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知人物形象

2014-08-27柳朝阳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4年30期
关键词:条石汗水张老师

柳朝阳

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的描写来展示给读者的,而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等。这类考点的常见题型有:

1.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

2.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3.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工地上的父亲

□郭凯冰

天真热,早上四点钟从家里骑车来的时候,还有一阵阵风,凉丝丝的真受用。六点钟一到工地,趁着凉快,父亲就领了任务。工头说今天是高温天气,上边任务紧,又有几个青年怕中暑没来,所以今天计件。在路边砌一块一米长、半米宽、二十公分厚的条石,可以到手一块钱,傍晚回家就可以拿着现钱走人。

父亲高兴。高温天气怕啥呢,也就是热一点。昨天一天,自己砌了五十块条石,按说好的价钱是三十元。其实昨天开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因为工头让父亲他们帮自己干了点私活。如果不耽误时间,父亲觉得今天自己可以砌七十块。一天七十块钱,这是啥价钱。那些小青年,小小年纪,碰到天热就不来工地,做缩头乌龟,真让父亲看不起。

父亲往后走去,他要活动一下腿脚,其实是再次确认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砌了二十一块。他嘴里不停地数着“一、二……”,怕自己眼花,数一块,用手中的瓦刀点一下条石。正好二十一块,不多一块,也没少一块。如今才过了半个上午,到中午没准自己可以砌够四十块呢。

父亲往回走的时候,脚步明显变得轻快。他从旁边的垛子上一气搬下十块条石,一块块排放在早挖好的土沟里备用。从脖子上拽下湿透的手巾,摸几把脸,喘息一阵儿,又开始蹲下。

今天这天还真是热,早上红彤彤的太阳早变成了一个金麟,浑身冒着火,向工地上瞪着眼。老伴给他搭在脖子上的手巾已经不太管用了,拧一把,水流在条石上,“吱”的一声不见了踪影。汗水早不再是一滴滴,它们在父亲的背上、脸上汇成一道道,似乎要抽干父亲的身体。

早放好的条石还有一块就砌完了,父亲抹一把眼睛,因为汗水把眼睛刺得生疼。他想起身,想弯腰把条石放得更齐整些,省得监工对质量不满意。其实父亲这个想法纯属多余:他不知道监工对他最放心,训斥那些偷懒耍滑的年轻人,总是拿他做榜样。

父亲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只是一阵眩晕,就没有声息地倒下了,好像他只是想躺下来,歇一歇,就像年轻时在地里劳作,累了顺势躺在田野里歇一歇一样。

父亲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工地大楼北面的背阴处。身边,围了几个年老的工友。见父亲醒来,在别处休息的几个工友也围过来,高兴地喊:“醒了,醒了!”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一笑,嘴唇生疼。他的下嘴唇磕破了,人中被工友掐得有几道血痕。

“老林,你还是回家歇着吧。今天这么热,你这身体,看来是受不了。”一个比父亲小几岁的工友劝父亲。

“就是,你孩子都工作了,还这么受累干啥?”一个小年轻不知深浅,插了一句。

“就是工作了老林才受罪呢。找对象、结婚、买房子,哪样不要钱?”还是邻村的知根知底。

“不用,我没事。也不知怎么就躺下了,歇一歇就行。天太热,我凉快凉快就没事了。”父亲不想让就要到手的钱飞走,为了证明自己身体还行,边说边起身靠着楼墙坐好。

十一点的时候,父亲砌好了三十七块条石。本来他还想多砌几块,工头说什么也不让他干了。他说这么热的天,要是再躺倒几个,他就没法交差了。大家都商量下午是不是还来,又有几个年轻人打了退堂鼓,骑着摩托车走了。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舍不得今天的好价钱,打算中午去附近找个小酒馆喝上几盅,等下午四点以后再开始。

父亲没有接受大家的规劝跟着去酒馆。从家里拿来的油饼还很软和,带的水也够,父亲想在工地上找个地方睡一觉。大家给他出主意,让他去楼上跟人家说一声,允许他中午在一楼过道里休息。

父亲在大楼北面的阴凉里吃过饭,觉得浑身像掉进火窟里一般。他的身上已经不出汗,心里却火烧火燎地难受。他没有上楼麻烦人家,觉得自己在那么亮堂的大楼里,会睡不着。而且人家那怜惜的目光,会让自己很难堪。他铺开从家里带来的半旧不新的草席,躺下来。这个地方,父亲觉得很安心。

(选自《成长伴读系列丛书:感动学生的父爱故事》,有删改)

1.联系全文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这类问题,第一可以看材料中与人物有关的事件;第二是看对人物的描写;第三是看有没有环境烘托或侧面描写。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做到答必有据。

答案:本题应围绕父亲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深爱孩子、独立自尊、做事认真等方面作答,意思对即可,但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来回答。

2.说说下面的句子是如何表现父亲工作的艰辛的。

汗水早不再是一滴滴,它们在父亲的背上、脸上汇成一道道,似乎要抽干父亲的身体。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只要抓住人物描写和正面、侧面描写来分析即可。

答案:“一滴滴”向“一道道”的转化写出了父亲流汗之多之快,“抽干”这一动词写出汗水蒸发力度之强;作者用拟人、夸张的手法赋予汗水以人的特点,写出天热汗多给父亲带来的折磨;这里没有直接写天热,而是借助父亲的汗水从侧面烘托出天气的酷热,从而表现出父亲谋生的艰难。

这样的父亲

□马 丽

秋末冬初,寒意渐浓。办公室的门忽然无声地开了一条缝,却不见人。正诧异间,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伸了进来。

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过了两三秒钟,才看见蛇皮袋后面有一个和袋子一样脏的中年男人,两眼通红,一脸倦容,头发零乱。头上还粘着草屑,穿着一件皱巴巴褪了色的衣服,右手的袖子卷过手肘,左肩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包裹。他迟疑地从门缝中挤进来,似乎感到了大家目光中的厌恶,于是停住脚步,小心翼翼地问:“张老师……在吗?”

“哪个张老师?”

“就是我儿子的班主任呀。”

“你儿子是哪个班级的?”

他说了一个班级,并报出了他儿子的名字,同事中有几个人便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他们都是那个学生的任课老师,都惊讶于那样出色的孩子的父亲竟是这个样子!

有人告诉这位父亲,他儿子的班主任出去了,让他先进屋等一会儿。男人小心地走了进来,他把两个包放在地上,人也“扑通”一声坐下去,直接坐在了地上!大家都愣住了,纷纷叫他起来,让他坐到椅子上,他却着急地连连摇手。

大家不再坚特,转而询问他从哪里来,找儿子做什么。

听到热心的询问,他的声音竟然哽咽了。他说,两年前,他妻子因受惊吓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家人稍一疏忽,她就离家走失了。两年来,四处求医问药,仍没有好转。前些日子,因忙农活疏于看护,妻子再次离家。他风餐露宿,不分日夜地已经寻找了近一个月。说到这里,男人长叹一声,窝在眼里的一汪泪终于滚落下来……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自尊的人。有人给他纸巾,他摇摇头,从衣袋里扯出一块皱巴巴的手帕,到门外去擦。

同事小余默默地起身,倒了杯水给他。小宁把自己刚买的两张热馅饼放到男人的袋子上。其他人都从座位上站起来,不知谁带的头,有人把一些纸币放到他的包袱上。

男人有些不知所措,涨红着脸,慌忙摆着手:“不……不是的,我不是这意思,我是来看看孩子的。”他拿起小宁给的馅饼说:“老师给的这个,我要。”随即把那些纸币抓起来放到就近的桌上,说:“这个我真不要,那成啥啦!”

张老师回来了,男人简略地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然后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们纷纷夸他儿子,他听了,点着头,脸上的愁容散去不少。

张老师出去叫他的儿子,男人不安起来,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只见他快步走到镜子前把自己从头到脚仔细地整理了一遍。做这些时,他似乎完全忘了身边的其他人。

门开了,张老师的身后走来一个个头高高、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一进门就冲男人露出了两颗小虎牙,脆脆地喊了一声:“爸!”

这时候,我发现,一直卑微拘谨的男人挺直了身子……

他和儿子说话的声音,和所有过着平静幸福生活的父亲没什么两样。儿子沐浴在父亲话语的春风中,脸上泛着红晕,微笑着,不断地点着头,神色中没有一点因为有这样的父亲而生出的难堪和羞愧。如果说这之前这位父亲给人的感觉是一棵被人踏在脚下奄奄一息的草,那么此时的他,则变成了一座可让人依靠的顶天立地的大山!

我的眼睛湿润了,惊叹于这种变化且深深为之感动。看着四周,同事们的脸上也写着同样的感动和敬重。我们也终于明白:这样的父亲,应该有这样出色的儿子。

(选自《辽宁青年》2012年第2期)

1.结合文章内容,请分析并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2.说说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来表现父亲的形象的?

3.作者在文末所说“这样的父亲,应该有这样出色的儿子”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猜你喜欢

条石汗水张老师
你的汗水不会撒谎
张老师喝茶
青春汗水,在扶贫路上挥洒
汗水湿透衣襟
广东沿海驯养条石鲷的全人工繁育及苗种生物学
三条石工人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