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背后

2014-09-11陈雨

博客天下 2014年23期
关键词:吴子

本刊记者 / 陈雨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背后

本刊记者 / 陈雨

4 年编剧,4个月拍摄,送审范围最广却一路无阻。这部为邓小平诞辰110周年而作的献礼剧,以其不回避历史的态度与平民化的刻画,颠覆了人们对主旋律影视剧的刻板印象。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马少骅第一次饰演邓小平。

大雨滂沱之夜,电闪雷鸣过后,一辆卡车停在中南海西门,8341部队士兵冒雨出动,执行秘密任务。怀仁堂中,两个人影悄声密商。北京西郊玉泉山的叶剑英住所,重兵把守,黑色轿车鱼贯而入。屋内七位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各怀心事,和空着的八张椅子一起静候着一场“不太对劲”的会。而后,华国锋出现了,宣布粉碎“四人帮”。

这是48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开局。作为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重大献礼,这部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室牵头的政治类电视剧,在8月5日投资方—华影文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特意组织的看片会上一试播,打动了几乎所有与会者的心。

主旋律、重大革命题材、历史正剧、人物传记,一度是人们对政治类电视剧的标签;但恰如投资方的期盼,《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颠覆了人们已有的刻板印象。

看片会从早上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半,很多人为剧情红了眼眶。投资方对电视剧的受众有明确定位—55岁以上男性、1976年至1984年间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具有听广播、坐公交、看报纸、上网先看时政新闻、微博关注学者和公知的行为习惯,在家中处于家长和话题者位置。受邀而来、对1976年至1984年有着切身体会的人,在片中找到了情感的出口,甚至看片会后两小时的座谈会也没有丝毫冷场,华影文轩影视公司总监王玥涵撕掉了手中预设话题的备案。

看片会当天,投资方邀请了“在55岁以上男性之中知名度、推广度相对较高的专家学者”。被誉为“影视界的知道分子”的影评人谭飞,媒体人叶匡政也位列其中。

谭飞和叶匡政一向都抗拒主旋律影视剧。在谭飞心里,主旋律就是话剧腔和模仿秀,“跟大人物长得差不多就可以了”;叶匡政更是“根本不会主动去看”。但这部有关邓小平的电视剧,还是带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谭飞去得早,赶上了第1集粉碎“四人帮”。令他印象深刻的有三个细节:甚少在史书上出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吴桂贤出现了,“还挺漂亮”;粉碎“四人帮”是毛主席遗志;以及“当时那个语境下能说御林军”。

“没想到尺度还比较大,可能以前觉得这种电视剧敏感度很高,禁区会比较多。”谭飞对《博客天下》说。

让他惊讶的另一处是邓小平的扮演者、因饰演孙中山声名鹊起的马少骅。一方面他觉得马少骅长得不像邓小平,选择这个演员本身就是一种突破,摆脱了演领袖人物首先要长得像的刻板做法,突出了神似。另一方面剧本也为这个人物增添了新意。

“过去我们讲到很多大人物,所有的神态都是按剧本设计好的,没有人的味道,感觉他生下来就准备为中国多少亿人民工作。但这里面的邓小平,比如讲到他跟部下见面时的那种激动感和期待,(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平民化的东西。”谭飞说。

“我只求邓伯伯的在天之灵能够保佑我一下,我确确实实尽了力,尽了我最真诚的这颗心。”

“看开局感觉这个片子有点宫斗剧的味道,其实对1949年后的高层权力斗争,中国纪实文学或许写了很多,但电影电视剧展示得特别少,几乎没有。所以这次我还是感觉比较新奇。”叶匡政说。

哈佛教授傅高义所著《邓小平时代》一书的译者冯克利,出席看片会时也对电视剧给予极高评价:“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是外国人站在全新角度去解读邓小平;中国人站在全新角度去解读邓小平的,就是我们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看片会3天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一套晚八点档正式开播。央视一位熟悉电视剧采购与播出的项目部员工透露,前14集的平均收视率高达2.06%,一改较长一段时间来,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收视率不满2%的局面。

“这出乎邓家人的意料,出乎行业圈的意料。大家都担着心能不能拍好,会不会是过了就过了的戏,但在我看来这是预料中的。”接到《博客天下》的电话时,制片人高成生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对电视剧他不愿多谈,但对于播出后的好评,他显得相当自信。

宛如小平“附身”

“丢掉马少骅,融进邓小平,太难了,是一种煎熬。”

8月8日晚8时,马少骅坐在电视机前,“提心吊胆”地等着《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播。作为一个有着31年演艺经验的老演员,每次戏一杀青,他通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洗”掉角色,做回自己。但这一次,马少骅不仅未能洗掉邓小平的烙印;从2013年8月进组到2014年1月杀青,五个月筹备和拍摄过程中承受的压力也持续到了现在。

如今,身为贵州人的马少骅说话时仍不时蹦出四川方言,手机里存有不同年代的邓小平照片,戒了多年的烟因为这次的角色而重新被夹在指间,拍戏过程中的压力和疲惫让他患上了糖尿病,每天饭前都要注射胰岛素。

以前,马少骅几乎不看自己演的片子。现在,看完每天晚上播出的两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他睡不着觉,常常独自坐在屋子里,脑子里一片混乱。

“我想得到成功的承认,因为我付出的心血实在太大,超乎之前的想象。”马少骅看着窗外,红了眼眶,“我只求邓伯伯的在天之灵能够保佑我一下,我确确实实尽了力,尽了我最真诚的这颗心。如果说您对中国人民是赤胆忠心,那我对您老人家就是赤胆忠心,我尽我所能了。”8月13日接受《博客天下》专访时,马少骅靠在椅背上,眼神中有些疲惫,手上夹着烟,却忘记点燃。

现年61岁的马少骅曾6次饰演孙中山,也饰演过陈毅。扮演政治领袖于他来说并不陌生。只是邓小平这个中国当代史上的传奇政治人物,他此前从未想过会与之发生关联。

2013年8月,刚刚登上飞往贵阳航班的马少骅接到制片人高成生的电话,对方语气非常着急,请他马上回北京。马少骅细问是什么事时,电话里却沉默了。第二通电话响起时,马少骅已经回到贵阳老家,高成生告诉他,想请他在一部电视剧里饰演邓小平。

当时距开机还剩一个月,关于邓小平的这部电视剧还没有找到邓小平的扮演者。寻找合适人选的工作早在导演吴子牛6月进组前就已展开,却始终无法敲定。

吴子牛告诉《博客天下》,遴选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不要特型演员。“特型演员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有。像丹尼尔·刘易斯演林肯,梅丽尔·斯特里普演撒切尔,都是因为他们是顶级明星。”二是造型后要和邓小平六七分像。“在中国小平(这个形象)太深入人心了,甚至上过八次《时代》杂志周刊,外国人对他也很熟悉。至少演员造好型出来,我们能指出哪个是邓小平,外形尽可能地像,才能让观众相信他。”他想到了马少骅。

“从来没有想过要演邓小平。固定在一个模式上的东西,要去颠覆和突破不太容易。我都61岁了,何必去冒这个风险。”马少骅回忆当时的反应。

但作为演员,他抵挡不住邓小平这一角色的诱惑。加之家人和制片人不断劝导,马少骅最终飞回了北京。在北影第一次带妆试戏,所有一旁观看的人都鼓起了掌,那一刻他下了扮演邓小平的决定。

此时,前面等待他的,比他想象中还要孤独和艰难。

距开机只剩25天。60万字、七八百页的剧本被马少骅拆开,一集一集地打印好;手机和MP3里存满邓小平的讲话录音,不时听一听;向总编剧、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要来《邓小平文选》;把邓小平各个时期的照片拿到照相馆冲印出来摆在面前,看剧本和材料的同时抬头看照片揣摩神态。闷在家里做案头功课的日子里,因为妻子不在家,马少骅饿了只能上街买烧饼果腹。

“丢掉马少骅,融进邓小平,太难了,是一种煎熬。”马少骅如此总结那段时间。

和他一样经历最短筹备期的,是导演吴子牛。

“我拍了30多年戏、10多部电影、10多部电视剧,筹备时间从来没有少于三个月。”吴子牛说。但在这部关于邓小平的电视剧上,他2013年4月拿到剧本,6月24日正式进组,计划的筹备期为三个半月,即10月6日开机,不料又突然提前了10天。

吴子牛形容这3个月“就像打仗一样”:上千处场景、几千张服装样片、1976年至1984年几乎所有的纪录片和新闻简报,“每一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停顿过”。为了给美术、服装、道具等部门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吴子牛决定将开机戏定在北戴河,连续3天拍外景。

马少骅只试了4次妆,最大的变化是粘了眼皮和戴上假发,第5次便是正式开拍。86岁的演员化妆行业泰斗王希钟忍不住说,他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大的挑战。

马少骅至今走不出邓小平这个角色。图:尹夕远

开机当天,吴子牛写了一段话—希望全剧组的人,即使在生活中也要带着对邓小平这个人物的敬畏。

从进组到杀青的5个月,马少骅电视不看,电话不接,拍戏期间住的屋子里贴满了邓小平照片。仅一墙之隔的吴子牛听到,每天拍完戏回到酒店后,马少骅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播放邓小平各种讲话的音像资料。

马少骅经常累得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而写字台上,第二天的台词还在静静等着他。他没有选择,5点半起床化妆、11点拿着本子出门记台词的日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

“这个角色,责任太大了。”他说。

邓林、邓楠、邓榕(毛毛)、邓质方之妻刘小元、邓朴方之妻高苏宁等邓家人曾和剧组开过一次座谈会。马少骅明白,他们“对这个角色寄予很大的期望”。邓家人讲得有分寸,马少骅听得仔细,从蛛丝马迹中寻找人物关系的线索。

“我演其他人物,比如陈毅,就跟陈丹淮单独聊过。这回没有。我好想说,毛毛啊你们约我一下,我们单独聊,我把我的一些疑虑问出来。但人家太忙,我不敢造次。”回想起当时的心情,马少骅依然急得直蹦四川话。

为了这部戏,马少骅增重18斤,原因是邓林之子、不久前去世的萌萌曾经说,他爷爷很胖,肚子比马少骅大。剧组在邓家院子实景拍摄了5天,萌萌都在。作为与马少骅接触最多的人,他告诉马少骅邓小平说话时的状态等大量细节。

邓家人给予剧组极大的空间和支持。在邓小平过80岁生日的戏中,导演吴子牛希望借用孙辈送给邓小平的手工制作的五只小猪,邓家人非常爽快地把实物借给了剧组。

马少骅印象深刻的是在邓家的另一场拍摄。邓朴方和另外几个邓家子女远远观看,马少骅拍完后高兴地朝他们挥了挥手,几个人全都“唰”地躲了起来。

“马上感觉到家人的亲切感。”他回想起来仍忍不住笑。

官方已把此剧视作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由于涉及题材重大,总投资1.2亿,筹备和拍摄时间紧,整个剧组像一张拉满的弓,处于紧绷状态之中。

对于马少骅来说,难上加难的是,剧中的邓小平是一个没有面对面对手的人。“我等于是在演一个文献片,而且是有控制的文献片。”

戏拍到近一半时,马少骅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但当时除了生生熬过去,已经没有了退路。

他开始和自己较真。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戏,说到“亡党亡国”时,探班的总编剧龙平平告诉马少骅,此处要拍桌子,马少骅拍了。对这个场景,从事邓小平研究的学者,甚至伺候了邓小平20多年的京西宾馆服务员都说很好,但马少骅觉得不对。

对人物越来越熟悉,塑造起来也就更加得心应手,在后段的拍摄中,马少骅有时甚至抛开剧本,开始二次创作。

编剧黄亚洲记得在一次探班中,马少骅告诉他,“子女送生日礼物”这场戏他已想好在接过女儿毛毛送的新手表、换下自己戴了40年老表时该说些什么。马少骅操着一口标准的四川话,指着自己的手腕:“上紧发条,继续前进!”

黄亚洲笑了:“好,得体。”

后来剧组开马少骅玩笑时,都爱用“附身”一词。

吴子牛在微博上给予马少骅极高评价:除了大家一致认可的神似,本人也高度认可他的形似。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促成了华国锋、胡耀邦等领导人的首次荧幕亮相。“写这八年的中国发展史,没有华国锋,或不对他的贡献做客观呈现,那叫什么历史?”

“我拍马少骅100多天,每天在屏幕里看他,后来经常忘记小平同志本身长什么样,同时也忘记就在我身边的马少骅的样子。我完全认可他在屏幕上的形象了。”吴子牛告诉《博客天下》。

8月12日,电视剧播到第5天,马少骅接了一通电话,显示是陌生号码。

“你认识老爷子吗?”

“我不认识。”

“老爷子常在我们家玩、打牌,我对他太熟了,你怎么把他抓得那么准呢?”

说话的是叶剑英之子叶选廉。

不回避与大尺度

在这个剧本里,至少出现50个真实的、有名有姓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些依然健在。

“过去搞历史有句行规,当代人不写当代史。当代发生的事情要沉淀一下,否则很难说得客观。但这个任务就是当代的,里面就有很多难题。”电视剧播出后,8月14日,总编剧、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室主任龙平平接受媒体群访时说。

那天,龙平平还主动承认了前天晚上播出剧集中的一处错误。剧中,演员在1978年抱怨“现在高三的学生不会做一元一次方程”,实际上由于毛泽东缩短学制,1978年还没有高三。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室是专门研究邓小平的机构,过去的名称是“邓小平研究组”。里面那些被龙平平称为“拿工资专门研究邓小平”的职业邓小平研究者,主要负责邓小平文选、著作等的编辑工作。以往以邓小平为中心人物的影视作品,多为这一机构参与创作,如电影《邓小平》、电视文献片《邓小平》、《百年小平》等。

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而筹备的电视剧剧本编写工作,也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第三编研室身上。

2009年2月9日,龙平平收到了中央领导对编写电视剧《邓小平》剧本的三条指导意见:一是时间段定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至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二是核心反映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形象;三是要反映国家总体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理解为,要反映邓小平的时代。”龙平平说。

邓小平研究者加上签约作家的7人编剧团队迅速组建,从2009年2月至2013年春节成稿的4年间,龙平平没有一天不在思考这个剧本:“有过失望,有过彷徨,也有过甩手不干的想法。”

展现“邓小平时代”的巨大图景,有两个最大的难题—人物和事件。

“写邓小平,反映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就不能抹煞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在我们这个剧本里,至少出现50个真实的、有名有姓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些依然健在。”龙平平说。

2003年上映的电影《邓小平》由龙平平担任编剧,从1976年到1992年,横跨16年的内容按年份排列,浓缩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没有虚构成分,全部是真人。有人说那是“真人演的纪录片”。

为了尽可能完整地反映改革过程,龙平平在以往惯用的真实人物故事线外加入了另一条虚构人物线。他解释,田志远、夏默的原型至少有10人。他们的职务变化看似不合理,如田致远从国务院研究室调入港澳办任主任,却符合剧情的需要。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促成了华国锋、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的首次荧幕亮相。“我们没有回避这些人物。写这八年的中国发展史,没有华国锋,或不对他的贡献做一个客观呈现,那叫什么历史?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树立这个观点,也没有遇到过任何阻碍。”

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另一难题。

“当代人写当代事都不敢面对,你要把这个难题交给后人的话,后人写成什么样谁也说不清楚。要有这个责任,所以说我没有回避这些事情。”龙平平说。

剧本大纲修改十余次后,48集被分为三个部分:一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主题为艰难复出、拨乱反正;二是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纲的历史转折;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84年,主题为改革开放、开辟新路。

“大事件不能落,如果少了一块,那这八年中的历史转折就不全面。现在很多家媒体上出现两个字—脱敏,我也不太懂具体指什么,但确实有一些事情很难把握。大家的认识不同,我们也曾经想过这个事情别碰,行不行?不行。”龙平平如是强调。

大纲及原则确定后,龙平平带领这一由40后、50后、60后、70后,以及80后组成的编剧团队进行封闭式创作,前后修改十余稿,最后完成了60万字的剧本。

吴子牛和马少骅拿到剧本时,第一印象都是“尺度大”。而关于尺度问题的讨论,在编剧创作过程中经常发生。

“不仅是最后审查阶段,光是编剧们在讨论剧本写作时,就考虑到了种种问题。”编剧之一黄亚洲在回复《博客天下》的采访邮件中解释,“毕竟是电视剧,受众面积这么大;又因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人们看央视节目时往往会有更多解读;再者,当下的人们对时政这么关心,观点与判断百花齐放。我们在描述当代史时,更要注意史实以及史实的合适表达。当然,所谓的合适表达也没有一定之规,常有写了删、删了再写的事。”

但剧本自身仍有一些固定的模式。剧中邓小平有近400场戏,一半以上是在开会。“开会多枯燥啊,而且开会的语言都是根据原始记录写的。我问是哪里的?他们说是《邓选》。”马少骅笑了:“我的台词是《邓选》!”

一路畅通的审查

为了保证片子在8月8日及时播出,中宣部分段给出了审查意见,前20集的意见在第3天便已给出。

6月5日,主创与联合摄制单位审片第一天,邓林、邓楠、邓榕坐在了第一排。

上午的放映结束,灯光亮起,邓家三姐妹的眼睛都红红的。邓榕甫站起就大声说:“有人告诉我,你开始看可能还觉得不像是自己的父亲,看了七八集后就能接受。我今天看到第一集就接受了,这就是我家老爷子!”

马少骅后来听说了,心里像落下块石头。

在场的编剧黄亚洲在随笔中记下了当天午饭时的情景:“围桌吃饭的时候,邓榕催促着邓林发表了一段感想。她说,这戏拍得不错,首先是编得好,每集都有一个中心,比如‘逃港’那一节就吸引人。另外,演员不错。老爷子那些重要的话,马少骅能用很平实的口吻说出来。后来邓榕也说了一些内行话,说这戏已经这么拍了,也没法改,比如北京301医院的女军医头上戴的无檐军帽,不是这么个戴法,不能压着额头,帽子要往后推。当然我知道戏没法再改,现在也不过是这么一说。”

片子要连审5天,片方将剩下的集数交给邓家姐妹带回家看。随后几天,邓榕不停地发短信,说现在看到哪集,又流了几次泪。

整部电视剧审完,三姐妹再次赶来。

邓榕说喜欢扮演曹慧的宋佳,因为家庭戏能表现出家庭的情趣。她在家里看片时几乎每集都要落泪。邓楠原先一直主张影视剧中的“老爷子”说普通话,但认为这次四川话帮“老爷子”树立了形象。邓林则觉得刚性的东西多了,要有一些柔性的东西,毕竟是艺术作品。

吴子牛也在,那天是日后大大小小说不清次数的审片的开端。从1月杀青开始后期制作,6月5日送审,一直到8月2日最后一次修改,他一刻也没有休息。“外交、港澳、党史,还有中央电视台,四川省委宣传部,邓家人,投资方,这是涉及审片单位范围最广的一次。”他说。

龙平平透露,从剧本的审查到成片的审查一路畅通,没有遇到任何刁难。虽然审查的程序多、手续多,也非常严格,删除或修改的镜头多得让吴子牛都数不清:

审片人删掉了撒切尔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滑倒的镜头,原因是影响国际观感。

一个涉及到德国国会大厦的镜头也被删除,只因其穹顶建于1996年,远远晚于片中时期。

“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配音先是改成“毛主席在湘赣边区领导的秋收起义”,后又改了回来。

在助理编剧周锟的印象中,针对外语的意见特别多。“(比如)这个说得不是很准,翻译员翻译他的话不是太准确。应该说,这种意见水平很高,真正懂行的人才能提出来,提升了我们的品质。”

还有一场马少骅非常喜欢的戏。十二大后,邓小平叫住会后匆匆离开会场的汪东兴,说还有一件事未办,汪东兴有点摸不着头脑。邓小平解释还要再拍个照,于是就拉住华国锋、叶剑英与他合了个影,然后握着手说:“我们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啊。”

“健在的老领导汪东兴,在粉碎‘四人帮’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有大功;但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又是一个严令《光明日报》作检查、胡耀邦作检讨的‘灭火’人物,这里的描写就要很注意分寸。而且这件事不是瞎编的,有史实依据。”黄亚洲说。

不过,这场戏最后还是被删除。导演吴子牛解释,这是因为有关领导说最好不要表现。

审片过程中,为了尽快确定播出日期,龙平平找到了负责文艺的中宣部领导,希望对方10天给出意见。而为了保证片子在8月8日及时播出,中宣部分段给出了审查意见,前20集的意见在第3天便已给出。

剧中,邓小平(左,马少骅饰)与胡耀邦(右,李光复饰)在谈话。

“可能有很多人误解,他们不太知道这个环节。我们亲身经历了这个事情,这样的效率,这样负责的精神,如果没有这样的分段就不可能有我们8号的播出。”龙平平说。

回乡

相比于在历史转折中的“钢铁公司”,

这部电视剧更多呈现出一个温和、亲切的老人形象。

邓家在米粮库胡同的院子里长满了树,邓小平常常于绿树间散步。樱桃树结果的时候,他会站在树下,仰着脸数那些红色的果实,一、二、三、四……一百零一、一百零二、一百零三、一百零四……

邓榕无意间向编剧黄亚洲提起了这个数樱桃的故事,被他悄悄记了下来,“这说明伟人也是常人,也有童心,可爱得很。”

电视剧的主创团队不止一次地提到“平视”,他们希望《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既是讲领袖,也是讲人。相比于在历史转折中的“钢铁公司”,这部电视剧更多呈现出一个温和、亲切的老人形象。

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中这样描述这个身高一米五八的四川男人:邓小平的家人觉得他亲切宽厚、言谈风趣,但在家人之外,他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同事和其他人都对他敬重有加,却不像对胡耀邦或当年对周恩来那样爱戴他。他们知道,在紧要关头,邓小平会做他认为最有利于国家的事,未必考虑这样做是否有利于自己的手下人。实际上,有些人觉得与周恩来和胡耀邦相比,邓小平待人就像对待工具,视其是否有用。他要报效的是整个国家,而不是任何地域、派别或朋友。他既不心机复杂,也不怀恨报复,尽管也有极少的例外。下属认为他是一个严厉、急切、要求高但讲道理的监工,他们怀着敬畏与他保持距离。他是献身于事业的同志,不是可以违背组织的需要的仗义朋友。作为最高领导人,邓小平行为一贯、统制方式始终如一。

“这个片子努力把他表现得平民化,可能也是为了满足当下民众对政治家的某种心理需求。我以前看过邓小平的纪录片,看得出他比较威严,不像电视剧表现的这样。”叶匡政对《博客天下》说。

2014年8月20日,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发表讲话,强调在邓小平的指导下,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邓小平16岁离开家乡后再未回去。邓榕曾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讲到,“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可他就是不让。”1986年,邓小平在成都与阔别67年的幺舅淡以兴相见时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儿时的美好回忆仅成记忆了。”淡以兴问为何不回乡看看,他答:“我记得离家时,广安只有60万人口,现在有100多万人了,惊动不起呦!”

电视剧杀青后,马少骅把一张陪伴自己5个月的邓小平照片用布包好,放进了包里。他背着这个包,来到了邓小平的老家四川广安。在邓小平出生的那张床前,他翻出用布包着的照片,放到了帐子后面。“来咯,敬爱的小平,我带你回家了。”

猜你喜欢

吴子
今天的美食
法宝
能干
世界上最多的快乐
返老还童
好朋友
“能干”的烦恼
真想有个奶奶
喝水
水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