善生产管理记录档案,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当年核心示范区取得了收入1 000元/667m2的收益。2011年8月29日全省绿色防控技术现场会在示范区召开,全省20多个县市区派人参观、学习。稻田养鸭共育技术的试验示范成功,为全市有机农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典范。2012年、2013年连续2a承担了安徽省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有机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3 具体措施

2013年宁国市种植业局继续投入资金、技术,协调市农机局,从稻种选育、机械化育秧、机械化插秧,到有机肥料的施用及病虫草害防治,扶持种粮大户葛红兵在青龙乡种植有机稻73.3hm2,其中,13.3hm2核心示范区实行有机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并在稻田内放养小型麻鸭近3 000只,实行稻鸭共生的生态养殖,实现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传统种植为一体的水稻生产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益。主要工作措施如下:

3.1 强化组织领导 为保证示范基地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市种植业局专门成立了有机水稻示范基地领导组及技术指导组,负责整个基地日常生产的工作安排、指导、调度。局长任有机水稻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负责整个基地的协调指挥,并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技术人员专职抓好此项工作,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农技员专职抓,并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基地生产事项优先研究、用车优先安排、经费优先保障。

3.2 健全工作机制 领导组、技术指导组始终坚持领导带头,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分管局长、粮油站长每周至少跑2~3次基地,半月召开一次交流座谈会,听取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研究分析和部署下一步工作;植保站负责基地病虫害的全程防控,采取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治;土肥站严把基地用肥关,禁止化学肥料下田,使用腐熟的有机肥料和经过认证的商品有机肥,采取稻田养鸭和人工除草,健全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基地各个环节工作的有序开展。

3.3 学习先进,狠抓技术培训 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能否取得成功,拥有过硬的生产技术是保证。为此,市种植业局2013年3月专门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赴有机水稻种植有经验的地区学习,并实地察看了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受益匪浅。针对青龙有机稻生产示范基地实际情况,种植业局对基地生产农户进行了专门的技术培训,并通过印发宣传单等方式,确保让每一个在基地务工的农民了解有机稻的生产操作规程,做到宣传到位。

3.4 选择优良品种,规范生产操作 为确保有机水稻生产工作的有序推进,技术指导组在年初就对各个环节的工作都作了详细安排,包括耕作模式、种植品种的选择,有机肥腐熟、采购,田间病虫草害预防、作物的采收,甚至具体到哪天播种、收获等等,同时,在生产的各个重点环节,如春毛豆种植田块的准备、播种、采收,秧田及大田准备、有机水稻田间管理等,均通过印发技术资料,确保生产操作规程到位。同时,明确专人负责记录每个生产环节的用肥、用药及用工情况,确保让消费者放心食用。为了保证有机水稻品质,通过市场调查,基地品种首先是外形美观、口感好、米质优、营养价值高的优质杂交品种和特色品种,杜绝使用转基因品种。基地主导品种有深两优5814、扬两优6号。

3.5 继承创新,实施稻鸭共育 在现代稻作中,生产上逐渐被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所取代。为保证基地有机稻米品质,经种植领导组研究,13.3hm2有机稻田实行稻田养鸭综防技术,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传统种植为一体,通过鸭子的杂食性和不间断活动性为稻田除草、除虫、施肥、刺激、松土,同时,稻田为麻鸭提供劳作、生活、休息场所以及充足的水、丰富的食物,二者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的一项种养结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有效地减少了水稻病虫害的发生。

endprint

3.6 全面实行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控技术 2013年基地在去年按装8台太阳能式杀虫灯的基础上又新增8台,安装二化螟性诱剂诱捕器100个。通过杀虫灯和诱捕器的安装,有效地控制了基地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适当使用生物药剂防控,既保证了水稻的产量,又保证水稻的质量。

3.7 强化技术指导,积极开展科学抗旱 面对2013年7、8月份的特大旱情,全局农技人员迅速行动,积极投入到生产一线,指导农户科学抗旱。特别是有机稻创建示范区,技术指导组科学制定抗旱预案,认真组织落实,抗旱期间技术人员基本上每个工作日都在基地指导抗旱,充分利用青龙湾水库优质的水资源引水灌溉,确保示范区有机稻生产正常进行,最大程度的减轻灾害损失。

3.8 推行机械化,实行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 2013年基地种植面积73.3hm2,若全部采取人工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当前农村劳力普遍紧缺的情况下,显然是不现实的,为此,市种植业局与市农机局协调,通过农机补贴的方式为基地增加了两条育秧生产线及3台插秧机,并在6月7日在基地召开了全市各乡镇分管领导及全体农技人员参加的有机稻生产暨机插秧现场会,在全市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13年基地实行机插秧面积达53.3hm2,占总面积73%,保证了农时,有效缓解了基地用工问题。同时,通过机械化的全面实施,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

4 主要成效与示范带动

经过几年的探索,2013年有机水稻示范基地生产取得了成功,在今年遭遇特大旱灾情况下,73.3hm2有机水稻仍获得了较好收成,示范区有机水稻平均单产达到400kg/667m2,13.3hm2稻鸭共生示范区有机水稻单产达450kg,预计示范区今年总产值达585万元,产值4 500元/667m2,纯收入达2 000元,纯利润260余万。其综合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同类作物常规种植收益水平,与此同时还将产生综合的环境与社会效益,在全市起到了较好示范带动作用,成为本市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

5 经验与启示

通过3a的优质农产品有机水稻建设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健全的组织及领导的高度重视使我市的有机水稻示范区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实施。项目下达后局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组建项目领导小组及技术指导小组;并结合我市实际召开专题会研讨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技术措施等,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有效的工作机制、完善的制度,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动力。在项目实施中采取了“逐级管理、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由局粮油、土肥、植保三站及青龙农技服务中心为主要责任单位,局办公室协助落实项目经费,稳步推动项目实施;三是雄厚的技术力量取得了农户的信任,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四是用好用活项目经费,保证专款专用。项目资金采取一把手审批制度,严格规范了资金的使用,使每一笔项目资金都落实到项目中,保证了专款专用。五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主要突出的问题是用工。近年来随着农村大批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妇女和老人是农村主要的劳务人员,接受新的生产技术的能力较差,同时,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用工量大,特别是人工除草环节,与农时存在一定的冲突。 (责编:张长青)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