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沁园春 长沙》的修改艺术

2014-09-02朱永芳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4年25期
关键词:万山红沁园春虚词

朱永芳

在《沁园春 长沙》留下的六幅手迹中,有三幅为“看万山红遍,层峦尽染”,而最终定稿为“层林尽染”。到底是用“峦” 字好,还是用“林”字更妙呢?从修辞的角度来说,“山”与“峦”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用“峦”字,这两句的重复毋庸置疑。改“峦”为“林”,不仅避免了句意的重复,而且更能凸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致,使得作者的描摹更为准确,精到。这样,上阕所描绘的辽阔壮美的湘江秋景图的层次感就更为分明,立体感更强。从词法的层面来讲,“沁园春”这一词牌一般要求上阕的八、九句与下阕的七、八句用对仗,其余的没有硬性规定,而只要词中有四字句,一般词人是不会放弃显露才华的机会的,所以也用对仗。虽然词的对仗并不像诗的对仗那样要求严格,但是诗词高手毛泽东对这几句除去领字“看”外,一开始就用上了对仗,可谓出手不凡。正式发表时,改“峦”为“林”,为“用此字已足尽此义,则不厌其熟”(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这样朴字见色,平中见奇,山中林对江上船,色彩分明,互为映衬,使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个扇面对对得更为工整,稳健,精警夺目,更具艺术水准。笔者以为,这也是作者一贯主张诗词“要搞就要搞得像样”在小处的表现。对此我们不深思细品,又怎能体味到个中三昧呢?

清代学者认为:“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清·刘淇《助词辨略·序》)此言说得极是。实字要锤炼,虚字也要锤炼,两者不可偏废。词论家在谈到虚字时说:“词中虚字,犹曲中衬字,前呼后应,仰承俯注,全赖虚字灵活,其词始妥溜而不板实。不特句首虚字宜讲,句中虚字亦当留意。”(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虚词不“虚”,用得恰到好处,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收到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可见在诗词创作中锤炼虚词是多么重要。毛泽东自然深谙此道,他就十分“留意”锤炼虚词,这在他对本词的修订中显得尤为突出。

结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一手书是“还记否”,而最终定稿为“曾记否”。“还”“曾”作为副词,意思差不多,都有用来加强语气的作用。不过细细品味,“曾”字除了有激发回忆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种对“往昔峥嵘岁月”的留恋与自豪寓于其中。“曾”字使诗句更为典雅,别具韵味。关于这几句诗,作者还有两幅手迹为“向中流击水”,而最终定稿为“到中流击水”。这是诗人的另一处虚词修改。为什么要改“向”为“到”呢?首先,从表意的要求来看,用“到”字更准确。“向”表明“击水”是要从江岸游到江心的,这只是一种趋向;而“到”不仅交代了这个“趋向”,而且也“画”出了“击水”的“过程”,动感十足,给人以动态之美。这样把“同学少年”中流砥柱般的雄姿英发展现得更伟岸,把青年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壮志表达得更充分!一个“到”字也就成了响亮回答“谁主沉浮”最有力的第一声。其次,从声韵的角度来说,用“到”字更妥当。古人炼字向来就有追求“响字”一说。“向”为齐齿呼,“到”是开口呼,“到”念起来比“向”声音响亮。“到”字掷地有声,铿锵有力,风华正茂的“百侣”激流勇进的青春朝气,以天下为己任的昂扬大气在这“到中流击水”的誓言声中得以升华。总之,音义俱美、声情并茂的“到”字给人以雄浑激昂之感。读来荡气回肠、感心动听的诗句,与这个响亮的开头字不无关系。真可谓一字妥帖,全句生辉。

猜你喜欢

万山红沁园春虚词
刘国辉
又见木棉花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沁园春.雪
王良实
沁园春 雪
沁园春·民富国强、时代新篇章
赵学敏学法作品《沁园春·雪》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