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浅析——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

2014-08-15陈云珍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青少年思政政治

陈云珍

(景德镇市第二十六小学,江西景德镇 333000)

1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网络文化建设与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

一般认为,狭义的网络文化指的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我国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进行了大量研究。李才(2013)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根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坚持网络文化的民族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大力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中所指出的:“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两个“巩固”则是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教育接受目的并非天然一致,而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应该首先确立教育对象的本体地位,使教育对象树立起合理的接受目的。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实现了哲学解释学本体论转向和系统化构建后,哲学解释学关注的重心则从求知的方法转向了人的存在本身,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知识论和工具理性的局限性,并且发展为一门实践科学。哲学解释学把理解与读者生存状态的改变联系在一起,彰显了理解的实践智慧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此外,基于哲学解释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构建了由教育主体、传导者、接受媒介、接受新质和接受环境等要素构成的较完整体系,这为本文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当前我国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

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网络文化全面影响着网民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道德判断、审美情趣以及行为方式。网络文化产生了新的学习方式、更广泛的交际以及更强的自主性、平等性和民主性,为青少年的思想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2.1 网络文化的技术特征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是虚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以及不可控性。首先,虚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网络增强了青少年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一定程度上为其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青少年群体也极有可能受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其次,网络文化的参与主体众多,集体行为的不可控性也直接影响了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2.2 网络文化的内容特征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

许多学者研究认为网络文化在内容上具有信息内容复杂、暴力和色情等诸多不利因素。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商业性网站主要收入来源为广告收入。因此,大版面的负面、挑逗性信息成为吸引眼球的重要手段,甚至成为严重危害社会文化、败坏青少年思想的浊流。对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网络文化这些内容特征也加大了其工作的难度。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关注和研究社会热点新闻,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掌握主动权。其次,网络文化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学科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再次,“教育的生命力来源于理论本身的解释力”,在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完善且处于青春期的状态下,那些暴力和色情等不利网络文化内容将使思政教育内容相对“空洞”。思政教育工作失语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德育工作者职业倦怠,削弱德育工作效果。

3 对网络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3.1 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

从思想政治接受客体这一首要要素而言,是指社会所要求的、未经传导者加工过的,本真意义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类似于哲学解释学中的“作者原意”或“文本原意”,也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正确传导。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网络文化生态中,真正把网络建设成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成果的前沿,以正确舆论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当前,从国际上来看,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和激烈,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网络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一个主战场。西方国家凭借在网络上的经济、科技优势,利用其掌握的网络话语霸权大肆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我国也面临着”西化”、“分化”的威胁,这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国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且一些社会问题累积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广大思政工作者要善于适应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不断探索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和新机制,提高引导水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夯实公众认知,帮助青少年群体析事明理,解疑释惑、激浊扬清,坚定其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信念。

3.2 努力提高思政工作者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活动和任务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借助一定的媒介,把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文化客体转化为接受主体的认识成果,并促使其外化践行。在思想政治接受系统中,传导者是整个接受活动的启动者和引导者,是沟通接受主体和接受客体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网络文化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思政工作者首先表现在对进入接受主体视野的教育客体内容的选择上。如果思政工作者只对其中的某一部分比较熟悉或共鸣,从而对该内容的传导比较积极,而对其他内容的把握和掌控可能效果不佳。例如对网络文化的把握上,一方面我们要积极乐观,相信通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通过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能够始终保持正确思想舆论占据网上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要客观冷静面对实际情况,认识到当前网络文化异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如学者方东华(2012)所研究分析的,网络文化异化主要表现在:⑴对网络文化符号怪异化和个性化的追求,造成了网络语言和文字的异化;⑵从内容上看,对网络文化商业价值的过度追求,使网络文化成为一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庸俗文化”;⑶网络文化接受主体用虚拟的文化娱乐和社会交往的满足取代现实的文化娱乐与交往的满足,消退了主体在现实中进行社会交往的欲望和能力;⑷从主体接受网络文化的后果来看,表现为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努力地躲避;⑸网络文化异化,还表现为主体原本价值观的迷茫和丧失等等。这些网络文化异化现象,如何从理论到实际予以解决,只有思政工作者拥有大智慧和通过卓绝努力才有可能解决。

3.3 加强师德建设,切实关心青少年成长成才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是知识性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要帮助人们在理解人与世界各种关系的过程中,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目的和使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青少年不仅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人,而且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形态中、从事一定社会实践的具体的、现实的人。作为思政工作教育对象的青少年现实的生存际遇、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等直接影响着他的接受需求、接受能力和接受效果。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青少年群体往往好奇心较强,只有正确引导才能使其更好地利用网络文化资源,变被动地被灌输知识的模式为青少年自主探索知识的模式,利用网络文化更好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有效的网络沟通有助于青少年社会性成长,防范和克服“这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方式极大地减弱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关系,同时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历久以来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沟通模式的作用,进而影响人们在心理和感情上已经建立起来的平衡,使人容易产生孤独或冷漠”(王常宇、李燕梅,2006)。此外,部分青少年群体的自控能力可能相对较差而惰性相对较强,对其网络文化参与的适当监督有助于浓厚学习氛围的形成。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截至2012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35亿,占青少年总体的66.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2.1%)24.3个百分点,较2011年增加2.0个百分点。因此,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研究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摆在广大思政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1]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1:295.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3]张帅,宋强.新时期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1,(2).

[4]方东华.网络文化异化现象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2,(06):144-145.

猜你喜欢

青少年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青少年发明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