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2014-09-07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稳定型西药心绞痛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醴陵兆和医院内三科 湖南 醴陵 4122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易慧明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醴陵兆和医院内三科 湖南 醴陵 412200

目的:探究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8例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西药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则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对其给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分析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在心血管疾病中极为常见[1]。该疾病与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共同组成了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的生心肌缺血而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中一种最为常见的表现[2]。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将进行反复的发作,且该症状将持续在1个月以上,同时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基本上稳定。为进一步探究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治疗方法,我院对收治的64例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一年中我院收治的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为60~86岁,平均年龄为(67.2±4.9)岁;病程为2~21年,平均病程为(8.4±4.6)年;病情的程度:轻度16例,中度28例,重度20例;心功能的分级:I级19例,Ⅱ级36例,Ⅲ级9例。 对照组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为61~87岁,平均年龄为(68.3±5.2)岁;病程为1~22年,平均病程为(8.9±4.9)年;病情的程度:17例为轻度,29例为中度,18例为重度;心功能的分级:I级22例,Ⅱ级34例,Ⅲ级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以及心功能的分级等方面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的标准

1.2.1 西医诊断的标准

以中华医学学会心血管疾病学分会拟定《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的标准为诊断依据。

1.2.2 中医痰瘀互结型证候的诊断标准

口粘有痰,胸闷胸痛;恶心呕吐,头重身疲,心悸心慌;舌质呈紫暗色或者见有紫斑或者舌下的脉络紫胀,苔腻。

1.2.3 纳入标准

符合"痰瘀互结型"的辨证及"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

1.2.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妊娠或者哺乳期的妇女,过敏者;③严重的心功能不全、2级以上的高血压、心源性休克者。④严重的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病患者;⑤经检查确定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治疗前,先给予患者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等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再给予对照组患者10 mg的硝酸异山梨酯和12.5 mg的美托洛尔,3次/d;同时给予患者20 mg的辛伐他汀和100 mg的肠溶阿斯匹林,1次/d。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治疗组患者中药治疗。其中药的药方为:瓜蒌、黄芪各30 g;薤白、赤芍、丹参、鸡血藤、川芎各15 g;12 g的延胡索;桂枝、降香、陈皮、红花、半夏各10 g;炙甘草6 g;三七粉3 g。药物的加减:对于失眠的患者需加10 g的夜交藤、15 g的酸枣仁和30 g的珍珠母;对于情绪易变化的患者需加10 g的柴胡和10 g的香附;对于气虚的患者加15 g的党参和20 g的黄芪;对于心阴不足者需加10 g的麦冬五味子;对阳虚者加15 g的茯苓、10 g制附子和6 g的桂枝;对喘憋时间长,气短,双下肢水肿的患者需加10 g的牛膝;对肝肾不足者加用15 g桑寄生和10 g的补骨脂、淫羊藿。以上药物水煎,每日服用1剂,早晚各服一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3]:①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者基本上消失,或者由重度减到轻度。②有效: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明显的减少,病情的程度明显的减轻,且持续的时间明显的缩短。③无效: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无明显的差异,甚至有加重的现象。加重: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增多,病情的程度加重,且持续的时间变长。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并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的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胸闷气短、心悸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的比较 [n(%)]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疾病,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次数、疼痛部位、诱导原因及其性质均基本上稳定,虽然经过扩冠、抗凝等治疗后能得到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临床上仍然有一部分的患者在接受单纯的西药治疗后其效果较差,甚至有加重的现象[5]。在中医学上,冠心病心绞痛属于"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的范畴。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本虚标实,其中虚是指心肺气虚,实则包括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从而导致患者心脉瘀阻,不通则痛[6]。临床上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且以痰瘀互结为最常见的症状。痰和瘀属于两种不同的物质和不同的致病因素,虽然二者不同,但是源同而流异,都是人体津血运行异常的一种病理性反映,痰可导致血瘀,而瘀血又能阻滞脉道从而生痰。近几年来,中药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十分好的疗效,并经大量的研究证明,中药具有的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以及调节其舒缩血管活性多肽的作用,同时避免了西药对患者产生的较大副作用。

本文所用的中药药方是在"痰瘀同治"的治疗原则下所选用的,此药方中,瓜蒌、法半夏具有开通心窍、化痰散结、利气宽胸、宣气除痰的作用,尤其善于治疗脏腑的湿痰症状;薤白具有通阳散结、行气止痛的疗效;陈皮起到了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疗效,是治痰的首选药物;三七粉、红花具有补血活血、散瘀定痛、活血不留瘀的作用;丹参、赤芍、降香、鸡血藤起到了活血、祛瘀、止痛的临床疗效,且能消除心脉中的瘀血;川芎具有行气化瘀、活血止痛的作用;延胡索具有理气止痛、行气中血滞、血中气滞的疗效;黄芪有益气行滞、行气行血的作用;桂枝起到了降逆平冲、通阳散寒的效果;以上诸药与甘草合用,具有缓急止痛、助血运行、辛甘化阳以及祛痰的作用。

通过本次临床治疗显示,在对照组常规的西药治疗中,西药药效的维持时间较短,其中硝酸异山梨酯的维持时间仅有2.5~3 h,服药后,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虽然暂时性的得到了缓解,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患者的心绞痛。而中药治疗却刚好弥补了常规西药治疗的不足之处,使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明显的减少,临床症状减轻,尤其是对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的改善更加的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1]高云.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 [J].中医药导报, 2012, 18(9):54-56.

[2]聂长勇.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68例临床观察 [J].北京中医药, 2011, 30(8):609-611.

[3]周忠冉,唐海沁,李结华等.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11(9):1078-1083.

[4]刘绪银.益心宽胸通痹治疗冠心病-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心系疾病经验 [J].中医药导报, 2011, 17(8):1-3.

[5]郑连仲.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附200例分析) [J].吉林医学, 2011, 32(27):5700-5700.

[6]乔凯.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 [J].光明中医, 2009, 24(7):1346-1346.

易慧明(1981-),女,汉族,湖南醴陵人,本科,主治医生,主要从事心血管、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研究。

R541.4

B

1009-6019(2014)12-0093-02

猜你喜欢

稳定型西药心绞痛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
扩心宁煎剂联合西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