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回炉技校热下的冷思考

2014-08-15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蓝领技校人才

周 静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尴尬对比,一些本科生毕业后选择回炉技校进行一至三年不等的再教育,用技能给学历镀金。例如2013年6月,200多名大学生在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修完培训课程并获得三级职业资格证书;2007年山东省共有4万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技校“回炉”学技术[1]。面对当下人才供需矛盾衍生出的这种“4+N”教育模式,须冷静地思考原因,理性地分析利弊,探求有助于个人、学校及社会良性发展的对策。

1 “大学生回炉技校”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回炉技校一定程度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学生却要承担更沉重的教育成本;它为技校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它有助于暂时填补人才的空缺,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1.1 “三证在手,就业不愁”:回炉技校对大学生的影响

“回炉”再造后的大学生李岚很快被三星公司录用,她说自己可谓是学历证、学位证、职业资格证“三证”齐全[2]。回炉技校“补修”一技之长,对于理论知识相对扎实、人文素养较高的大学生来说可谓锦上添花,学历和技能双管齐下,为就业增添了砝码。四年的大学光阴也并不一定是白费,其中得到的成长历练和烫金的文凭可以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但“走回头路”肯定不是毕业生最理想的第一选择,四年高额的教育费用和时间成本,对于某些家庭来说是沉重的。回炉技校可以作为弥补本科生技能短板的挽救措施之一,但不一定是最佳的路径。

1.2 “有人欢喜,有人愁”:回炉技校对学校的影响

大学生回炉技校嘲弄了谁?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大学生频频回炉技校,无疑是对高等教育无声的控诉,不仅有损大学声誉、降低公信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各项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迫使高校意识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紧迫性。对于技校,一方面,“大学生回炉”乃锦上添花之喜,有利于提高技校的社会地位、树立良好形象;为技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助于技校整体素质的提升;刺激生源增加,促进职业教育的繁荣。另一方面,“回炉”引发的技校与高校之间的矛盾、技校与回炉大学生的摩擦、大学生与技校生之间的隔阂等,都是技校不得不考虑的隐患。

1.3 “解燃眉之急,但非长久之计”:回炉技校对社会的影响

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期,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对高级技工的紧缺。众多企业虚以待位,对蓝领求贤若渴。大学生回炉技校,有利于填补人才的空位,一定程度上缓解“技工荒”的压力,解燃眉之急。可是由此反映出的人才供应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深层矛盾,并不能通过极少数大学生回炉技校得以解决。相反,这种“4+N”的长期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滞后性和半专业性特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紧缺的现实问题,无法满足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因此这绝非是解决“就业难”与“技工荒”的长久之策。

2 “大学生回炉技校”的原因分析

人才供需矛盾加剧的社会背景下,金蓝领的高就业率与高工资对身陷“就业难”泥沼的大学生产生的强大吸引力,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问题等都是造成回炉技校不断升温的原因。

2.1 “一边火爆、一边难”:人才供需矛盾日益激化

随着中国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世界制造业的重心逐渐向中国倾斜,一个崛起的“世界工厂”亟需大量的技术工人和高级技师。2011年,一边300万“白领”求职无门,另一边400万"蓝领"虚位以待,而技校与职高毕业生加起来还不足本科毕业生一半。人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在一个以文凭决定人的身份地位的社会,无论把技术工作说的多重要也都无济于事[3]。加之“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等传统思想的作祟导致大学生和技校生比例的严重失衡。“一边火爆、一边难”的现状使得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回炉技校”,重新修炼自己,加入到供不应求的香饽饽行列。

2.2 “培养模式滞后,人才质量下滑”:高等教育短板暴露

高等教育早已告别“精英教育”而走向“大众教育”,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滞后性。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沿袭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方案,少量学术型人才得以继续从事创造研发工作,剩余的大部分学生却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第二,专业开设缺乏科学性。传统专业更新缓慢,导致毕业生“学无以用”;热门专业过于密集,超过市场需求;盲目追求“大综合”,丧失专业特色与优势。第三,大学生的数量与质量逐渐成反比。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使得生源质量大不如前,人数的增多又导致管理难以面面俱到,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难以同步增长,更加剧了学生质量下滑。第四,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不如技校生。很多用人单位反映,技校生干起活来踏踏实实,大学生侃侃而谈,干活时却眼高手低。在种种现实问题的拷问下,高等教育的短板暴露无疑。

2.3 “高就业率,高工资”:金蓝领的强大吸引力

“技工荒”背景下,“高级蓝领”的高就业率已令“就业难”的大学生们羡慕不已,加之如今的蓝领早已镶上了金边,“金蓝领”的高工资更令人垂涎。根据青岛技师学院对首届大学生技师班毕业生的跟踪观察,许多学生都成为所在岗位的业务骨干,工资待遇近万元。早在2004年,深圳公布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上也明确而醒目提出:高级蓝领工资高过硕士。而如今本科毕业生工资一两千元也已见惯不怪,不仅“钱景”昏暗,就连寒窗数年的教育成本都难以收回。金蓝领的高就业率与高工资怎能不对大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3 针对“大学生回炉技校”的对策分析

尼采说过:存在即合理。“4+N”模式对于暂时缓解人才供需矛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但它毕竟是高等教育异化的产物,是与职业教育病态的结合体;各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学生的青春宝贵;教育资源更为有限。因此,政府、大学和技校有必要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这种不正常教育模式蔓延,引领教育回归正轨。

3.1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缓解人才供需矛盾

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研发岗位。近年来“中国创造”已取得可喜成就,但发达国家依旧在核心技术、专利权等方面遥遥领先。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研发环节的投入,扩展大学生用武之地。第二,加大扶持力度,为技校发展保驾护航。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保障、社会宣传等方面都应给予技校支持。2004年起,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平均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但占总教育经费的比例增幅却不明显;2009年国家提出要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但政策执行力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4]。此外,政府还应加强舆论宣传,逐步提高技校地位,扭转人们对技校的传统偏见。正如刘延东副总理所言:“谁说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我说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前景光明。”[5]

3.2 高校应改革培养模式,打造文武双全人才

“大学生回炉技校”为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迫使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打造理论与技能双赢的文武全才。第一,适当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高校应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更新过时专业,理性设置热门专业,突出特色专业;站在专业领域的前沿,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第二,提供“一条龙式”就业指导服务。诸多大学生走回头路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明确规划。学校有必要开展“入学职业教育—分流式培养—阶段性培训—毕业季点拨”的全程动态指导。第三,大学与技校嫁接,打破条块分割。高校应借助技校师资的技术专长及实训基地等优势,加强大学生的实践锻炼和就业能力,同时在理论教育、科研开发等方面给予技校帮助。如哈尔滨医药保健技工学校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联合就是实现资源互补的良好典范。第四,高校要注重科研,避免高等教育“技校化”。虽说就业乃民生之本,但高校还肩负着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使命,大学切勿盲目追求就业率,要防止出现“技校化”的极端。

3.3 技校须提高办学质量,赢得社会认同与尊重

布莱希特说过:“不管我们踩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技校只有锐意进取,竭力提高自身办学质量,达到“顾客”满意的第一目的[6],才能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第一,强管理,正风气。由于技校入学门槛低,生源质量本身就参差不齐,加之松散的管理,助长了不正之风在技校弥漫。学校应完善制度,强化纪律,让社会看到其良好的精神风貌。第二,抓素养,保品质。深入贯彻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强化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第三,重技术,高层次。技能培训是技校的拳头产品,更有必要不断优化,实现新突破,以市场为镜,及时更新知识,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不断补充实习场所和实验设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级人才。

[1]马跃峰,刘成友.山东4万多人“回炉”上技校[N].人民日报,2008-03-31(11).

[2]、[5]李津军,闫志刚.透视大学生职校“回炉”现象[J].教育与职业,2013,(22):34 -37.

[3]孟景舟.职业教育基础概念的历史溯源[D].天津:天津大学,2012.

[4]杨卫安,邬志辉.我国职业教育公益性程度实现状况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27):24 -26.

[6]吴文伶,周富林.基于顾客满意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06:126+128.

猜你喜欢

蓝领技校人才
报告:中国蓝领群体月均收入5 000元至8 000元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王建清为蓝领代言
郭锐20年磨炼成“蓝领状元"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蓝领“高薪”背后的尴尬
浅议技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