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014-08-15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盒装同学生活

刘 敏

(景德镇十九中,江西景德镇 333000)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要找准每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老师的责任不仅是诱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更应让学生学会从众多条件、众多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1 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

1.1 校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我们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的数学素材。如校园的“位置”问题,像排列的座位、体育课上的队列;校园内的几何体,像校门或大厅里的柱子、体育室里的各种球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像足球比赛、运动会等等,其中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假如能把这些校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学生们就会感到非常真实、亲切,同时学生们也会充分地认识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会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1.2 家庭中的数学问题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通过家访、交谈、聊天等方式,了解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并寻找其中的数学问题。如学生家里耕地面积的多少、家庭中的经济收入及支出情况等等。以此为背景来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就会使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与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的联系是那么的密切,这样的数学问题对他们就比较有吸引力,他们在探究知识与老师合作的过程中会感到十分轻松和愉快。

1.3 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应利用节假日给学生提供比较宽松的社会活动时间,使他们可以单独或随家长一道走亲访友,结伴外出旅游,可以到书店里走一走。在这些社会活动和交流中也会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如走亲访友购买礼品问题,外出旅游行程规划问题,所需费用问题等,这一切都可以从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然后搬进课堂,让学生们自行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对数学的亲切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案例1:在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时,笔者布置作业就编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去完成:“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每人预收50元,结果乘车费每人16元,门票费每人28元,盒饭每盒5元,预收的钱够了吗?”学生解决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其兴趣是不言而喻的。

案例2:我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而且大多数的家庭是在学校附近做生意的。开学初,笔者与一位学生家长闲聊中了解到,今年政府给他们减负了,免交工商管理费、卫生费等费用近5000元。这几天我们正好在学习加法结合律,于是笔者又编了这样一道题:今年党的惠民政策好,给小红家免了工商管理费2284元,免了卫生费1200元,免了个人所得税费1116元,学校也免了借读费200元,请你算一算,小红家今年共免了多少元?学生能很快地利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要善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测量旗杆的高度》时,让同学们利用阳光测同一时刻旗杆的影长,人影子长和身高。初步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奥妙,而后又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涨,积极探索测量方案,体会生活中如何运用数学。最后同学们又用小镜子进行测量旗杆的高度,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整节课学生们“玩”得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被动式上课,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大家在合作过程中并不感到有什么困难,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案例3:在学习了“折扣”后,笔者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五年级共有学生79人,在参加植树劳动时,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的一箱九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八八折优惠。问怎样购买才能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这题的答案不唯一,因此,笔者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几种购买方法:

⑴买单盒79盒:2×79=158(元)

⑵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2×40×0.9+2×39=150(元)

⑶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2×50×0.88+2×29=146(元)

⑷买40盒装两箱:2×40×0.9×2=144(元)

比较决策,买40盒装的两箱,既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1盒,又最省钱。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细算。

3 要善于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和动力。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

案例4:在进行“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时,笔者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组数据:“一次数学测验,我班的得分情况如下:100分的3人,90-99分的15人,80-89分的15人,70-79分的10人,60-69分的5人,60分以下的2人。根据以上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百分数的问题并列出相关的算式?”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后,纷纷回答:

⑴满分的人数是优秀人数的百分之几?

⑵优秀的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⑶及格率是多少?

⑷满分的人比90-99分的人少百分之几?

⑸90-99分的人从满分的人多百分之几?…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案例5:在进行六年级数学复习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题:“5.17”是电信日,兰州移动公司推出几项优惠方式,让大家选用。

⑴推出包月的“88-588元套餐”(打出和接听在250分钟内,按88元计费;打出和接听在250-600分钟,按188元计费;…),且话费给予优惠20%。

⑵月租费30元,打出每分钟0.20元,接听每分钟0.06元。

⑶免收月租费,打出和接听每分钟都是0.30元。

如果李叔叔的手机每月接听和打出电话各在100分钟左右,请你为李叔叔选择一种最实惠的省钱方法,并展示出必要的计算。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看到有关手机计费的习题,感到十分好奇,因此,均能进行认真的思考,经过合作讨论,最后求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较为合理地使用手机,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4 实现生活需要,促进主体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在生活中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最高需要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决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更加强烈。

案例6: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先是讨论,然后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几种方案的计算,使学生了解使用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同时携带要方便,外观要美。从而进一步使学生熟练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并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案例7: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老师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为了节约用水,某市自来水公司规定:凡用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20吨的,每吨水收费1.8元,超过20吨的,超过部分增收50%。小明家十月份交纳水费46.8元,问小明家十月份用水多少吨?”学生见了这题目,纷纷陷入了沉思,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很快求出了这题的正确答案:因为每月用水量不超过20吨,每吨收水费1.8元,这样小明家只要交纳水费:1.8×20=36(元);而小明家十月份实际交纳水费46.8元,多交纳了:46.8-36=10.8(元),因为用水量超过20吨的,每吨要增收50%,即每吨要交纳:1.8×(1+50%)=2.7(元),10.8÷2.7=4(吨),因此可得,小明家十月份用水为:20+4=24(吨)。

通过这题的练习,既使学生懂得了要节约用水,又使学生懂得解应用题的时候,要认真进行分析推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并不断努力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盒装同学生活
茶叶罐盒装
寿光农产品物流园食用菌价格(2018年12月26日)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韩“盒装拉面”热销俄罗斯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