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德育的三个境界

2014-08-15韩秀引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为境界医学生

韩秀引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上海 200032)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治疗患者身体病痛的科学,它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人文主义精神上,医学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无论在国内外都受到高度的重视。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论医》一书中写到,“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在21世纪的今天,医疗质量迅速提高的同时,医患关系也受到广泛关注,医德医风下滑的言论也时有发出。作为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医学院校,如何才能担负起医学生的德育教育,实现医学生的德育功能?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提炼出医学生德育的三个境界,即与己为乐、与人为乐、与众为乐,并探讨实现医学生德育三境界的原则和方法。

1 医学生德育三境界的内涵

医学生德育三境界,即与己为乐、与人为乐、与众为乐,不仅是指医学生的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目标。

1.1 与己为乐—医学生德育的第一境界:与己为乐通俗而言是要让自己快乐,学生个体应具有和谐稳定的个性,完善统一的人格,这是适应紧张的医学生活和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状态和能力。与己为乐主要是相对于个体自己的内心而言,是自身面对生活所采用的一种方式,是处理顺境和逆境的一种平衡能力。根据医学生的特点和生活情境,与己为乐首先要求学生要具有乐观饱满的心境,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同时要求他们掌握协调适宜的抗挫折能力。

第一,乐观饱满的情绪心境[1]。情绪和心境是反应学生人格统一性、稳定性和协调性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到学习效率和学校适应。在日常德育工作中,要积极教育学生保持与己为乐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以愉快、满足的情绪和乐观、开朗的心境占主导,在碰到问题时能合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步使自己平衡到与己为乐的状态,在出现了悲、愁、哀、忧等消极情绪,能够主动地、较快地自行摆脱和化解,做到喜不狂、悲不绝。

第二,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2]。学习是大学生活的基本内容,医学生的学习与其它专业相比具有学习氛围紧张、学习日程紧凑、学习任务繁重、学习难度较大等特点。与己为乐则要求医学生与医学专业知识为乐,能在医学学习中体验快乐和满足,对医学知识保持浓厚的求知欲望,珍惜医学生时代的学习机会,积极参与医学学习和实践活动,并能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能以积极心态克服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第三,协调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每个人在生活中均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突发事件或挫折,无论是社会变迁、生活困境还是学习压力都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失衡,而医学生活的紧张、重压更容易促使心理失衡的发生。与己为乐要求医学生在出现了一些心理不适或障碍时,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调节自我、缓解压力、排除障碍、走出困境。在不断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排除负性情绪、改善认知模式,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促成人格完满。

1.2 与人为乐—医学生德育的第二境界:与人为乐,通俗而言就是要让身边的人快乐,学生个体能够站在他人和团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换位思考,行为处事不一味以个人利益为首要衡量标准。与人为乐主要考量个体在与身边的人互动时所采用的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取向,主要包括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全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主动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3]。人际关系是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活幸福与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医学生同其它专业大学生一样,都需要处理好亲子、寝室、同学、朋友、恋爱、合作伙伴等各种人际关系,既要有贴己的知心朋友,又要有广泛的人际交往。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除了同事、上下级等关系外,医生更需要处理棘手的医患关系,因此这也对医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交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人为乐要求医学生要乐于交往,善于交往,能以尊重、理解、诚恳、宽容、友爱的态度与人相处,在人际交往中,即需要准医生们保持独立完善的人格,又能宽容、悦纳他人。

第二,健全高远的意志品质。意志是人在进行选择、决定与执行某种活动时的心理过程,调节和支配着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活动。与人为乐一方面要求医学生按照自己的愿望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正视现实,积极面对挑战,合理应对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要求在集体生活中能够很好的处理自己的意志与他人意志、集体意志的关系,即保持较高的果断性和顽强性,又能够表现自觉性和宽容性,做到既不畏惧困难、也不顽固偏执。

第三,积极协作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能力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反应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无论哪行哪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医疗行业更是如此,医学创新与发展需要医学专业人士团结协作,治病救人需要医生与患者共同努力。与人为乐要求医学生生在团队中能够包容成员、保持谦虚、资源共享,能够坚持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尊重、欣赏、平等、信任、负责的态度与团队共发展。

1.3 与众为乐—医学生德育的第三境界:与众为乐通俗而言就是要让广大群众快乐,学生个体应该对社会富有亲近感和责任感,具备胸怀天下、济世为民的胸怀,考虑问题能够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角度出发,具有大医之心。与众为乐是医学生德育的最高境界,医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应该培育高尚的理想信念和博大的人文情怀。

第一,良好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良好的适应包括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以及与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秩序。医学生要在医疗行业实现价值,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医疗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与众为乐的基础条件。与众为乐要求医学生在面对社会和医疗环境的改变和不适时,不仅能取得正确认识、做出客观评价,还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同时能够及时修正个体需要和愿望,使个人行为符合医疗和社会环境的特点和要求,不断获得为患者、为社会持续服务的能力,做到不退缩、不消沉、不激进。

第二,博大的人文情怀[4]。人文情怀以人的价值为核心,它可以体现于医疗专业的各个方面,强调对患者的尊严、价值的尊重,包括渊博的学识、良好的沟通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性的同情之心等。与众为乐要求医学生以人文本,以患者为核心,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在医疗实践中,能以学识和智慧治病救人,以理智和情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以仁心和责任关注患者及其家属的生存意义和生存质量,以怜悯、理解、忍让、善解人意的态度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每位患者一视同仁,适当保护患者的情感和隐私,为患者选择最合适最高效的医疗方案。

第三,高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理想信念则是三观的升华,是报效国家、实现个人价值的持久动机。与众为乐不仅要求医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参与医学实践的中逐步树立理想、信念,更要求在党性修养中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无论在医学学习还是医疗实践中,能够将自己的医学梦想和科学信仰相结合,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医学价值、国家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 医学生德育三境界的实现原则

与己为乐、与人为乐、与众为乐并非矛盾、隔离的三个方面,恰恰相反的是是要要积极发挥着三方面的联动效应。在德育实践中,需要坚持必要的原则,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才能实现德育的最大效能。

2.1 生命至上原则[5]。教育的对象应是正常人,治疗的对象是病人,只有以正常生命的存在为前提,才能有效开展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这就要求在日常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生命主题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精神生命存在的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生命的历程,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怜悯生命。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生死的思考,促使学生对生命的警醒与觉察,学会懂得珍惜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2.2 分类指导原则。学生的成长需求某种意义上就是德育的追求,不同的学生,需求不同,育人方式也自然不同,对于拔尖的、普通的和后进的学生应采用分类指导原则,要坚持“为优秀的学生打开一扇窗,为广大学生打下一根桩,为后进学生垫上一块砖”,优秀同学不应局限于成为绩点牛人,更应该教育他们成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己乐、人乐、众乐全面发展的人。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则需要巧妙地借用党团建设、主题班会等活动打下理想信念之桩。对于后进同学,则需要教育者首先教会他们与己为乐,在与人为乐中体验成长,使他么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2.3 交融发展原则。与己为乐、与人为乐、与众为乐虽然概念和内涵不同,但却相辅相成,交融发展,其核心价值都是促成学生的成长成才。只有与己为乐的人,才能有效地与人为乐,并登上与众为乐的高峰,同样,在与众为乐的实践中更能体会与己为乐、与人为乐的深度和高度,具备与众为乐的素养和能力,也意味着能让更多人与己为乐、与人为乐。在德育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不能割裂地看待这三方面,而是本着为学生长远发展、全面发展的原则,摸清德育三境界的交融发展规律,认识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特点和优点,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帮助他们寻找己乐、人乐、众乐的途径和交合点。

2.4 全员育人原则。如果说德育三境界犹如“全方位育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张,那么教育三境界的实施则需要全员育人,即要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于一体,领导干部、一线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后勤职工等应该以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熏陶、感化和养成,实现从“说教式教育”向“渗透式教育”转变,从“外化教育”向“德育内化”演变,由“教书育人”向“育人教书”迁移。另外,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的是家庭教育,全员育人原则应该将家庭教育纳入到全员育人的体系,促进家、校联动,了解学生的家庭人际关系、教养方式、成长环境等,促学生与人为乐,先从与家庭、与家人为乐开始。对于不适合于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家庭教育理念,学校德育在一定承担着教育家长的责任,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育人环境。

[1] 倪海珍.大学生健康心理自我构建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12(3)。52-54

[2] 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7)

[3] 张延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高教研究,2011(10):20-21

[4] 李梅华.浅谈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9):117-118

[5] 冯刚.辅导员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

猜你喜欢

人为境界医学生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品“境界”
山高人为峰
源正泉自清 山高人为峰
慎独的境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山高人为峰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