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黄埔现象 探索黄埔之谜

2014-09-16李忠杰

红广角 2014年7期
关键词:黄埔军校黄埔遗址

在黄埔军校创办9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黄埔军校与中国革命”学术研讨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我谨代表中央党史研究室,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全体参加会议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为这次会议筹备工作作出贡献的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是对中共广东省委对这次会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李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系统总结了黄埔军校值得汲取和总结的历史经验。听了以后很受教育和启发。下面我作为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从黄埔军校的研究和有关工作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总的主题是三句话,叫做纪念黄埔军校,解析黄埔现象,探索黄埔之谜。

一、充分认识黄埔军校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005年,我们在西安召开过一次国共关系史学术研讨会,当时我作了一个讲话,题目叫《解读分合史,锻造大战略》。我在讲话中指出,中国20世纪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分分合合构成的。这里面不仅有无数的传奇故事,还有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认真研究国共两党的历史,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锻造推进祖国统一的大战略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其实就是国共两党分合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共两党分合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一条特殊的支脉、一个重要的现象。黄埔军校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对20世纪中国变迁的历史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我们对黄埔军校的历史,首先要从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加以考察和研究。

从这样一个大视角来看,黄埔军校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我觉得:

第一,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所真正为着革命目的而创办的新型军事学校。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代以来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创办了一些带有军事性质的学校,以特定的方式培养军事人才。如保定陆军学校,在中国近代史上就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相比较而言,黄埔军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革命目的而培养革命人才、尤其是军事人才的正规军事学校。清王朝覆灭之后,中央政权式微,地方势力大涨。枪杆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军阀势力也日益坐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闹革命就更不能不借助于枪杆子了。于是,军队、军事就成了中国革命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孙中山意识到中国革命需要大力培养军事人才,于是,在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于1924年创办了这么一所新型的军事院校,用以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黄埔军校培养人才的内容、方式都服从于革命这个需要。它实行政治工作制度和党代表制度。政治教育的课程和内容以及出版宣传刊物等,兼容并包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它的招生范围与旧军校主要从雇佣兵中招生不同,主要是从青年学生、工农运动骨干中招生,广大学生具有蓬勃的革命朝气。它所培养的学生,人才,在随后的革命进程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尤其是黄埔早期的学生,在推进中国革命尤其是国民革命的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和广泛的作用。

第二,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的两大阵营输送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无论是对国民党还是对共产党来说,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来自黄埔军校的高级将领。国民党方面,少将军官以上的黄埔师生有250余人,其中,被授子上将军衔的有近40人,中将150余人,担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司令官等最高指挥官的近60人。共产党方面,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的人中,有近40人担任过不同时期人民军队的正军级以上的职务,20世纪80年代,经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有16人曾经在黄埔军校学习和工作过,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陈赓、罗瑞卿、许光达、许继慎、蔡升熙、段德昌、左权、黄公略、刘志丹。无论是在东征、北伐战争,还是在抗日战争中,黄埔师生都冲锋在前,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在国共两大阵营中,都有黄埔师生活动的身影,有时分,有时合,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从世界历史来看,美国的西点军校,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都培养过很多军事人才。但像黄埔军校这样,不仅对于军事、而且对于政治,包括整个中国革命进程都产生了那样大的影响,而且两个对立阵营都有同一学校的学生,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一个学校能够培养出如此众多的人才,其历史地位是不可低估的,个中缘由也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黄埔军校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黄埔军校不能说它完完全全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但是至少影响了中国50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历史。在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黄埔学生在校时和离开学校后,都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合作的进程发生中断,由合作转变为对立,两大阵营中很多军事将领都是黄埔军校同学。此后,黄埔军校的同学在抗日战场上几乎一致发挥了特殊作用,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率领部队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这种精神和意志是值得我们钦佩和铭记的。随后,国共两党发生内战,双方将领再次在战场上见面。最后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黄埔军校的许多学生反而成了阶下囚。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到新时期,国家面临着统一的任务,黄埔军校的同学又走到了一起,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奔走呼号。在上述历史发展的几个阶段,我们都能够看到黄埔军校、黄埔同学的影响和作用。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我们学习军事、开展军事斗争,在某种程度上也与黄埔军校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党在后来的军事建设、军队建设过程中,在武装斗争的过程中,包括在创建军事院校的过程中,都研究和汲取了黄埔军校的经验。

所以,至少从上面这几个方面来说,黄埔军校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确实是非常特殊的。

二、充分认识研究和纪念黄埔军校的重要现实意义

黄埔军校创办已经90年了,它已经永远铭记在历史上。今天我们举办这样的纪念活动并且展开学习和研讨,应该说很有现实意义。这个现实意义,首先表现在黄埔军校本身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除此以外,还要强调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黄埔军校孕育的“革命、爱国”的黄埔精神需要进一步弘扬。

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之下,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其他政党都曾经不同程度地孕育、形成了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孕育、形成的精神很多,例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等。黄埔军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培养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我们可以称之为“黄埔精神”。这种精神,有的已经统一概括为“坚持革命,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爱国革命”。这种精神,在当时确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到现在,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爱国、革命”这两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弘扬。

我去黄埔军校参观过,感受还是很深的。黄埔军校在教学与训练中很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开学之初,军校门口就贴着一副醒目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黄埔军校通过全面的政治知识教学,多样化的进步思想教育,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帮助广大师生养成了精诚、团结、爱国、爱百姓、不怕死、不要钱、严守军纪的作风和精神。在黄埔精神的激励下,在东征陈炯明的战斗中,广大黄埔官兵心怀“为人民利益而战,为国家独立而战”的崇高目标,团结一致,英勇杀敌。他们踊跃参加北伐,许多人在军、师、团、营、连、排中担任领导职务,前赴后继,屡建奇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当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共产党人和黄埔师生高举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大旗,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全国人民一起并肩作战,使中华民族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第二,黄埔军校、黄埔同学会在祖国统一进程中的特殊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由于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与分裂,黄埔出身的将士经历了不同的道路。但黄埔军校的历届师生都有着“同根生”的情谊,国共两党的一些负责人和元老又与黄埔有着“血缘”关系。发扬黄埔师生的爱国主义与牺牲奉献精神,尽快完成国家统一以振兴中华民族,已成为海内外黄埔同人的共同心愿。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徐向前、聂荣臻等革命先辈亲自筹建了黄埔军校同学会。1987年,北京、河北乃至新疆、西藏等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相继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在美国的黄埔师生和已故师生的家属,成立了“留美黄埔同学及家属联谊会”。这些黄埔同学会,这些年来一直非常活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它们在加强两岸沟通交流,加深两岸民众感情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多年来,海峡两岸及旅居海外的广大黄埔同学纷纷响应徐向前、聂荣臻两位元帅发出的“祖国尚未统一,同学仍须努力”的呼吁,以推进祖国统一、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参与到反对“台独”,促进祖国统一的进程中,他们的立场和态度是值得赞赏和钦佩的。

孙中山先生曾说:“凡是爱国的中国人,都应该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努力奋斗。”在这方面,黄埔同学正在发挥特殊的作用,所以我们今天研究和纪念黄埔军校,应该看作是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作用,某种程度上是其他作用难以取代的。

第三,黄埔军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蕴含着宝贵的经验。

黄埔军校从创立开始,就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内容和办学方式。黄埔军校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和历史经验,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回想当年,黄埔军校这么短的办学时间,有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既讲政治又讲军事,既讲理论又重实际,不仅在校学习,而且直接参加了大革命的斗争。其结果,是造就了大量杰出的人才。由于历史条件和环境的不同,黄埔军校这样一种具体的办学模式当然是不可复制的,但这种办学模式蕴涵的一些经验多多少少还是会给我们很多重要的启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也是培养人才、开拓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多少年来,中华民族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在不断探索中推陈出新。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教育模式大体上成型。但这种模式依然有一些缺点,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所以,如何推进教育模式的发展,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三、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黄埔军校的研究

在研究黄埔军校历史过程中,我深切感到,黄埔军校不仅是一个历史现象,而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之谜,我把它称之为“黄埔之谜”。这个历史之谜,至少有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一个学校能培养出这么多杰出的人才来?

第二,为什么一个学校的同学竟然时如战友、时如仇敌,分分合合、拼死搏杀,演绎出那么多离奇复杂的悲喜剧来?

第三,为什么黄埔军校师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追根究底,它到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

所以,对于黄埔军校的历史,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和探索,有很多经验教训需要总结。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从学术还是政治,对黄埔军校的历史,都应该进一步深化研究。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一,进一步加强黄埔军校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在这方面,广东省的同志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黄埔军校纪念馆、社科院黄埔军校研究中心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搜集整理了很多史料,编撰出版了很多书籍,这些贡献应该充分肯定。当然,这项工作还须继续加以深化。在台湾、海外还有许多历史资料需要收集。黄埔军校的老学生在世的已经不多了,但其家属是否还有这样那样的历史资料?这方面的工作我认为是可以加强的。

第二,进一步拓宽黄埔军校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

研究黄埔军校,我们首先可以从它创办开始,尤其注意国共合作期间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但黄埔军校此后还有进一步的演化、变迁,这也可以研究。黄埔军校本身的历史当中尚有很多领域需要我们注意拓展并深入研究。如我看到,有学者专门对黄埔军校的武器状况进行了研究,这就很有意思。如果把当时武器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会有助于对其它相关历史问题的认识。还有共产国际和苏联对当时黄埔军校的创立和发展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对黄埔军校的创立、教育模式以及后来的摩擦斗争,他们到底是什么态度?诸如此类,黄埔军校的历史有很多课题、很多领域需要我们去拓展。

第三,进一步加强对黄埔军校人物的研究。

黄埔军校的功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么一大批人物上。这些人物的命运、作用非常复杂。每一个人都值得研究。特别是我们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到底是什么关系?当年黄埔军校到底有多少共产党员?他们起了多大的历史作用?国民党方面到底有哪些人?他们后来的命运如何?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出了不少成果,研究的进展还是不错。但还是要进一步努力。

第四,进一步加强对黄埔军校旧址及纪念馆的宣传。

广东对革命遗址的建设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视的。黄埔军校旧址与其他很多重要的遗址一样,是人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意义上是见证人类文明的一个载体。对这些场馆的保护利用,是我们做好党史、革命史乃至整个历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们是重要的历史资源,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黄埔军校应该说是保护得比较早、比较好的。希望利用这样的基础,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第五,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的合作交流。

黄埔精神是海峡两岸共同的回忆。“天下黄埔是一家、两岸同胞一家亲”。推进祖国统一进程,需要我们从心灵、精神上密切两岸同胞的感情。至于国共两党,如果说起两党的矛盾和纷争,双方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如果寻找最大公约数的话,抗日战争就是最大的公约数,是双方最有共同性的话题。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寻找更多的共同点。黄埔军校就是一个共同点,黄埔同学就是一个重要的纽带。以黄埔军校为媒介,加强两岸的交流,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这是广东的一个优势,也是我们党史工作部门应该抓住的一个重要的亮点。

第六,扩而大之,进一步加强对蓝色历史文化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前几年,我们在全国开展了革命遗址的普查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普查工作已经结束,并正出版革命遗址普查成果的系列丛书。在这项工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个如何对革命遗址进行分类的难题。如果对革命遗址用颜色加以标志的话,我们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留下的遗址当然可以用红色来代表。但与之相关联的一些重要遗址,不能称作革命遗址,也不能用红色代表。那用什么颜色呢?我考虑之后,觉得可以用蓝色来代表国民党的遗址,用黑色来代表日本侵略者留下的那些类似“万人坑”的遗址。

我们在保护红色遗址的同时,也要做好对蓝色遗址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蓝色肯定不能取代红色,也不能与红色并驾齐驱。但是可以在重视红色遗址的同时适当注意一下蓝色遗址、蓝色文化。如广东、南京、武汉、重庆等地,蓝色遗址比较多,如果加以妥善保护和利用,在促进祖国统一过程中可以起到特殊的作用。比如广东的“三大旧址”,是红色的,但也与国共合作有关。前几年对其修复时,广东省、广州市以及我们中央党史研究室作了大量的努力,终于将其保护起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广东纯蓝色的遗址还比较多,都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借这个机会,我顺便提出这么一个加强对蓝色遗址、蓝色文化加以保护和研究的问题,希望大家有所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可能会越来越突出。

最后,希望黄埔军校历史的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让黄埔军校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未来进程中继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祝会议圆满成功。

(此文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同志2014年6月11日在“黄埔军校与中国革命”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黄埔军校黄埔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欢迎订阅《黄埔》杂志 《黄埔家书》增刊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黄埔老兵陈生华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何顿《黄埔四期》夺冠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熊雄在黄埔军校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