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审教育价值观:在创新困境中谈创新人才培养

2014-09-02吕梁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6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功利主义以人为本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当下社会的热门话题,事关我国未来的长远发展。当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面临制度、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困境,要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必须回归到教育本身。目前,我国的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严重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重树教育价值观,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

关键词:创新困境;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价值观;以人为本;功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74-03

在当今的中国,创新二字处处可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创新的主体是人,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人才的支撑,所以“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了当下社会各界所热衷的话题,这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各界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而另一方面则更多地折射出我国创新人才匮乏和创新能力不强的事实。

一、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

1.社会问题。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差距逐渐扩大,贫富差距也在逐渐拉大,政府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发展经济仍然是重中之重。人们疲于奔命,奋斗与努力在社会的各个岗位。这些奋斗与努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功利性:为赚钱、为房子、为做官、为结婚、为养老,整个社会到处充满着如此话语。若仔细观察现代学生的话语圈,我们发现学生们也早已成为了名利的附属:读书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找好的工作,有好的工作才会有房子、车子、票子,找不到好工作所以才继续学习深造……创新仅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要求而不得不为。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最擅长的领域才能得以挖掘和发挥,盲目追求实际利益让人无暇在感兴趣的事物上下功夫,急功近利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发展的桎梏。

2.制度制约。从基础教育来看,我国人才选拔最主要的途径是高考,以考试为主线的选拔制度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以分数为主导,考核标准量化统一,继而使得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单一,学生从小就处在定势思维的培养环境当中。这种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排斥“个性”的出现,把“不一样”扼杀在摇篮中,这些都与创新所特有的“批判精神”背道而驰,学生从小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国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成为了扼杀创造力的过程。

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虽然我国一直鼓励高等院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但我国高校组织模式始终不能突破,高校行政化十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外部来看,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过多,高校成为政府的附属品;从内部来看,行政权力对学术进行干预,大学以及教师普遍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当学校的重心不放在教学上的时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了空谈。而且我国大学分科过细过专,缺少学科交叉,通识教育薄弱,学科规训繁多,这些都极大地制约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文化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所追求的中庸之道,千百年来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化有利于传统的继承,却不利于开拓创新。且自古以来中国就奉行“大一统”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又大力宣扬集体主义,过分强调集体意识的消极方面就是弱化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限制了个人的思维方式,导致自我的丧失。

受这些文化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被教育要向他人看齐,有些中小学连学生课桌物品的摆放都要整齐划一,所以,中国的学生往往很没有个性,害怕“与众不同”,害怕招致他人异样的眼光,长此以往,学生变得习惯于学习卓越却懒于追求卓越。进入工作岗位的人,又常被“枪打出头鸟”这样的言论左右着,从而更加甘于平庸。我们主张“和而不同”,现实中,我们的社会却缺乏一种对“不同”的包容。

二、解读困境的根源——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

(一)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

教育的价值在于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基于这一特点,教育的价值分为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也就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教育首先应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与和谐发展,培养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人才。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当前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外在价值,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的特点是:忽视人的主体性,只注重结果,讲求实用,“为考试和工作服务”成了当下我国功利性教育理念的真实写照。

功利主义教育的存在具有一部分的合理性,它快速满足了一定时期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功利性的教育对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二)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危害

(1)舍本逐末,创新人才培养本末倒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培养创新人才意指通过教育等手段,培养出富于个性和勇于突破的人才,引领各行各业甚至整个社会的改革,从而为国家与社会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创新人才可能是科学家、艺术家,也可能是工人、农民;创新人才可能出身名门,是天才,也可能家境贫寒,是普通劳动者。所以,创新人才并非特指某个群体,更不是局限在某个领域。如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技术性的概念,而是统筹性、整体性的概念,需要在受教育者的每一个人生阶段能拥有适于创新的环境,需要一个国家的人才整体上具有创新主体意识,这些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当时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学习苏联模式制定教育政策,导致培养的人才过专过精,不能全面发展,缺乏创新能力,而在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在受这种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因为缺乏“创新”,而去培养“创新”,不把培养创新能力视为育人的使命,而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此狭义的目标导致创新人才培养局限于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而事实上,社会需要的是各式各样的创新人才,各项领域都需要创新,那就意味着不仅是教育,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对创新人才培养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所以,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而去盲目地为了创新而创新,实在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2)忽视人性关怀,制约创新潜质的挖掘

人生来便有创新潜质,这种潜质需要后天的唤醒与促进,人的创新能力才会得以发挥。

而我国的基础教育以考试为中心,标准僵化的教育模式缺乏人性关怀,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认识能力。在2012年对北京某985高校所做的新生调查数据中显示,“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自我”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是刚入校的大学生希望得到提高的能力中,得票数排名最高的三项能力。这些从侧面说明我国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使学生缺乏自主性,到大学阶段还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而创新是人的主体意识的体现,拥有主体意识,人才会认识自己从而具有独立性与批判精神。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或是有兴趣也只能因“分数”的牵制而忍痛割爱,然而兴趣是创新动机的源泉,自主是创新能力的灵魂,少了这些就不能谈创新。

“音乐家必须去创作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如果他最终想达到自我完善的状态,他就必须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去学你想学的知识,做你想做的事,活成你自己的样子。只有这样,人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天赋,才能体验到生活的价值。”创新潜质若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与挖掘,创新便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成为了空谈。

endprint

(3)过多关注眼前利益,扼杀创新人格的培育

创新型人才具有一些共同的创新人格特质,如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E.P.Torranc)所做的关于创新的研究所表明,搞创意者具备的人格特质包括:勇气、冒险的精神、好奇、诚实、坚毅、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这些重要的人格品质,在功利性教育中,都被无情地忽视与扼制了。

功利性教育过多地关注眼前的实际利益,学生的目标取向变得短期化,从思维方式到竞争手段常以满足个人私利为基础,加之转型期社会变革的多重性与复杂性,受教育者在“现在”与“未来”之间博弈,最终向“现实”妥协:没有勇气追求感兴趣的事物,不愿尝试新鲜事物,不敢超越他人冒险,缺乏创新之路上所需的勇气与毅力。过分关注现实目标还会使人盲目追求个人私利而丧失自我、道德沦丧,以致社会诚信的缺失和腐败剽窃现象的滋生。如此,没有了保障创新的环境使得创新人才培养难上加难。

三、走出困境的应然之解——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各界密切相关,需全社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求合力突破,这就需要一个共同的理念来指导: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一)复归人性关怀,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目标

雅斯贝尔斯提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的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回归人性,把人放在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价值的提升。创新是一个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存在,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之一,它与以人为本相契合,包含在人性发展范围之内,对自我的了解以及自由开放的思维是创新最根本的需要,创新的主体应该是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不仅重视真理和知识,还重视正义、幸福和美。它关注对人精神的完整建构,与现在渗透着功利性的教育截然相反。它不会使学生陷入僵化的灌输和无休止的考试之中,从而失去成长的自由和乐趣,反而它会让学生顺应自我,热爱学习,为创新能力的培育提了良好的环境。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向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转变的过程,就是使学生从标准答案走向独立思考的过程。

(二)注重理想教育,培养创新人格

纵观大发明家和许多有创新成果的人,他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创新行为,也不计较创新成果为自己所带来的各项收益,他们只是在追逐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已。

在习近平同志当选国家主席之后,“××梦”一时间成为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词汇,毫无疑问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追逐梦想的品质是重要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树立个人的理想,尊重个人的理想,鼓励每个人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当一个人有理想的时候,才有动力去追求;当一个人敢于追求理想的时候,勇敢、坚毅等品格便会得到良好的培养;当一个人变得勇敢与坚韧的时候,创新才有了动力与保障。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创新动机是“我喜欢”,而不是“我需要”,创新的灵感来源于不可停止的积累,创新与个人兴趣浑然天成。

创新的过程往往是复杂而又艰辛的,若不具备相应的创新品质与人格,是很难将创新活动坚持下去的。创新人格的培育同样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实现,现实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创新技巧层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创新人格的重要性。创新不但是一种能力、一种氛围,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只有摒弃功利主义对教育的影响,让教育参与到人性与智慧中,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才能真正落实。

(三)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

我国当前所制定的教育规划,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问题重重、利益冲突最多的一个领域。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政府、市场、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都对教育进行干预,希望教育符合自己的目的和利益。但是,脱离了教育的根本,教育就无法满足任何一方的利益。因为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人做人,实现人的价值,忽略了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便没有一个核心的价值去坚守,只能沦为社会各界所利用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谈创新人才培养,定会无从下手,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既不能真正发掘人才,也不能满足社会各方的需要。

只有在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才可避免当前教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无从根治的问题,确保教育不被其他制度与力量所左右,屏蔽功利主义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只有培养出拥有自我价值感与道德感的人才,创新才会有坚实的主体力量做后盾。从教育入手,推进我国一系列制度改革,使教育与社会各方实现良性互动,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才会和谐统一,我国缺乏创新人才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总之,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反映了我国的教育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教育价值观与现行教育制度,这也是我国“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重要体现,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为之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清时.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J].江苏教育研究,2009,(6):3-8.

[2]包水梅,李世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其根源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2,(8):83-89.

[3]叶赋桂.处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中国教育——中国教育的使命与发展规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8):32-40.

[4]徐生.教育的功利主义与终极价值追求[J].理论前沿,2009,(4):17-19.

[5]吴原.寻找失落的理想——对教育价值观的历史考察[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6]钟道然.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M].上海:新知三联书店,2012.

[7]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吕梁(1989-),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功利主义以人为本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法律解释的功利主义倾向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浅析西方现代功利主义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