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14-09-07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双下肢颅脑家属

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外科 广西 梧州 543000

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义瑛

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外科 广西 梧州 543000

目的:研究并分析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1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30例颅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除使用使用系统化的干预护理措施,对照组采取为常规护理法,针对两组患者DVT形成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无1例发生DVT,对照组中2例出现DVT(13.3%),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防止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的内容要涉及到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临床护理等内容,这种护理措施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护理干预;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

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压痛和浅静脉扩张,情况严重时甚至出现肺栓塞、致残、致死的情况,颅脑手术患者由于脑组织挫伤、周围神经损伤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昏迷时间长,生活不能自理,卧床时间较长,大多数患者在术后易出现感染、导管堵塞、局部水肿的情况[1],此外,由于使用了大量的脱水剂,因此,颅脑手术后患者常常容易出现DVT,这不仅不利于患者的恢复,也给家属带来了一些负担,因此,必须要加强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的护理,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本院在近年来对此类患者采取综合护理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成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3年1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30例颅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颅咽管瘤3例,动脉瘤2例,垂体瘤3例,颅脑损伤22例,以上30例患者在术后均出现昏迷的情况,昏迷时间介于14到57d之间。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为15例,观察组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介于33到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3.4)岁,颅咽管瘤1例,动脉瘤1例,垂体瘤1例,颅脑损伤12例;对照组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介于36到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2±2.3)岁,颅咽管瘤2例,动脉瘤1例,垂体瘤2例,颅脑损伤10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来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

1.2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于对照组15例患者,使用常规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

1.3 观察组护理方法

对于观察组15例患者,使用系统化的干预护理措施,具体的护理方式为:

1.3.1 健康教育

在患者入院后第1d,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属及看护人员进行DVT相关知识讲座,每节课45min,共持续三周。具体的内容包括:DVT的形成原理、DVT的危害、颅脑手术患者易发生DVT的高危因素、DVT的预防方法、弹力袜和弹力绷带的使用方式、患者体位的摆放等等,并以现场培训的方式让患者家属及看护人员掌握正确的指导手法[2]。

1.3.2 护理干预方式

对于新入院患者,要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对一的护理措施,进行规范的干预和治疗,对于有创伤和感染患者进行超声诊断排查DVT,对于高龄颅脑手术患者,密切观察期患肢围度,做好详细的记录,每次测量患者皮肤温度,进行对照。协助患者摆放至适宜的体位,对于偏瘫肢体,针对患者偏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针对高凝状态患者,在术后1周,根据医嘱应用抗血小板黏聚药物,避免止血药物的滥用。在进行静脉置管时优先选择患者锁骨下静脉,对于偏瘫患者,优先选择健侧股静脉或者颈内动脉。在进行操作前,监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在置管时要严格遵照流程进行,防止自行拔管情况的出现。在置管完成后为患者建立好完善的档案,档案内容应该包括导管位置、导管种类、导管长度、留置时间、拔出时间、更换贴膜时间、操作人员、操作时间、操作日期等等,在整个术后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导管的护理和监测。

1.3.3 心理护理措施

重症颅脑损伤对于患者与家属而言,都是一种意外的打击,很容易使患者及其家属产生焦虑和忧郁的情绪。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家属的心理状况,根据患者的病情予以相应的指导与健康教育,尤其是要对家属予以关心、理解和爱心,舒缓患者家属的不良情绪,以便可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在康复阶段,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予以必要的安慰、疏导和鼓励,令患者与家属明确重症颅脑损伤的康复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帮助患者树立起康复的信心,用良好的心态来接受治疗,同时,将康复技能训练方式传授给家属,让家属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经t检验,期间比较以x2检验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无1例发生DVT,对照组中2例出现DVT(13.3%),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对照组患者DVT发生率数据情况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DVT发生率数据对比示意表

3.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具有病情危险性高、病情变化多变的特征,DVT的发生率极高。有关文献报道显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DVT发生率高达30%到50%,其中,有23%的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一旦出现DVT,就会对其生存质量造成较大的威胁。因此,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必须要高度重视其下肢的情况,采取科学的措施对患者家属与看护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其在短时间内掌握DVT发生的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干预,预防DVT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4]。

此外,在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巡视,观察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记录患者的皮肤情况,若存在异常,要第一时间通知医师,及时的采取干预措施,一旦发现患者出现DVT,要采取按摩等措施促进患者静脉的回流,并遵医嘱予以抗凝、溶栓、抗感染、抗血小板凝聚的治疗方式,并做好凝血机制的检测工作,及时的消除DVT。

根据本组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后,无1例出现DVT,而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有2例出现DVT(13.3%),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因此,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防止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的内容要涉及到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临床护理等内容,这种护理措施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1]严红燕,方芳.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02(28):98-99

[2]李新焕,白汝梅.护理干预对胃肠道肿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10,04(25):52-53

[3]张丽; 史冬立; 赵爱林.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例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07,03(25):156-157

[4]阮玉瑛.护理干预对老年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02(25):91-92

[5]宋利红.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2(23):54-55

R473.6

B

1009-6019(2014)12-0222-01

猜你喜欢

双下肢颅脑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