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学校该“静一静”了

2014-09-02黄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6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

摘要:现今社会,各种急功近利的思潮、各种喧嚣浮躁的信息、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纷至沓来,各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处于躁动状态,教育也深陷其中、未能幸免,以致出现了许多与教育本质相违背的现象。本文依据基础教育现状,试图从德育活动、课程改革和教育科研三个方面,对当前教育中的怪现状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供学校管理部门参考。

关键词:学校;教育;浮躁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01-02

教育的本质是予人自由、幸福和力量,教育的本真是传授真知、传播真理、传递真情。观眼下之教育,浮躁之风日盛,功利之举蔓延,呈现出轰轰烈烈搞素质,扎扎实实抓应试之态势,教育渐失本性,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再次浮现:校园很热闹,师生很浮躁,校园不再宁静;德育活动花样百出,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不能师生“两情相悦”;课程改革急功近利、形式主义,最终造成虚假繁荣、早熟早衰;教育科研未能扎实、深入、有效的开展,忙的是外在形式,急的是结题发表……这一现象发人深省!

一、德育活动不要表面热闹、实际无效

学校的精彩源于德育的精彩,德育的精彩源于活动的精彩。只有走近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感动心灵的德育活动才是有效的德育活动。然而,当下的德育活动往往是组织者满腔热情,参与者应付以对,教师疲于应付,学生感到厌倦,导致结果与初衷严重背离,德育低效或实效性差。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会把德育形式简单化,认为大会小会讲德育,有事没事念德育,做几场报告,开几次主题班团会,搞几个主题活动,就可以让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质的飞跃。当下的创新德育活动则是花样百出,活动内容不可谓不丰富,不可谓不多样,月月有主题,班班有活动。如:学校原本每学年举行一次的夏季田径运动会,如今又多了具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春季趣味运动会;原本每天课间操只举行广播体操活动,现在变成了大课间活动,增加了诸如跳绳、武术操、集体跑操、篮球、足球、游戏、心理操及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等名目繁多的项目;原本“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现在逢假期必安排“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讲文明、树新风”等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原本立足校情,挖掘德育资源,现在则是放眼社会,挖掘全社会的教育资源……

这些德育活动看起来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但其实效性如何,值得商榷。而这一切源于所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教师是“施教者”、“引领者”、“组织者”,而学生被动接受、被动参与,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自己主观意愿构想活动目的,造成德育活动割裂化——各为主题、各自为政,德育活动只重用力忽视合力,导致德育实效的缺失,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的反思。尤其当下各级各类评估和检查可谓“前赴后继”,虽然教育部多次下文要求为学校减负,但往往到了地方又各行其道,一如既往,学校深受其害。于是为了评估检查,学校便有了过关心理——检查过关是合格,顺利通关是优秀。落实到开展德育活动,就为检查而检查,为活动而活动,不问好不好,只想有没有。这就导致德育活动的功利性和偶然性,脱离学校和学生实际,热热闹闹走过场,形式主义花架子,失去了教育活动的本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德育活动中,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形式主义和表面上的轰轰烈烈,遵循德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坚持精细化管理,以“主题明确、效果明显、形成品牌”为目标整合德育活动,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入情入理入微,多问学生要不要、好不好,变“要我活动”为“我要活动”,努力构建特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从而积极推进学校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二、课程改革不要跟风浮夸、追赶时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无论是教师行为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只重形式的课堂教学是不能提倡的,教学管理者从课程改革的实质出发,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杜绝这种形式主义的课堂教学。目前,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不良的风气,有些人狭隘的认为慢的便是落后,快的就是先进。仿佛跟上课程改革就是赶上时代潮流,想的是一步到位,立竿见影,不管时机成不成熟,条件允不允许。于是,在理念、经验、师资、设施等各方面缺乏的情况下,一些学校匆忙上阵,草率行事,试图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完成课程改革,最终造成课程改革的虚假繁荣,早熟早衰。

着重于学生的独特体验,淡化了教师的价值引导。无论回答如何,评价基本都是“你说的很好,你说的很棒,你说的有道理,你很有想法,你的想法很有意思”等笼统肯定的言辞,对学生离题万里全然不顾,不加纠正。于是,一个新奇的想法引得满堂喝彩,一个怪异的说法逗得前仰后合,课堂似乎因为这几个“亮点”而出彩,笑声掌声的背后其实充满了亢奋浮躁。片面要求学生见解与众不同,会导致学生形成空谈大话的恶劣学风。着重于学生的个体表达,淡化了课堂秩序的要求。以为强调课堂秩序就是束缚学生,自然课堂变得自由有余而约束不足,手段看似丰富实际效果不佳。课堂上,学生可以无须举手、自行离开,想说就说、想走就走。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看上去思想碰撞,实际上无序杂乱。一个本该培养规则意识,塑造规则品质的地方,变得放任自由,涣散无序。着重于精确的环节设计,淡化了授课的机动灵活。上课必用课件,互动必有游戏,结束必定升华,多了“花拳绣腿”少了“真本事硬功夫”;教师一声令下,学生积极投入热烈讨论,参加讨论的学生总是有模有样在合作探究,教师一声令下,讨论便戛然而止,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有深度有广度,整堂课时间精准,环节精确,没有瑕疵,没有问题,而对于教学而言,事实上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树立以“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结合课程改革,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的这一目标,把学习教育论、转变教育观念、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开展教育创新实践,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为重点,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教育科研不要盲目浮躁、生搬硬套

现在的中小学,似乎校校都在喊科研,人人都可以搞研究,以课题多少论英雄,以论文多少当标杆,以致出现了“会教的不如会写的,会写的不如会发的”怪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质疑:学校的学术成果,真的是一片繁荣,教师的科研能力,真的可以一步登天?其实,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不仅没有掌握教科研所需要的相关技能,大多不懂得教育科研的基本基本程序、基本要求、基本常识等,而且缺乏与教育科研相关的理论知识储备,这样的教育科研必然是浮躁的、浅显的。尽管自上而下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精力,其效果和质量都无法保证。加上教师习惯地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所束缚,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看书和学习,他们认为教育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成果就是论文发表或获奖。为了职称评定晋级发展,短时间内东拼西凑——“复制+剪辑”,不愿思考,没有深入研究——“观点+例子”。把教育科研工作看成是学校管理和升学考试的“附属品”,是摆看的“花瓶”,认为教育科研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没有多大的用途。

有的学校,则把教科研看作是市场经济下“包装”与“营销”行为,或依赖专家满足于“点”上开花,忽视“面”上结果。只追求做了多少次教科研活动,而有意回避理论学习。大部分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方案撰写、课题申报、立项、论证、评奖,却忽视了对研究问题的深究、对研究过程的管理,忙的是外在形式,急的是结题发表,累的是昏天暗地,导致“申报急急忙忙,开题热热闹闹,过程松松垮垮,结题了了草草”,让教师觉得苦累而无用,这种有悖于教育研究精神和价值的做法盛行于中小学校园。中学的教科研不同于高校,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关注教师活生生的教学实践和自身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那么,所开展的研究活动,就会缺乏追踪国内外学术前沿的功力,没有解构鲜活教育教学实践的活力,构成一种“自说自话,一厢情愿”式的封闭研究,这就大大地降低了教育科研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致使教师产生“教育科研无用”、教育科研有形式主义,浮夸不实的感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要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开展创新,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注重形成群体、展示特色、交流经验的基础上,选准带有方向性的教改课题与科研课题,发动广大教师制定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途径方法,并积极投入实践,广泛交流研究过程,展示研究成果,要积极探索新课程实施,不断总结新鲜经验,努力在教科研工作中求实、探索、创新,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质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乎未来。“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需要在尊重人的前提下,去培养和点化人的精神生命,提升人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要静心办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去虚假求真实,去名利求本质,让校园多些书香,少点铜臭;多些务实,少点作秀;多些守望等待,少点拔苗助长。要潜心育人,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宁静,选择了致远,蹲下身来做教育,俯下身来看学生,放慢脚步,纵然气象万千,静听花开,哪怕落英缤纷。

作者简介:黄强,莆田,男,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办公室主任,中学一级。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