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茶一味

2014-09-01宋骞

食品与健康 2014年8期
关键词:陆羽僧人茶道

宋骞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非常丰厚的思想基础,它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用修身养性的精神,共同培育了这朵传统文化之花。

茶与儒家思想

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强调和谐统一的民族,最早奠定这一思想基础的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处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充分体会到“和”的作用,所谓“和”就是恰到好处、中庸之道,可用于自然、社会、人生各个方面。儒家的人格思想奠定于孔子的“仁”,“仁”的一大特性就是突出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儒家的这种人格思想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基础。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曾说过“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茶是一种文明的饮料,被人们认为是“饮中君子”。被儒家推为五经之首的《周易》认为,水火完全背离是“未济”卦,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水火交融才是成功的条件,是“既济”卦。茶圣陆羽根据这个理论创制的八卦煮茶风炉就运用了《易经》中三个卦象坎、离、巽来说明煮茶中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风炉的一足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的铭文。中国茶道在这里把儒家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茶与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谐一致与“天人合一”。道家认为“天”代表大自然以及自然规律。古人认为“道”出于“自然”,即“道法自然”,不把人和自然物质与精神分离,认为物与精神、自然与人是互相包容联系的整体,强调物我、情景的合一。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同,对自然美的爱慕和追求。因此,古人常把自然中的山水景物当作感情的载体,寄情于自然,顺应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历代茶人名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传统的茶文化正是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精神高度结合的文化形态。陆羽的《茶经》首次把茶事提炼为一种艺术,从而把人文精神与自然境界统一起来。为了更好地达到“天人合一”,文人雅士在品茶时非常注重环境的优雅。人们在优雅环境中品茶过程就是与自然环境“润物细无声”的交流过程。我国传统茶文化还认为:茶道即人道,人性中清虚和睦、简淡恬静的一面就与茶之清淡和雅之品性和谐的统一。这种人与自然的高度契合,彰显出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开启了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通途。人们通过品茶来探求“静”、“和”等茶的精神,并以此来完善茶人的自身人格。茶道与人道、茶品与人品对应统一,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

茶与佛教

佛教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幼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与唐代诗僧皎然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宋以来,我国佛教兴盛,僧人遍天下,他们将茶叶饮用、制作、栽种技术带往全国各地,促使了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同时一些来自国外的留学僧人,他们一边在寺院学习佛教,一边在寺院里学到茶叶知识,学成回国他们将茶种带回本国种植,茶因此传到了国外。

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茶文化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融汇了三家的基本原则。宗教境界、道德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释道共同形成的中华茶文化极为独特的景观。endprint

猜你喜欢

陆羽僧人茶道
陆羽品茶
寻迹万里茶道
白云深处
不捧场的好朋友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人生即修行
《茶道六百年》
第一次放孔明灯
当老鼠变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