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石头里看风景”

2014-09-09周卫东

江苏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小棒椭圆曲线

周卫东

除了国家课程规定的数学课本上的学习内容外,还有怎样的内容也可以作为“课程”进入学生的学习视野呢?

我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探索。直到这一天,班上一位名叫许诺的学生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使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从三角形到椭圆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晴

今天,周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练习题:有两根小棒,分别长14厘米和12厘米,可以把其中的一根剪成两段,然后围成一个三角形,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大家讨论后,我们对这道题形成了如下统一的想法:(1)不能把12厘米长的小棒作为截断对象,只能剪14厘米长的小棒,因为14厘米>12厘米,无法形成三角形;(2)拆分14厘米长的小棒时,分成“1+13”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就变成一条重叠的线段了,因为1+12=13(厘米);(3)假如只考虑整数,就有6种可能,(12,2)、(11,3)、(10,4)、(9,5)、(8,6)、(7,7);(4)如果考虑小数,就有若干种可能。

回家后,我进一步思考:可以用一根12厘米长的小木棍和一条14厘米长的软绳子来做模拟实验。

先把绳子两头固定在木棍两端(A与B),然后用笔圈住绳子画曲线,这条曲线上的每个点C到木棍两端的距离之和就是AC+BC=14(厘米)。所以说,这条曲线上所有的点都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

如果把整条曲线完整地画出来,我惊奇地发现是一个椭圆!

在此基础上,本题的解题方法可以用图形来很直观地解答:可以以A点为圆心,画直径不同的圆,圆和椭圆的交点就是我们要找的目标点。如上图所示:画半径为4厘米的圆,和椭圆在C点相交。将C点分别与A、B两点连线,AC=4厘米,BC=10厘米。图中实线所示,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三角形。

是不是很神奇啊?

我完全被许诺同学奇特的想法惊呆了!

第二天,我把这则日记在班上介绍后,引来了阵阵啧啧的赞叹声。我趁热打铁:“同学们,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是满足于一般的结论,很少有人再往前跨一步。许诺同学能从一般的内容里找到不一般的发现,能从看上去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这种学习就好比‘在石头里看到了风景,真难得呀!”

随后,学生表达了强烈的兴趣,他们纷纷发言:“老师,我们以后也要学会从石头里看风景!”“老师,以后如果我们在石头里看到了风景,也能在班上介绍吗?”“老师,我建议把班上所有从石头里看到的风景都汇编起来!”……

我的兴奋难以抑制;“同学们,你们的建议太好了!以后就按大家的建议来做,让我们共同努力,行吗?”

其实,我没告诉学生,这种内容就是一种“微型课程”雏形。

…………

一年过去了,属于我们四(6)班的“微型课程”已经编撰完成,而且有一个形象的名字——“石头里看风景”。里面收录着《最强大脑诞生记》《解决生活小难题:倒油》《巧算红薯体积》《6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再认识》等五十多篇小文章。

翻看着这本装帧并不精美、内容还很幼稚的“书本”,学生爱不释手,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课本”。

是的,基于普通的教学内容,基于常态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他们非常规的思维、独特的思路、具有创造性的想法、个性化的设计、不一般的发现、不寻常的数学探索经历等内容诉诸文字(体裁不限),定期加以整理并形成序列,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拓展延伸、思维训练,也可以作为数学阅读的素材。这样的内容,正是一种实用的、鲜活的数学“微型课程”。这种“课程”,问题发端于学生,内容整理于学生,最终服务于学生。这种“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源于学生、为了学生、学生自己的课程。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除了国家课程规定的数学课本上的学习内容外,还有怎样的内容也可以作为“课程”进入学生的学习视野呢?

我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探索。直到这一天,班上一位名叫许诺的学生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使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从三角形到椭圆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晴

今天,周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练习题:有两根小棒,分别长14厘米和12厘米,可以把其中的一根剪成两段,然后围成一个三角形,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大家讨论后,我们对这道题形成了如下统一的想法:(1)不能把12厘米长的小棒作为截断对象,只能剪14厘米长的小棒,因为14厘米>12厘米,无法形成三角形;(2)拆分14厘米长的小棒时,分成“1+13”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就变成一条重叠的线段了,因为1+12=13(厘米);(3)假如只考虑整数,就有6种可能,(12,2)、(11,3)、(10,4)、(9,5)、(8,6)、(7,7);(4)如果考虑小数,就有若干种可能。

回家后,我进一步思考:可以用一根12厘米长的小木棍和一条14厘米长的软绳子来做模拟实验。

先把绳子两头固定在木棍两端(A与B),然后用笔圈住绳子画曲线,这条曲线上的每个点C到木棍两端的距离之和就是AC+BC=14(厘米)。所以说,这条曲线上所有的点都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

如果把整条曲线完整地画出来,我惊奇地发现是一个椭圆!

在此基础上,本题的解题方法可以用图形来很直观地解答:可以以A点为圆心,画直径不同的圆,圆和椭圆的交点就是我们要找的目标点。如上图所示:画半径为4厘米的圆,和椭圆在C点相交。将C点分别与A、B两点连线,AC=4厘米,BC=10厘米。图中实线所示,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三角形。

是不是很神奇啊?

我完全被许诺同学奇特的想法惊呆了!

第二天,我把这则日记在班上介绍后,引来了阵阵啧啧的赞叹声。我趁热打铁:“同学们,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是满足于一般的结论,很少有人再往前跨一步。许诺同学能从一般的内容里找到不一般的发现,能从看上去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这种学习就好比‘在石头里看到了风景,真难得呀!”

随后,学生表达了强烈的兴趣,他们纷纷发言:“老师,我们以后也要学会从石头里看风景!”“老师,以后如果我们在石头里看到了风景,也能在班上介绍吗?”“老师,我建议把班上所有从石头里看到的风景都汇编起来!”……

我的兴奋难以抑制;“同学们,你们的建议太好了!以后就按大家的建议来做,让我们共同努力,行吗?”

其实,我没告诉学生,这种内容就是一种“微型课程”雏形。

…………

一年过去了,属于我们四(6)班的“微型课程”已经编撰完成,而且有一个形象的名字——“石头里看风景”。里面收录着《最强大脑诞生记》《解决生活小难题:倒油》《巧算红薯体积》《6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再认识》等五十多篇小文章。

翻看着这本装帧并不精美、内容还很幼稚的“书本”,学生爱不释手,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课本”。

是的,基于普通的教学内容,基于常态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他们非常规的思维、独特的思路、具有创造性的想法、个性化的设计、不一般的发现、不寻常的数学探索经历等内容诉诸文字(体裁不限),定期加以整理并形成序列,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拓展延伸、思维训练,也可以作为数学阅读的素材。这样的内容,正是一种实用的、鲜活的数学“微型课程”。这种“课程”,问题发端于学生,内容整理于学生,最终服务于学生。这种“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源于学生、为了学生、学生自己的课程。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除了国家课程规定的数学课本上的学习内容外,还有怎样的内容也可以作为“课程”进入学生的学习视野呢?

我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探索。直到这一天,班上一位名叫许诺的学生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使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从三角形到椭圆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晴

今天,周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练习题:有两根小棒,分别长14厘米和12厘米,可以把其中的一根剪成两段,然后围成一个三角形,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大家讨论后,我们对这道题形成了如下统一的想法:(1)不能把12厘米长的小棒作为截断对象,只能剪14厘米长的小棒,因为14厘米>12厘米,无法形成三角形;(2)拆分14厘米长的小棒时,分成“1+13”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就变成一条重叠的线段了,因为1+12=13(厘米);(3)假如只考虑整数,就有6种可能,(12,2)、(11,3)、(10,4)、(9,5)、(8,6)、(7,7);(4)如果考虑小数,就有若干种可能。

回家后,我进一步思考:可以用一根12厘米长的小木棍和一条14厘米长的软绳子来做模拟实验。

先把绳子两头固定在木棍两端(A与B),然后用笔圈住绳子画曲线,这条曲线上的每个点C到木棍两端的距离之和就是AC+BC=14(厘米)。所以说,这条曲线上所有的点都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

如果把整条曲线完整地画出来,我惊奇地发现是一个椭圆!

在此基础上,本题的解题方法可以用图形来很直观地解答:可以以A点为圆心,画直径不同的圆,圆和椭圆的交点就是我们要找的目标点。如上图所示:画半径为4厘米的圆,和椭圆在C点相交。将C点分别与A、B两点连线,AC=4厘米,BC=10厘米。图中实线所示,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三角形。

是不是很神奇啊?

我完全被许诺同学奇特的想法惊呆了!

第二天,我把这则日记在班上介绍后,引来了阵阵啧啧的赞叹声。我趁热打铁:“同学们,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是满足于一般的结论,很少有人再往前跨一步。许诺同学能从一般的内容里找到不一般的发现,能从看上去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这种学习就好比‘在石头里看到了风景,真难得呀!”

随后,学生表达了强烈的兴趣,他们纷纷发言:“老师,我们以后也要学会从石头里看风景!”“老师,以后如果我们在石头里看到了风景,也能在班上介绍吗?”“老师,我建议把班上所有从石头里看到的风景都汇编起来!”……

我的兴奋难以抑制;“同学们,你们的建议太好了!以后就按大家的建议来做,让我们共同努力,行吗?”

其实,我没告诉学生,这种内容就是一种“微型课程”雏形。

…………

一年过去了,属于我们四(6)班的“微型课程”已经编撰完成,而且有一个形象的名字——“石头里看风景”。里面收录着《最强大脑诞生记》《解决生活小难题:倒油》《巧算红薯体积》《6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再认识》等五十多篇小文章。

翻看着这本装帧并不精美、内容还很幼稚的“书本”,学生爱不释手,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课本”。

是的,基于普通的教学内容,基于常态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他们非常规的思维、独特的思路、具有创造性的想法、个性化的设计、不一般的发现、不寻常的数学探索经历等内容诉诸文字(体裁不限),定期加以整理并形成序列,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拓展延伸、思维训练,也可以作为数学阅读的素材。这样的内容,正是一种实用的、鲜活的数学“微型课程”。这种“课程”,问题发端于学生,内容整理于学生,最终服务于学生。这种“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源于学生、为了学生、学生自己的课程。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小棒椭圆曲线
b=c的椭圆与圆
巧用点在椭圆内解题
巧移小棒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
风车转转转
梦寐以求的S曲线
摆六边形
极限思想在椭圆问题中的应用
曲线的华丽赞美诗
招魔法练出“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