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仰视阈下宗教道德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2014-08-15蔡江帆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信徒信仰道德

蔡江帆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 100081)

所谓和谐,指的是有序的运行状态,也就是社会的主体遵循种种可循的章程,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协调一致,融洽相处,即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和谐融洽[1]。自古以来,和谐一直是人类所向往的美好的生活状态,社会和谐则是人类对社会有序化运行和发展的美好诉求。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形成互尊、友爱、互助、共进的关系”[2]。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实体和意识形态,其起源与发展过程无不彰显了对社会和谐美好愿景的价值追求,并通过信徒的宗教践行参与社会和谐进程。而宗教本身对社会和谐的价值诉求又集中体现为宗教神圣信仰下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宗教教义等形式外化为对信徒的强制性约束力。从这一角度看,宗教道德是与宗教相伴而生的,它以信仰为根基,在调节约束信徒行为规范的同时,参与社会的建设。

一、社会和谐实现的基础与宗教道德产生的根源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来,社会和谐是具体的、历史的和谐,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而体现出一种动态的过程,它与人类自身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它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类活动的主体选择性之间的统一,体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演进,其实现的基础既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又包括社会内部诸种基本关系、结构和要素之间的和谐。

以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起源为例,尽管其历史背景、利益诉求等不尽相同,但都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内在需求的外在反映,都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和谐境界的追求。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的产生与发展,都无一例外经历着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断适应着新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其中对于社会和谐境界追求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内容也在不断地演进。

任何一种宗教要实现其对信徒的约束,都必然包含着对信徒的责任与义务的定制,这种责任与义务的定制以信仰为前提,以宗教的观念与思想这一宗教最基本要素为核心,融入到宗教的感情与体验、宗教的行为与活动、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等宗教的其他基本要素中,以基本要素形式表达其对伦理道德与社会和谐的诉求,并主要通过宗教教义体现出来。

对于广大信徒来说,这种伦理道德诉求来源于神的启示,是在人与神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神对人的思想、行为的约束,具有终极意义,神圣信仰之外的世俗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必须经过宗教的神圣化才能为其所接受。而宗教为了强调自身体系的完满性,也会利用宗教信仰的神圣性提升一切道德诫命的神圣地位,使其成为教徒不可僭越的道德信条。因此,在宗教信徒看来,宗教道德就成了道德的同义语,他们一方面把世俗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道德都当成是宗教道德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把宗教所提倡的一切道德信条当成是宗教本身的诉求,即当成是来源于神所启示的道德。从此种意义上说,宗教与宗教道德是相伴而生的,自从产生了宗教,便有了宗教道德。

而从根源上讲,包括宗教道德在内的一切道德都真正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既可以表现为感性的人之间的世俗性社会关系,又可以表现为感性的人与非感性的神之间的非世俗的宗教关系,这种非世俗的宗教关系是世俗性社会关系的异化,即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分裂与异化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结果,便是社会道德被划分为世俗道德与宗教道德。世俗道德与宗教道德的提法也只有在这种划分中才有意义。

既然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的根源具有一致性,那么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就有相同之处,其实质上处理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然宗教道德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分裂和异化的产物,那么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就有相异之处,宗教道德是在人神关系的背景中对人人关系的道德要求,而世俗道德则是在人人关系的背景下对人人关系的道德要求。宗教道德因其宗教信仰的根基而隶属于神道主义,而世俗道德则是建立在理性和社会规范[3]基础上的,属于人道主义的。

宗教道德的来源与背景决定了其内容的丰富性、层次的多样性。它既包含了关于处理人与神关系的伦理道德,也包含了关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道德;既有政治伦理道德,也有社会伦理道德,还有家庭伦理道德等;甚至宗教的观念与思想、感情与体验、行为与活动、组织与制度等基本要素,无一不被赋予伦理道德的内涵。

二、宗教道德对社会和谐进程的参与以信仰为基础

宗教所有的道德内容都在信仰基础上落实到一点,即对宗教道德的行为主体——宗教信徒提出一套完整的、严格的道德要求,以培养信徒行善止恶的道德品质。宗教道德正是以宗教信仰这种特殊的方式为承载,在他律形式之下,维系并强化了信徒的自律性和自我控制力,通过强烈的宗教情感抑制不合理的甚至是人的正常欲望,以达到维护秩序的目的。作为一种准强制性的力量,它凭借神灵的权威干预信徒的生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世俗道德推行中约束力的不足,弥补了法律刑罚约束力的局限。

同时,宗教在产生之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断进行着调适,这就决定了宗教道德本身也必然要经历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必须不断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才有可能与社会和谐生存、共同发展。而各大宗教中的道德信条为适应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局部性调整,又都是建立在对其信奉的神的基本信仰基础之上的。因此,宗教道德对社会和谐的理想境界的追求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宗教道德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信仰这一根本点。

信仰必然会落实到教徒的宗教行为当中。信仰与行为的统一,道德与宗教的结合,又决定了宗教特别强调道德的社会教化功能,宗教不仅采取各种措施规范信徒的行为,而且还会千方百计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同时,宗教又切切实实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实体存在于现实社会当中,其信徒又都是现实的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所以,信徒的道德信仰与宗教践行必然会对社会产生相应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宗教道德对社会成员行为规范的约束与影响意义,就不仅仅局限于少数信教群众,而是通过从道德层面切入也同时影响着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宗教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和影响使我们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待其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问题。

三、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实现宗教道德与社会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

(一)宗教道德是社会道德资源整合的重要力量

宗教道德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对社会和谐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和谐美好愿景存在着共通之处,具体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多元利益的和谐诉求方面。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各种宗教道德观念中包含的平等、仁慈、友爱、诚实、宽恕等内含的人道主义观念对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有积极作用。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宗教道德具有独特的作用,从低层次上看,宗教道德可以从积极方面唤起信徒的神圣情感,从他律入手增强信徒的自律意识,其自觉性往往比一般人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更强;从高层次上看,宗教道德倡导的利他主义与世俗社会要求的道德修养不谋而合,利他主义行为的实施,使个体主观上获得自我完善的满足感,这就能够在个人道德修养提高的同时,高扬社会道德,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必然造就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促使社会安定。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各种宗教道德观念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爱护自然、珍爱生命等和谐自然观念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在协调多元利益关系方面,宗教道德中包含的许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扶危济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消解社会矛盾的润滑剂,客观上起到缓解、缓冲社会矛盾的作用。综上所述,宗教道德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多元利益关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因素,能够对社会和谐进程起到促进作用。

此外,由于科学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未知领域,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总会不断出现新的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为宗教的存在留下了空缺和余地,宗教必然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存在而长期存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宗教道德必然也伴随着宗教长期存在。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和文化形态又必然会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宗教中的道德约束内容由此逐渐沉淀为价值理念和伦理观念,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形态中牢固扎根,发挥价值根基的作用,内化于宗教信徒甚至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之中,对于在信教群众和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和谐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强大的、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参照体。

与此同时,在当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的矛盾危机不断爆发的情况下,实现社会和谐必然要求所有的社会力量共同发挥积极作用,必然要对社会道德关系进行优化整合。宗教道德无可回避地成为社会道德资源整合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资源。

(二)宗教道德并非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根源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虽然宗教道德对社会和谐理想境界的追求以信仰为基础,但宗教信仰并非道德的唯一宿主,社会和谐的道德保证也并非根源于宗教。

1.道德能够独立于宗教而存在。道德是人类的崇高价值追求,是与促进人类社会和谐进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关的精神追求、情感意识和行为操守的总和[4]。宗教中的一些积极的道德观念也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社会多元利益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某种程度上因为宗教信仰的神圣性还会增强这种调节作用。但我们还必须明确的一点是,道德并非来源于宗教,更不必然依附于宗教,它能够独立于宗教而存在。而“宗教为了取得世俗的容忍和合法性,寄生在道德之上,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的宗教彼此间冲突但是道德观彼此近似的原因,因为道德中有很多普世的人类社会规范。道德是宗教的传销品,剥离了道德,宗教没有办法让人们支付赎罪券和功德箱”[4]。目前,国内思想界存在着一种高调的“宗教道德救世说”[3],将宗教信仰视为解决当下社会道德失范的最佳途径,认为社会道德建设举步维艰的原因在于国人缺乏“信仰”,而这里的“信仰”主要指的就是西方话语背景下的宗教信仰。这种提法是根本经不起推敲的。

2.宗教道德的神道主义实质与人道主义相悖。由于宗教道德是从人与神的关系中引申出来的,而神具有至高无上性,是人类命运的操控者和主宰者,人与神的关系只能是人对神的谄媚与绝对服从关系,显然是不对等的。从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诫命根本上说只能是神道主义和禁欲主义的,而神道主义和禁欲主义又必然表现为强烈的排他性、功利性和保守性、滞后性,最终滑向宿命论的深渊,必然与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人道主义道德发生冲突。因此,从根本上说,神道主义、禁欲主义的宗教道德与人道主义道德是对立的。而社会和谐的道德诉求必然是建立在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之基础上的,是对人道主义的弘扬,对神道主义、禁欲主义的摒弃。

(三)必须实现宗教道德与社会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

宗教道德的神道主义实质要求我们必须要辩证地看待宗教的道德资源。一方面在尊重宗教信仰的前提下,促进神道主义的宗教道德与社会世俗人道主义道德的互动,充分发挥其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在正视宗教道德的历史性变化和现实存在状况的基础上,促使宗教道德进行相应的社会调适,自觉参与社会和谐进程。当下社会和谐问题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道德建设问题,针对这一难题的讨论也如天上繁星一般,这就必须要充分发掘宗教道德资源的积极影响力,来为社会道德建设与整合服务。

道德的整合必须在确保政教分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前提下,实现宗教道德与社会世俗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一方面要求社会真正践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确保使宗教信仰真正成为公民个人私事,使宗教成为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另一方面要求宗教积极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并充分发挥其道德教化作用。而要真正实现这种良性互动,社会对宗教的态度是主导性的,它决定了宗教的存在形式、状态以及宗教对社会影响的大小和好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宗教与社会的双赢,共同促进社会和谐。

[1]刘 永.浅析和谐社会的基本架构[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3):26.

[2]牟钟鉴.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J].中国宗教,2005(4):7.

[3]习五一.宗教道德能够拯救“社会道德危机”吗?[J].思想政治教育,2012(9):14-16.

[4]王锡军.“道德”定义之我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2):53-54.

[5]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牟钟鉴,张 践.中国宗教通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吕大吉.宗教学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龚学增.宗教问题概论[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9][法]柏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M].王作虹,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10]罗秉祥,万俊人.宗教与道德之关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1]成 穷.试论宗教与道德的一般关系[J].宗教学研究,2002(3).

[12]胡 昂.略论宗教道德问题[J].学术界,2009(4).

[13]魏 筠.道德教育何以需要宗教——试从宗教与道德的关系看道德教育的宗教化诉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5).

[14]刘时工.宗教与道德的关系之我见[J].学术月刊,2003(7).

[15]景 枫.试论宗教道德的双重作用[J].社会科学论坛,2004(6).

[16]窦雪梅.试论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J].新疆社科论坛,2002(1).

[17]学 诚.多元宗教与社会和谐[J].中国宗教,2005(3).

[18]赵文舟.论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相容共济[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5).

[19]曾广乐.信仰与德性——再论宗教信仰与道德的关系问题[J].东南学术,2010(4).

[20]赖永海.宗教与道德——兼论宗教伦理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N].中国文化报,2010-10-22(3).

[21]陈孟统.卓新平.弘扬道德需信仰支撑宗教日渐参与社会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2-03-13(5).

[22]蔡江帆.试论宗教道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信徒信仰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阳光的信徒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做价值投资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