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研”对于提高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意义

2014-09-02潘芊秀王江云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6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本科生实验室

潘芊秀,阎 芳,王江云

(潍坊医学院 化学教研室,山东 潍坊 261053)

“助研”对于提高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意义

潘芊秀,阎 芳,王江云

(潍坊医学院 化学教研室,山东 潍坊 261053)

“助研”即辅助研究,本文总结了医学院校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现状,阐述了本科生“助研”对于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积极意义。

医学本科生;助研;科研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不仅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也是高等院校所必须承担的教学义务之一[1]。我国多数高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明显滞后于时代的要求,现有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影响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潍坊医学院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进行了诸多尝试,其中,在二年级与四年级本科生中实施“助研”活动不啻为一项有效的措施,为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事实说明,本科生“助研”对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目前,一般医学院校本科生对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比较扎实,但在从事科研活动方面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一,时间紧迫。医学院校学生接触到科研活动一般是在临近毕业的第七、八学期,也就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阶段。但在这期间,学生除了毕业实习,还有部分专业选修课学习及各类职称考试。另外,从第七学期开始,大部分学生开始花费大量精力准备研究生考试,部分学生谋求就业,参加各种应聘面试,为寻找职业而疲于奔波。因而这期间,在巨大的就业、升学压力面前,学生很难有精力从事科研活动。

二,经费不足。从事科研活动的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需要仪器设备和实验药品及材料,这一切都需要科研经费的支持。而本科生从事科研在短期内很难出成果见成效,导致学校支持的重点不会放在本科生科研方面,必然出现学校在本科生科研活动方面投入资金有限、面向本科生开放的实验室和实践平台有限、面向本科生开发的图书资料有限等现象,这在客观上制约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师资力量不足。目前高校发展很快,新专业增多,学生数量增长,师资相对不足,并且由于本科生知识水平的限制,短期内很难出成果,因而在大部分教师看来,本科生从事科研只是简单重复,浪费精力与财力。另外,大多数学校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奖励措施不足,指导本科生科研变成了教师的负担,而大部分教师还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然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科研课题,精力的有限性自然导致教师指导本科生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学生积极性不高。在我国医学院校,实验课一般采取小班教学,因而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十分充足,但在科研方面却很少涉猎。因而对于科研活动,学生往往陌生且自信心不足,加之实验资源贫乏,学校要求不高,学生一般兴趣不大,学生更迫切的是考验或者找一份好工作,因而大部分学生投入精力有限、急于求成;或者过分依赖教师,不愿动脑动手。甚至有的学生不顾科研道德,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数据,弄虚作假,随便拼凑资料蒙混过关。这期间学生能得到的科研锻炼可想而知,更遑论科研能力的提高。

面对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的困境,我院开展了本科生“助研”活动的尝试。“助研”顾名思义即“辅助研究”,但学生在其中又不仅仅是辅助角色,而是作为科研主体。本科生“助研”首先是在全院选拔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可通过开设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各位教师研究方向,使学生大体了解导师们的研究内容。所选指导教师一般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多数是硕士生导师,领导专门的课题组。再是在大二与大四年级选择成绩优秀、学有余力、具备科研素质且有从事科研活动意向的本科生,通过学生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选择。这些学生在课余及假期时间进入到各个实验室,感受实验室浓郁的学术、科研氛围,逐渐融入到指导教师的课题组,进而逐渐承担一部分的科研工作。

我院自2008年实行本科生“助研”活动以来,目前共有45名在校本科生参加“助研”,而指导教师也不再局限于本院,其他院系的教师也主动申请我们的本科生参与到他们科室的研究中去。事实证明,本科生“助研”这一尝试对于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具有显著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研能力的提高。进入实验室,学生会意识到现实中的科研活动远远不是学生头脑中想象的那样神秘、复杂难解。也不是除了查文献,与导师讨论之外,就是每天在实验室里重复着近乎相同的实验。科研工作实际是一种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拟定新对策的创造性活动。而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正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奉献科学精神的全面展现过程。“助研”活动中,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鼓励、鞭策、引导启发,学生是实验的主角,实验中出现的难题都是学生通过自己不断思考、尝试、摸索而最终圆满解决,这种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

二,科学精神的培养。“助研”活动中,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经历了查文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施实验、处理实验结果、撰写论文等不同于课堂教学的过程,真实地经历了科研活动的每一步,初步掌握了从事科研工作的最基本的方法。科研工作需要冷静细心地观察每个实验现象,需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个实验步骤,需要认认真真、实事求是处理每个实验数据。使学生在每天每次的科研实践中自然养成一种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和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钻研品质。同时,在实验室里,教师的人格力量和模范作风必然给学生以示范作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渐养成诚信、勤奋、务实、朴素的科学研究精神。

三,团队精神的培养。合作能力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人不能孤立于世,许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进行考察时,特别注重其“团队精神”,科学研究同样需要这种“团队精神”。科研过程中,由于操作步骤较多,过程繁琐,不可能由一个或几个人短时间完成,这就需要小组成员间的有效合作,把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带到团队中共同进行深度的汇报与讨论.拓宽彼此的思路,克服个人思维瓶颈,产生新的思维火花,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这种合作使学生进入一个良性互动的学习过程,有效消除学生在科研中“自私”、“自我”的狭隘思想。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意识到、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而这种“团队精神”使学生无论在生活还是今后的就业都受益匪浅。

总结

“助研”活动的开展拉长了学生参加科研锻炼的时间,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进入实验室,学生就可以有三年的时间参与到实验室的科研活动中,克服了时间仓促、准备不足的困难。指导教师一般承担科研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经费不足、资源不足的问题。本科生参加“助研”活动,不仅不会耽误学生的学习,反之,学生因可接触到本专业的科研前沿,了解了自身知识的贫乏,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攀登科学高峰的强大动力。三年时间的锻炼,学生的操作规范,态度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独立科研能力。毕业时,这部分学生的思维及动手能力已不亚于一名硕士研究生,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都显得自信,游刃有余。“助研”活动同样使教师受益,学生的加入克服了实验室人员不足的问题,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因而“助研”活动使师生互惠。

[1]李朝敢,张树球.指导医学生科研活动的体会.医学教育探索,2007,6(7).

[2]杨美子,许勇,张秀丽.药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思考.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3).

G642.0

A

1674-9324(2014)26-0179-03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2年度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2012-SY-42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潘芊秀,女,化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医用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本科生实验室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