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生态移民村镇绿化模式探讨

2014-09-19唐燕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生态移民探讨

唐燕

摘要:总结了宁夏生态移民村镇绿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探讨了移民村绿化的相关模式和具体的绿化方法,提出了生态移民新村绿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移民;绿化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 S7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11-03

Greening Pattern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Zone of Ningxia

Tang Yan

(School of Agriculture,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

Abstract:Green construction status and problems of immigrant zone of Ningxia were summarized.Greening pattern and planting were studied in both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aspects of immigrant zone.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new rural areas of ecological immigrant zone green construc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Ecological migration;Greening pattern;Disscussion

生态移民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实践,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汇集特殊困难群体民生、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1]。随着宁夏生态移民工程的全面启动与推进,对生态建设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逐步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关注,绿化美化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生态移民区绿树成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通过绿化美化延续移民迁出地的文化景观,加强移民对新居住环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村民安居乐业,是生态移民建设后续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宁夏生态移民村镇绿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宁夏生态移民区通过建设绿色林荫大道、大网格宽幅农田林网、移民村内部绿化及生态经济林的建设,实施了大量安置区绿化工程,取得了一定的绿化成效。从华西村和闵宁村为代表的比较成熟的移民村来看,移民村公共绿地植物种类丰富,乔灌草搭配合理,能体现四季与层次变化,景观效果良好;庭院见缝插绿,栽植各类果树与蔬菜,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但绿化中仍存在大量照搬城市模式的绿化形式,如种植单一草坪、时尚花木,忽略“以移民村为特点,以村民为本”的原则,加之绿化养护不到位,导致大量花卉、树木生长不良,“绿而无景”的现象大量存在。近几年绿化实施效果较好的移民村中以银川市良田镇和顺新村为代表,村庄掩映在连片的防护绿地中,形成较好的乡村风景。公共绿地绿化能与道路、建筑有机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但庭院面积有限,仅为42m2,绿化实施困难;道路绿地差强人意,“一条路,两行树”模式,使得道路绿地绿量不足,而且不能和村民的生活需求相结合,缺少人性化的外部开放性空间。

2 宁夏生态移民村镇绿化的目标及基本原则

针对宁夏生态移民村镇绿化的问题与特点,打破固有的“先盖房,后绿化”的思路,以“小空间、多层次、展特色、创效益”为绿化的基本目标,提出“小、素、新”的绿化方式,通过绿化提升移民村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创建符合村民习惯,延续乡土文化,体现乡村田园风光的居住环境。

2.1 “小” 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结合经济产业和生活方式匹配绿化模式,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

2.2 “素” 选择乡土植物,本着以村民为本的思想,满足村民热爱土地、喜好劳动的淳朴性格,塑造朴素的塞北田园风光。

2.3 “新” 不照搬旧的村庄绿化模式,不模仿城市的绿化建设,创造性地开发多样性的绿地形式,展现移民新村的时代感。

在绿化规划中要考虑近期与远期发展的原则,制定近期至远期的过渡措施,使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可操作性。

3 宁夏生态移民村镇绿化模式

3.1 结合产业需求的宁夏生态移民区宏观绿化模式 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分布广、数量多,结合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将绿地建设与产业发展巧妙的结合起来,将移民村绿地田园化,有效地增加绿地附加效益,增加移民村特有的田园风情,同时化解村内绿地建设与后期管理之间的矛盾[2-3]。在宏观上可将绿化模式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3.1.1 生态经济型绿化模式 对庭院面积大的移民村镇,可以建立“小庭院、大产业”发展思路。通过对庭院的合理规划与布局,采用“林、果、菜”多功能复合的生态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如以优质葡萄、梨为主体,与枣优化配置集成三元结构庭园生态经济林模式,发展生态经济,构建长效机制。

3.1.2 特色种植产业型绿化模式 该模式可利用一部分移民村与城市辐射资源功能优势、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业,如闽宁镇发展宁夏特色的葡萄种植、菌草业。

3.1.3 休闲旅游型绿化模式 该模式可依托与城市较便利的道路交通,通过绿化加强结合已具有的旅游资源,以采摘园、观光园或植物专类园等形式,加强游客对其特色产业旅游的体验与感知。如银川市良田镇移民村可结合附近的盈南生态旅游度假村开展特色采摘、农家乐等形式,构建休闲旅游型绿地模式[4]。

3.2 以“小”“素”“新”为特色的微观层次绿化模式

3.2.1 “小” 移民村镇由于土地资源有限,靠近城市的地区涉及征地拆迁,补偿费用偏高,加之移民人口众多,故移民村镇住户庭院虽具有一定空间。但面积有限,如银川市良田镇和顺新村庭院面积仅有42m2,除了堆放杂物外,可用来绿化的空间几乎没有。对于这样的小庭院空间,可采用见缝插绿、引导村民开展垂直绿化的方法。在庭院种植村民喜欢的葡萄,既可以增加绿量,又可以利用葡萄形成拱形的廊架林荫休息空间,也可将葡萄廊架有意识地向庭院外部空间延伸,在入口侧面形成林下空间,成为炎热夏季村民们门口乘凉聊天、交谈的场所。同时,可食的葡萄也满足了村民的的一定需求。移民村镇庭院垂直绿化还可采用的植物可选择效果好、管护容易的爬山虎、山荞麦。在庭院内部,可用砖砌花台,将庭院空间与入户通道适当分隔。花台既可以坐,也可以摆放盆花,节约空间又增加生活情趣。

3.2.2 “素” 生态移民村镇的中心广场绿地是村民聚集、休闲、活动的最佳场所,也是绿化的重点部位。植物景观应注重村民对于居住环境的情感认同,从而起到凝聚人群的作用。

通过调查发现,村民对孤植的大树景观有着深厚的感情,承载着村民的记忆。在移民前的生活环境中,村口或特定地点的大树下是村民经常活动、聊天、等候的场所。基于对这样朴素而美好生活的回忆,在新的移民村,通过种植高大的乔木,结合座椅,以孤植树的形式作为焦点景观,强调一定的场所感,延续村民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孤植树的选择应注重体现“素”的特征,同时选择抗性强、耐旱节水的乡土种类,如国槐、刺槐、臭椿、旱柳、白蜡。

村民对植物的强烈感知还表现在植物清香的气味上。调查中发现,一定季节满树飘香的植物会吸引村民前来观看、停留,从而产生村民的室外休闲活动。因此在新的移民村镇绿化中,应将绿化美化向香花净化的方式适当延展。在人集聚的中心广场绿地中种植清香淡雅的植物种类,如国槐、刺槐、香花槐、沙枣、丁香。植物景观中累累的果实也是村民喜爱的景色,符合村民热爱丰收的景象。可种植果树与其他景观要素相融合,如:桃、李、苹果、梨、枣、山杏等。

3.2.3 “新” 移民村镇的绿化不同于城市,也区别于普通乡村,它最重要的特点应体现崭新的时代感与特色。这需要既尊重现有场地与村民意愿,又要勇于打破常规,结合绿地类型开发多样化的绿地形式。

移民村道路是对外联络的重要纽带,也是居民驻留和聊天的场所。调查中发现村民的活动最容易在道路边界开展。而所有移民村道路绿化都只考虑两侧的绿化,不考虑村民的使用,导致道路交通常因人们的活动而产生潜在的危险。同时两侧的绿化因人的长期踩踏而生长不良。基于此,可以设计为开放的街区式的绿化模式,创造村民交流空间,满足村民对外界观看的需要。具体可以通过植物结合座椅的形式,也可以沿路每隔一段开辟一个休息的小空间,安置座椅或花台,利用绿篱、花灌木、乔木组成丰富的道路空间。可选择的花灌木有:醉鱼木、丁香、连翘、刺玫、金银木、榆叶梅、珍珠梅、千屈菜。

移民村外围通常有单一的防护林带,在功能上除防护以外,对于小型移民村内部防护林可以兼作一定程度上的游憩使用功能,这样可以增加村民的游憩活动空间,同时增加情趣化的田园风光。这种防护—游憩式的绿化模式可以通过布置座凳等设施提供休憩空间,同时点缀景观。植物配置以乔木为主,适当配置灌木。为了把道路景观与周边农田景观融合,形成狭长透景带,乔木下的灌木不宜高过0.7m,保持行进中能够看到田园风光。可选择树种有新疆杨、桧柏、刺槐、国槐、紫穗槐等[4]。

4 宁夏生态移民村镇绿化模式的实施

4.1 加强规划控制性 重视前期的绿地规划设计工作,采取规划设计师规划、村民评议、专家论证等程序,保证具体绿化的合理与人性化,更好的促进移民村绿化的健康发展。

4.2 实施资金与技术保障 多方筹措资金,合理统筹,有效使用资金,鼓励城市相关机构、企业组建帮扶移民绿化建设的活动,将有经验的农民组织起来,同时带领没有经验者,在绿化建设中传授施工经验,或通过义务的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施工认识水平与技能,从而组建出移民村自己的绿化施工队伍。

4.3 重视绿化管理工作 绿化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预防虫害、搞好防治,是移民村绿化建设实施的必要措施。加强村民教育,提高绿化美化环境的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共建生态和谐家园[5]。

参考文献

[1]曲继松,郭文忠,张丽娟,等.宁夏生态移民区设施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08):67-68.

[2]张云雁.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52-20154.

[3]李鸣骥,黄立军.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几种城镇化模式对比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3,5:45-47.

[4]范宁.苏南新农村乡村聚落绿化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5]晏丹萍.冷水江新农村人居环境绿化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生态移民探讨
宁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
陕南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评价及后期扶持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