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荔枝产业的研究进展及对策

2014-08-15庞新华张继张宇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4年4期
关键词:种质资源荔枝可持续发展

庞新华+张继+张宇

摘 要: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荔枝研究进展资料,剖析了荔枝属植物的种质资源、栽培技术、采后处理与保鲜加工以及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为人工调节荔枝生产、培育新品种、突破荔枝保鲜技术和荔枝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荔枝 种质资源 可持续发展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为无患子科(Sapindaceae)荔枝属(Litchi)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我国荔枝栽培主要集中在广西、海南、广东、福建等省(区),花期3~4月,成熟期5~7月。荔枝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的功效,有“岭南果王”的美誉[1 ]。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20多年间,我国荔枝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1987年荔枝栽培面积为12.75万hm2[2 ],2012年增加到55.33万hm2;1987年荔枝总产量为11.68万t[2 ],2012年增加到190.66万t。笔者拟从种质资源、栽培技术、采后保鲜加工和生物技术共4个方面对我国荔枝产业的研究进展进行剖析。

1 种质资源

1.1 种质资源调查

我国荔枝在北纬17°~24°30′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主要栽培省份是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而云南、贵州、浙江、四川等地也有少量种植。目前我国拥有国内外荔枝种质资源220多份。分别保存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资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所、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等科研教学单位。

广东拥有荔枝种资源57份,其中栽培品种主要有11个。著名的品种有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白糖罂以及增城挂绿、新兴香荔等名优品种[3 ]。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针对广西荔枝新品种(系)进行了 调查,分别为钦州红荔、草莓荔、沙头荔、贵妃红、瓜皮荔、秀石荔、立秋荔、大脆(99-2)、麒麟荔等[4 ]。海南省琼山市农业局选出优良单株27个,定名为琼山荔枝1-27号[5 ]。海南农垦局组织科研人员筛选出优良单株191株,其中26个果实品质特优,命名为海垦1-26号。袁沛元等对海南野生及栽培荔枝资源进行了考察,发现了19个优良单株(系)[6 ]。苗平生等[8 ]收集引进了琼山水果所的10个株系,进行了详细的生物学观察,初步以农美系列命名。福州、永春、莆田、晋江、漳浦、龙溪等县作为福建荔枝的主产地,主要有乌叶、下番枝、绿荷苞、陈紫、宋家香、元红和兰竹等品种[7 ]。

1.2 主栽品种分布与产期

在我国,黑叶和禾荔共占荔枝品种种植面积的68 %[7 ]。在广东,黑叶在粤东约4.2万hm2(占粤东种植面积的71 %);在粤西约6.7万hm2(占粤西种植面积的41 %);在广西约8万hm2(占广西种植面积的40 %);在福建约1.7万hm2(占福建种植面积的40 %)[8 ]。

我国荔枝产期从4月下旬至8月下旬,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约50 d的高峰产期里所产的荔枝占全年荔枝总产量近70 %[8 ]。目前,桂东南地区的黑叶成熟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禾荔成熟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福建、粤东地区的黑叶成熟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广东地区的广州、东莞、深圳的妃子笑成熟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糯米糍、桂味成熟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禾荔成熟期在7月上中旬,粤西地区白糖罂成熟期和黑叶成熟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妃子笑成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桂味成熟期在6月中旬至6月下旬,海南妃子笑成熟期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8 ]。

1.3 荔枝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研究

荔枝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方面建立种质资源圃,采用收集、保存的方法。广东省农科院果树保存荔枝种质资源130多份,是世界上最大的荔枝种质基因库。另一方面是新品种选育研究,充分挖掘单性结实、特大果型、特早、晚熟等优稀资源。广东省在20世纪80年代从极早熟种三月红中选出了焦核三月红;20世纪90年代从高州市的实生树中选育出马贵荔。21世纪初,从实生树中选育出了优质荔枝新品种红绣球[9 ]。海南从无核荔枝中选育出大果型无核荔13号(高温敏)和无核荔A4(低温敏)。广西桂平从荔枝实生变异单株中选育出特晚熟品种秀石荔,该品种在8月上中旬成熟。福建福清从下番枝中选育出特晚熟荔枝品种东刘一号,该品种在8月上旬成熟。在品种适应性研究方面,通过研究品种特性及其对气候的反应,筛选出适合在各地发展的优良品种,可为开展荔枝区域化种植提供优良种源。如广东形成了以白糖罂、妃子笑、白蜡等早熟品种为主的粤西荔枝生产基地,以黑叶荔中熟品种为主的粤东荔枝生产基地,以桂味、糯米糍、妃子笑中熟品种为主的珠江三角洲优质荔枝生产基地,以及以淮枝等晚熟为主的从化荔枝生产基地。使广东省荔枝采收期从5月中旬开始延续到8月初,从而延长了荔枝的上市货架期。海南除了研究环岛荔枝品种外,从广东引进了白糖婴、妃子笑、三月红等品种,通过适应性观察研究和推广,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荔枝最早熟的荔枝生产基地。

2 栽培技术

荔枝从苗木定植到投产一般要经历3~4年时间。这一阶段为丰产打好基础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栽培措施。

常采用自然圆头形树冠,树高40~55 cm定干,选留长势均衡、分布均匀的主枝3枝至4枝。在梢长20~24 cm处采取短截,形成紧凑树冠。培养结果母枝需剪除过密枝、荫枝、老弱病枝等。及时进行环割、喷多效唑等控制冬梢的处理[10 ]。环割处理一般是用锋利的刀绕树干闭合环割1 圈,深及木质部但不伤木质部。盛花期利用蜜蜂等昆虫及采用干燥天气喷水等措施促进授粉受精,谢花后及时对壮旺树进行环割,促进保果。荔枝保果袋选取无纺布或白纸制成的,保留的果实要大小一致。喷施叶面肥与杀菌杀虫剂的混合液,然后用保果袋将整个果穗套上,袋口扎紧;果实成熟后可将保果袋同果穗一同采收[11 ]。荔枝的主要病虫害有霜疫霉病、炭疽病、荔枝蝽象、蛀蒂虫等。防治方法常采用化学防治法。化学防治应根据防治对象,选择相应农药,采收前半月停止喷药[12 ]。防治荔枝蝽象,可选用90 %敌百虫晶体600~800倍液在产卵前期喷施。防治荔枝蒂蛀虫,可选l.8 %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在成虫盛发期施药。防治荔枝霜疫霉病,可选用80 %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12 ],在花蕾期、幼果期或果实成熟期前喷施。果实成熟的标志是局部开始出现淡紫红色,果皮颜色一旦转暗紫红色则表明果实过熟。为保证果实品质,采收期宜选择在果皮转为淡紫红色时。endprint

3 采后处理与加工

3.1 采后保鲜

近年来,采后技术的提高已经解决了荔枝存在病理衰变的部分问题。SO2熏蒸可有效地减少果皮褐变现象,但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禁止SO2熏蒸法处理采后的荔枝,现可代替SO2熏蒸法程序如下:贮藏果前控制病害,复氧,2 %盐酸浸泡6~8 min,最后0 ℃低温保存[13 ]。陈丽璇等[14 ]、尤瑞琛等[15 ]以8 %的钙真空渗透处理荔枝10 min,保鲜效果较为明显,由此发现,钙可以部分降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素酶及果肉果胶酯酶活性,提高细胞壁果胶钙的含量,延缓果实衰老。另外,在0.5 %卵磷脂和2.5 %碳酸氢钠乳浊液中浸泡2 min等[16 ]处理均对贮藏后的供试荔枝品种具有较好的保鲜作用。

3.2 加工

荔枝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多种制品,如荔枝汁、荔枝酒、荔枝干、荔枝罐头、荔枝蜜饯和冷冻荔枝等,其中以荔枝罐头、荔枝干为主[17 ]。

在荔枝干加工方面,采用微波干燥、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等工艺流程克服传统荔枝干加工中的颜色褐变,提高了产品质量[18 ]。在荔枝汁加工工艺上采用冷杀菌技术、膜技术和酶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由于产品贮藏期间风味减退、颜色褐变、果肉沉淀等问题,同时荔枝的营养活性功能成分得到充分保留,使荔枝汁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得予实现 [19-21 ]。采用荔枝罐头微波杀菌技术、荔枝果肉超高压处理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荔枝罐头存在加工及贮藏期间荔枝肉变软、发红等问题[22 ]。荔枝果酒易作为不稳定性胶体溶液,装瓶后易形成2次沉淀,产生少量浑浊絮状物,影响了产品的感官质量。此外,荔枝果酒在口感上缺乏纯厚感,消费者对荔枝酒难以接受。国内已有学者采用澄清技术对荔枝酒进行了研究[23 ]。现如今,功能性成分的提取成为热点。如荔枝多糖、生物黄酮类、色素等。吴雅静等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荔枝干果肉中的荔枝多糖,提取率为18.94 %。唐小俊等利用微波辅助提取荔枝多糖,试制成功咀嚼片和冲剂。汤建萍等进行了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和微波辅助提取的研究,效果良好。另外,还有研究人员对荔枝核和荔枝皮中的天然色素进行了提取和精制的研究[24-26 ]。

4 生物技术研究

由于荔枝实生苗童期长,杂交育种困难。因此克隆有利基因,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加快荔枝育种进程。

4.1 荔枝分子标记

近年来,SSR技术、ISSR技术、RAPD技术、AFLP技术、SRAP技术、SCoT技术以及RFLP技术在果树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为荔枝育种创造有利条件。

在广东,易干军等[27]应用AFLP技术对39份广东荔枝种质资源进行了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研究,构建了荔枝AFLP分类体系。在海南,魏守兴等[28]用ISSR方法对80份海南荔枝种质资源开展分子标记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亲缘关系较近。在福建,陈义挺等[29] 利用RAPD以对福建荔枝古树资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陈紫品种与宋家香的亲缘很近,元红与西禅寺“宋荔”的亲缘关系较远。

4.2 荔枝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Ding等[30]采用RACE和同源克隆技术克隆了荔枝果实的ACC氧化酶基因全长,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禤维言等[31]也克隆了荔枝MADS-box基因全长,并发现其在雌花及雄花中特异表达,但没有发现该基因在转基因拟南芥T1代植株中与花发育有关。

荔枝无核或焦核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性状,禤维言等[32]用SSH技术构建了无核荔枝败育果基因的cDNA文库,通过反向Northern杂交获得61个阳性克隆,并对其中10个进行了测序,多数是荔枝功能未知基因,尚未明确得出有关荔枝胚败育机制的结论。

5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目前,荔枝种质资源保存方式比较单一,且重复保存较严重,其保护力度较差。因此,应采取多样化保存,对各种质资源圃进行规范管理。对优良资源实施迁地保存,保证荔枝资源遗传多样性。同时,加强对现存荔枝资源调查研究的力度,从中选出新的优良性状单株,进行推广或为育种提供优良种质。

由于不同地区存在地理隔离,荔枝品种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问题突出。可采用分子生物标记技术进行研究,鉴别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品种。同时,加强各品种栽培技术的研究。同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荔枝特殊性状深入研究,为人工调节荔枝生产和培育新品种提供依据。

虽然荔枝生产面积和总产量有所下降,但我国荔枝的销售压力仍然较大,只有在荔枝保鲜技术上有所突破,才能促进荔枝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各种保鲜处理均可延长荔枝上市货架期,但各种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至今尚未研究开发出能长期进行荔枝保鲜的技术措施。因此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发:

第一,依据各荔枝品种的特性研发专用保鲜技术。培育与筛选耐贮抗病的荔枝新品种是提高荔枝耐贮性的根本措施。

第二,依据市场特性开发保鲜技术。国际市场对荔枝果实进口要求有较严格的准入制度,常需要进行各种检疫处理,而到达终端市场时间较长,货架期荔枝果实极易发生褐变。因此,研究开发出符合际终端市场要求且能控制果皮褐变的保鲜处理技术尤为重要。我国荔枝国内市场常需要简易的常温或低温贮运,并在常温或室温下销售。重点在于控制果皮褐变和抑制果实失水,如果皮涂膜技术、外包装、开发新型保鲜剂等。

第三,开发无公害保鲜技术。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说,开发新型生物源的杀菌剂、保鲜剂及新型无公害功能性包装材料。这些技术是荔枝保鲜研究的新兴领域,应加大研究力度。

荔枝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研究偏少。从分子水平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则可能进一步揭示我国荔枝的起源、演化、分布的规律,推动荔枝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endprint

[1] 广东荔枝组. 广东荔枝志[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78.

[2] 刘洋,周灿芳,万忠,等. 2008年度广东省荔枝龙眼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09(2):110-112.

[3] 柳建良,肖春承,赵春香,等. 广东荔枝生产特点与产业发展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 215-218.

[4] 朱建华,彭宏祥,潘介春,等. 广西荔枝种质资源研究及品种选育[J]. 福建果树,2005(3):11-13.

[5] 荔枝资源课题组. 海南荔枝稀优种质资源的鉴定及筛选利用研究初报[J]. 热带作物研究,1995(3):28-31.

[6] 海南行署农垦局. 海南火山地区荔枝选种工作报告[J]. 海南农垦科技,海南农技,1965,(增刊):1-12.

[7] 农业部. 中国农业全书·福建卷[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9-30.

[8] 陈厚彬. 中国荔枝现状和发展分析[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8(6):3-6.

[9] 邱燕萍,欧良喜,袁沛元,等. 荔枝新品种红绣球的主要性状观察[J]. 广东农业科学,2002(5):27-28.

[10] 陈广全,钟声. 迟熟优良荔枝品种-金元宝[J]. 中国热带农业,2006(6):51.

[11] 朱剑云,叶永昌,叶耀雄,等. 优良荔枝品种荷花大红荔引种试验[J]. 广东农业科学,2006(3): 45-46.

[12] 欧阳若,王泽槐,胡桂兵,等. 高商品性荔枝新品种‘荷花大红荔的选育[J]. 果树学报,2005,22(1):91-92.

[13] 彭永宏.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采后果皮褐变机理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8,6(1):81-86.

[14] 尤瑞琛,陈淳,林丽榕,等. 采后钙处理对荔枝果实过氧化物酶活性、呼吸率及乙烯生成的影响[J]. 亚热带植物通讯,1997,26(1):6-10.

[15] 陈丽璇,黄玉环,尤瑞琛,等. 荔枝贮藏过程的钙处理及其影响[J]. 福建果树,1998,(2):4-6.

[16] 李杰,朱碧岩,丁四兵,等. 臭氧对对荔枝采后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04,33(4):15-18.

[17] 刘燕群,李玉萍,梁伟红,等. 中国荔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世界农业,2008,(3):22-23.

[18] 朱文学. 中药材干燥原理与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82.

[19] 岳强,曾新安,于淑娟,等. 新鲜荔枝汁营养成分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06,27(4):173- 174.

[20] 黄丽,孙远明,潘科,等. 超高压处理对荔枝果汁品质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2): 259-262.

[21] 罗威,罗立新,潘力.果胶酶和壳聚糖对荔枝果汁澄清效果的比较[J].大众科学,2007,(16):15-16.(下转66页)

(上接61页)

[22] Phunehaisfi C,Apiehartsrangkoon A. Effects of ultrahigh pressure on biochemical and physical modifiea-32tion of lychee(Litchi ehinensis Sonn.)[J]. Food Chemistry,2005,93(1),57-64.

[23] 周文化,周晔,周其中,等. 壳聚糖在荔枝果酒澄清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27(3):106-108.

[24] Narendra Singh Shah,Nirankar Nath. Chan- ges in qualities of minimally processed litchis:effect of antibrowning agents,osmo- vacuum drying and moderate vacuum packaging[J].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1(4):660-668.

[25] 唐小俊,张雁,池建伟,等. 微波提取荔枝多糖及冲剂的研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9(1):18-21.

[26] 吴雅静,张名位,孙远明,等. 荔枝多糖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19-124.

[27] 易干军,霍合强,蔡长河. 荔枝AFLP分析体系的建立[J]. 果树学报,2002,19(6):361-364.

[28] 魏守兴,陈业渊,谢子四,等. 海南部分荔枝种质的ISSR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2006(4):51-55.

[29] 陈义挺,赖钟雄,陈菁瑛,等. 福建若干荔枝古树资源的RAPD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58-463.

[30] Ding X D,Lu L X,Xue Y B,et a1. Cloning of ACC oxidase gene in fruit of Litchi chinensis and its expression in E.coli [J]. Acta Hort,2001(58):161-165.

[31] 禤维言,李明芳,郑学勤. 无核荔枝花发育相关MADS-box基因的克隆及结构分析[J]. 生物技术,2005,15(3):6-9.

[32] 禤维言. 无核荔枝花与果实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 广州: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种质资源荔枝可持续发展
吃荔枝
Fruit of the South
荔枝红了到灵山
荔枝
绿肥作物紫云英研究进展
大白菜种质资源抗根肿病基因CRa和CRb的分子标记鉴定与分析
茄子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