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美育的“冷却”与“高温”

2014-08-15张显果张建旺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冷却艺术作品美育

张显果 张建旺

(河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艺术史论教研室,河北石家庄 050700)

美育的概念最早当属18世纪末德国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在《美育书简》(又译《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书简”的主题思想概括来说就是人需通过审美状态才能由单纯的感性状态达到理性和道德的状态。强调了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自由和人性完美的基础和前提。而美育在我国的倡导和开端则主要集中在近代的教育先锋如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朱光潜等人,他们致力于宣扬美育是一种“陶养情感为目的”的教育方针。尤其以蔡元培先生为代表,倾注半生心血身体力行宣扬美育思想,其中于文章中明确提出了“美育之附丽于宗教者,常受宗教之累,失其陶养之作用,而转以刺激感情。”以明确的观点和论据阐发了美育附丽于宗教时的艺术作品的非艺术化,使艺术作品承载了太多艺术本体以外的功能。例如作为宗教相关联的艺术旨在宣传教义、强化宗教氛围而失其艺术的独立性和艺术陶养的作用。又如“盖以美为普遍性,绝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以此观点表明艺术欣赏的普遍性。历代的艺术精品人人均可欣赏,虽然接受情况因人而异,但并不影响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且经历若干年,其价值依然如故。蔡元培先生通过文章与各种讲座之上发起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谓是美育在中国的大力倡导者。时至今日,美育这一话题在今天的时代依然在倡导。

为何要倡导美育?美育就是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受教育者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素质和修养。美育的实现也从而促使了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智力的开发,这一点从古至今皆有论述。例如艺术之功用,盖如《历代名画记》卷第一“叙画之源流”中讲“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如此可以得知绘画艺术可以起到教育、感化的作用,并帮助人确立生活和行为的道德规范。极尽神妙无穷之变化,足探深远微小之事理,与经书典籍相提并论、与四季循环同时并行。张彦远此言是以宏观的角度诠释了绘画艺术在人生中的实际功用,而具体艺术的功能则在于提升人的感性能力。感性能力的提高才能使人真正于生活中有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美、感知美进而创造美。感性能力的提高才能使人对于生存的环境有所选择,进而改善生存环境。比如听觉环境,目前街头大众所必须接受的振聋发聩的音响,为何大家感觉到躁动和不安却并没有任何环境机构去寻求改善,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普遍的审美感受力弱,而对于听觉垃圾视而不见,长期忍耐。再如视觉环境,大街小巷人们生活最直接相关的区域经常可以看到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践踏草坪等等。当我们通过一个广告牌不能起到呼吁大家改善环境时,其实应该从根本上提高大众的感性能力和对美的接受能力,热爱美、发现美、保护美,以此来使大众自发、自主、自觉的爱护公共环境。

美育的“冷却”也是从近年来大中小学校普遍对于美育相关课程的漠视态度而言的。所谓美育的相关课程主要指的是艺术类的实践和理论课程,以这种课程来实现美育,提高大家对于艺术和美的感知能力。比如在小学,大多都是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带艺术类课程,尚不知道他们是否能够对正在艺术启蒙阶段的孩子做好引导的作用?不仅如此,尤其在较为偏僻的乡村地带,能否开设艺术类课程都是很难确定的。即使在大城市里的小学校园有专门的艺术课程老师,但他们也只是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将艺术理论与其它学科一样作为同等重要的课程带进课堂,而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艺术实践能力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美育正是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来实现的,艺术同样赋予人类以智慧,这种智慧有助于人们用全新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人生。艺术也会提高一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培养思维技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想象力的培养,而这些又是在其它各个领域和学科取得成就时所必不可少的优良品质,故而基础的艺术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在学生进入中学时艺术教育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选择学艺术类(美术、音乐)的学生专攻艺术技能和普遍的文化课程(或文科或理科),而对艺术的理论文化却一知半解,大多从专业老师口中获得,原因是他们所面对的大学入学考试大关中极少涉及艺术理论的考核。再者,普通的文理科学生艺术文化课也少的可怜,而艺术文化课老师上课也是基本应付了事,使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并没有在大学之前引起师生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而在高等学校又怎么样呢?应该讲高等学校相对是自由的和开放的,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使得很多对艺术类课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由此领略艺术殿堂的美好与艺术作品的经典魅力。可它毕竟还只是选修课,艺术的开放性和艺术作品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艺术欣赏者和接受者应该是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群体,不仅限于感兴趣的学生群体或者局限于高校的内部,应该推广到整个社会,让艺术介入到大众的生活中来。毕竟,“一幅作品能卖多少钱?”、“你们真的开设人体课程吗?”云云的好奇心应该被艺术真正的价值和魅力所取代,而不是大众普遍对艺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发表看法。

不同于正规学堂里对美育教育的冷淡态度,相反在社会中却形成了另外一番热闹的景象,正是美育“高温”的显现。主要是社会上众多的幼儿艺术学校、辅导班、培训班层出不穷,业余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学习占尽学生的假期和空闲时间,各种电视节目和艺术协会不断推出的达人秀、歌舞评选、艺术比赛比比皆是。各种艺术门类里的艺术家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雕塑家、音乐家、舞蹈家各地均有“大家”,绘画大师、摄影大师、工艺美术大师各地大师林立。众多的功成名就的艺术家活跃于当今艺坛,岂能说美育不繁荣、不热闹、不受关注?但是,在这繁荣背后产生的艺术作品却是众多功利需要所催生的艺术胎儿,它们能否承担整个人类审美教育的重任,能否为人类提高艺术文化修养和审美境界打好基础,这些“大家”和“大师”能否具有崇高的艺术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毕生精力贡献于伟大的艺术事业,倒是令人不禁产生怀疑。原因是考察到这些所谓的艺术家更多的目的还在于以艺术获取功名利禄、换取名声地位,全然不顾艺术是经典亦或媚俗、是高尚亦或哗众取宠、是引领时尚亦或贼眉鼠眼。

“冷却“是指美育在具体学校教育贯彻时真实面对的现实问题,即美育并没有完全的、实际的在学校得到普及。美育的口号还仅仅是口号,看得出美育已经得到社会的关注或至少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但是热情一退,剩下的就只是学校对于美育普遍的应付了事。“高温”是指在整个“美育热”的浪潮背后实际是一种空前的假象营造的艺术狂热,它不仅仅体现于所谓的“艺术大家”在艺术创作领域的“盛大演习”,也体现于艺术欣赏大众的冷漠态度。说“盛大演习”意思是它并没有实际提高了艺术作品的质量,而是提高了艺术家本人的虚假声望和商业运作能力。欣赏大众对艺术是冷漠,但是欣赏者本身没有错,原因是欣赏大众缺乏审美经验,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美育的基础牢靠与否。由此来看,美育的“冷却”和“高温”实际上是一个命题,反映的是同一个现状。针对此一现状和问题,我们应该集思广益,甚至学习西方国家对于艺术的优秀措施和方案,真正把艺术看成我们未来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提高大众的审美感知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目前中国美育网公布“美育将在江苏中考占比重”的文章以明确的说法表示将实施美育划入初中学业水平测试范围,这就体现了从基础的教育阶段就开始重视美育的重要性。相信经过这些努力必将可以使二十世纪初美育倡导者的理想真正得以实现。

[1]邵琦,孙海燕.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M].2008.

[2]张彦远撰,承载译注.历代名画记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席勒.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4]姚全兴.中国现代美育思想述评[M].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5]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1979.

[6]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7]沃尔夫·吉伊根.滑明达译 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艾迪斯·埃里克森,宋献春等译.艺术史与艺术教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冷却艺术作品美育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EBZ132CZ悬臂式掘进机改进及应用
提高大直径铝合金环形件车加工精度方法
炉窑冷却专利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