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细胸腔引流管在胸外科手术后应用的效果分析

2014-09-04王勤俭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7期
关键词:肋间闭式胸外科

王勤俭 彭 浩

超细胸腔引流管在胸外科手术后应用的效果分析

王勤俭 彭 浩

目的 评估超细胸腔引流管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4月应用超细胸腔引流管(艾贝尔, 8FR, 20 cm, 225 ml/min, 外径3 mm、内径2 mm)在55例普胸外科手术中应用, 并与同期应用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管(22F)7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两组平均置管时间及胸内残留积液量和再穿刺次数与常规胸腔引流管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传统引流管置管后的止痛药物的应用及术后第1天、3天、5天的疼痛程度均明显高于超细引流管组(P<0.05)。结论 超细胸腔引流管较与传统的胸腔引流管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超细胸腔引流管;胸腔引流;胸腔积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0月采用超细胸腔引流管(艾贝尔, 8FR, 20 cm, 225 ml/min, 外径3 mm、内径2 mm)在55例普胸外科手术中应用, 并与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管(22F)进行比较。其中:8F组男33例, 女22例;平均年龄(54.5±16.3)岁, 本组中肺部恶性肿瘤9例、良性肿瘤8例、肺大疱19例、食管癌6例、纵隔肿瘤3例。考虑到脓胸术后坏死及大块脱落组织较多, 8F引流管由于管径限制可能导致引流不畅, 故脓胸手术均采用22F胸腔引流管, 但不纳入此次研究;22F组男38例, 女32例;平均年龄(56.5±14.3)岁, 本组中肺部恶性肿瘤16例、良性肿瘤8例、肺大疱31例、食管癌10例、纵隔肿瘤5例。

所有患者关闭胸腔前严密止血, 修补缝合所有的漏气点。8F组患者置管方法:肺上叶、中二叶切除术和肺大疱自发性气胸手术穿刺留置2根引流管(上管于腋中线第2肋间入胸, 下管于腋后线第8或第9肋间入胸);食管癌、贲门癌及下叶肺切除术通常穿刺留置l根引流管(位于腋后线肋膈角相应肋间)。置管切口平均0.2 cm。置管时将引流管全长(20 cm)置入胸膜腔。22F组置管方法:术毕后于患侧腋中线、腋后线第8、第9肋间放置胸腔引流管, 引流管最后侧孔距胸膜约7~12 mm, 胸壁外胸腔引流管常规用7号缝线固定于皮肤上。上述两组患者统一胸腔外连接常规单瓶闭式水封瓶。术后给予持续心电生命体征监测, 行床旁B超测量内积液最大深度(mm), 同时行X线胸片检查,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规(定时挤压、冲洗引流管, 保证引流管在位通畅),监测并保证引流管应用的安全, 两组均无因术后出血行2次手术者。

1.2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①术后观察两组患者胸腔引流管拔出时间, 引流天数为术后总引流小时数/24、引流管再置管次数、胸内残留积液。拔除引流管指征为24 h非感染性引流液少于100 ml, X线胸片提示肺复张良好。②采用语言评价量表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 VRS),0分:无疼痛;1分:轻微疼痛;2分:中度疼痛;3分:重度疼痛, 定量估测术后第1天、3天、5天晨间疼痛程度;③止痛药使用剂量。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9.0分析资料,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3 讨论

胸腔闭式引流术因其能够充分排出胸腔内气体和液体,并促使肺复张, 在临床上被广泛的接受和应用[1]。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管较粗, 操作时胸壁损伤较大, 且患者不适感明显。有文献报道采用超细引流管不但可达到与传统引流管同样的引流目的, 引流方便, 并且可大大减少患者的痛苦[2]。

留置超细管时选择腋后线肋膈角相应肋间, 20 cm引流管完全置入胸膜腔, 由于引流管本身柔软, 在重力作用及肺挤压下其又位于胸膜腔最低点, 实时引流更充分, 超引流管内壁光滑, 抗血液凝集能力强, 不易堵管。本组结果显示,术后平均置管时间及胸内残留积液量和再穿刺次数与常规胸腔引流管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超细胸腔引流管的引流效果与传统引流管引流效果类似。

因超细胸腔引流管较传统的胸管细, 置管时局部皮肤不需切开, 大大减少了对胸壁的肌肉组织损伤小, 同时对肋间动脉、肋间神经的损伤几率也很小。术中置管方便快捷;术后不适感轻微, 患者痛苦也小, 避免损伤性出血等并发症;方便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本组结果显示传统引流管置管后的止痛药物的应用及术后第1天、3天、5天的疼痛程度均明显高于超细引流管组(P<0.05)。

另外, 引流管的导丝前端为软导丝, 减少了对肺的损伤,避免了人工气胸的可能, 因引流管细小, 引流胸腔积液时,流速相对较慢, 从而发生纵隔摆动的概率小。穿刺点是根据B超定位而设定, 不受体位的限制。而且超细引流选择置管部位灵活, 范围大。同时外接装置可选择性大, 护理方便,可靠, 易于在胸腔内局部应用药物治疗, 患者可携引流袋自由活动, 不影响休息和睡眠。Terzi A等[3]在其一项研究中发现, 使用4的胸腔引流管可减少胸腔感染的概率。

总之, 超细胸腔引流管置管方便, 创伤小, 术后引流充分, 便于观察、护理。同时患者不适感大大减轻。方便术后有效咳嗽, 下地活动, 从而减少术后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拔管方便可靠。必要时可长期留置, 方便观察治疗。同时愈合美观。与传统的胸腔引流管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Munnell ER.Thoracic drainage.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1997, 63(5):1497-1502.

[2] 李树满,史双全,朱俊平.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105 例报告.天津医药, 2006,34(6):425.

[3] Terzi A, Feil B, Bonadiman C,et al.The use of flexible spiral drains after non-cardiac thoracic surgery.A clinical stud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2005,27(1):134-137.

748400 甘肃省岷县中医院

彭浩

猜你喜欢

肋间闭式胸外科
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肋间痛的研究进展
别把肋间神经痛误作心绞痛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胸外科疾病治疗应对策略
高炉半闭式液压油箱的开发和应用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简介
液压机闭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一种闭式静压回转工作台新型结构设计
舒适护理在胸外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