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工业文化产业转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2014-08-15张咏德张晓萌邹承东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工业北京

于 隽 ,张咏德 ,张晓萌 ,邹承东

(1.北方工业大学,北京100144;2.武钢大学,湖北 武汉430080;3.凤凰卫视,北京100024)

半个世纪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工业早已不仅是制造业的代名词,而是成为了人们对于工业文明进行文化体验的一个全新领域。虽然工业资源的文化利用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近些年,随着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文化市场的活跃,工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交融与互动正在我国快速地发展起来。

工业资源的文化产业转化指的是,利用工业现有资源如厂房、技术、生产情景、企业发展故事等进行文化产业的改造利用,旨在获得企业文化发展和实现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的双赢局面。工业资源的文化产业转化不仅可以将城市发展过程中工业文明最具表现力的篇章以通俗的方式示人,更可以将一些拥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并行将从城市中消失的工业遗迹的文化遗产价值予以最大化的保留,而工业文化产业这一带有给大多数人陌生化、神秘化审美价值及知识结构拓展的产业类别也愈发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激发点,成为城市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升级,北京正处于工业职能弱化,向“宜居型”城市转变的重大格局调整之中,开发和利用北京地区的工业资源将其进行文化产业转化,是对北京城市历史的多维展示,亦是对北京文化、北京精神的补充和诠释。而且依托北京成熟的文化产业体系,北京工业资源的文化产业转化也有望构成首都新的文化风景。

一、北京工业资源文化产业转化的优势

1.北京工业历史悠久,资源类型丰富

北京近代工业的发展起步于清光绪九年(1883 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在“要把首都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的目标下,北京兴建了大批工厂,尤其是“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众多企业,规模大、质量好、种类多、具有独特的工业景观风貌。北京焦化厂、首钢建材化工厂、首钢特殊钢有限公司、首钢二通厂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企业。以致到1979 年北京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63.7%,居全国第二位,成为了重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城市。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业企业开始陆续搬出北京城区,同时在北京环境治理的要求下,一些重工业企业也纷纷外迁,剩余的企业则开始了企业转型。外迁、转型的企业留下大量的工业资源如厂区用地、设备等等,这些工业资源深刻的记录着北京市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历程,例如,已成为北京地标建筑的建外SOHO 地段,十多年前原是北京第一机床厂的厂房;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北京欢乐谷是北京化工二厂的旧址;而曾经的酒仙桥电子企业已被改造为798 文化艺术区。目前的北京,仍有大量的工业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尚未开发,工业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型具有一定的前景。

2.北京具有工业资源文化产业转化的文化基础和先行经验

北京不仅工业发展起步较早,而且也是率先进行工业资源文化产业转化的城市之一。在20世纪90 年代,北京的三元乳业、燕山石化、燕京啤酒等企业就已对游人开放,可以视为北京工业旅游的前身。在2004 年至2007 年由国家旅游局授予的4 批345 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企业中,北京市拥有14 家。而今,北京已有60 余家企业开展了工业旅游活动,累计参观游客达数百万人次。

除了工业旅游之外,北京对工业遗迹旧址的改造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对促进我国的文化产业改革具有积极意义”。“798 艺术区”就是成功地将斑驳的工厂遗迹变身为中国当代艺术聚集区的佳作。“751 时尚设计广场”借助原有的工业设施改造,变身为开展文化交流的平台和进行展览、展示、演艺等大量文化创意活动的重要基地,并且成为北京打造“国际时装之都”的重要舞台。充满创意的当代艺术品与工厂机械相映成趣;纵横交错的管道、巨大的发生罐、高高的烟囱,在艺术的氤氲中变得绚丽多彩,亦真亦幻。这些成功的变革不仅令工业遗产“化腐朽为神奇”,更为北京平添了充满先锋和时尚感的文化气息。

3.北京文化产业市场巨大,文化消费需求旺盛

近年来,除了众多传统的历史文化古迹,年轻人也更加青睐新型的文化旅游产品,创意体验和满足求知欲是新型文化产品的主要特质。工业资源所包含的企业发展历史、发展成就、管理方式、生产场景等内容恰好可以成为容观光、体验、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新型文化体验活动。北京工业资源通过文化产业的方式向社会开放,也将有利于大众通过这个侧面了解北京的城市发展历程,了解北京近代人文风貌,以及北京精神的具体内涵,与传统的历史遗迹对接,将还原一个全方位的北京图景。北京工业资源的文化产业利用将成为北京文化消费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北京工业资源文化产业转化的现有模式

北京市工业资源的文化产业利用转化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早期的处理模式就是整体拆迁,然后将土地用于商品楼房的建造,例如“CBD 地区的大望桥,牛栏山酒厂变成了SOHO 现代城,北京啤酒厂变为苹果社区,广渠门东五厂变为富力城,内燃机总厂变为珠江帝景,昔日工厂聚集的‘铁三角’摇身一变成为了房地产开发的‘金三角。’”随着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不断重视,以及一些成功文化产业园区的案例影响,近些年北京的工业资源转化,已从单纯的拆迁改造模式逐渐过渡到对工业资源进行改造性再利用的模式。

现有模式主要有企业型发展模式、政府或机构主导的教育科普模式和工业遗产模式这三大类别。

1.企业型发展模式

企业型发展模式是指由企业为主体,根据自身特点所开发的工业旅游模式,可以推动企业多元化发展,还可以产生无形的社会效益和产品的广告宣传效益,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模式在总体中占的比重很大,构成了北京工业旅游的主体部分。在北京14 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中,属于饮料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共有七家,占到总数的一半。究其原因,这种现象源自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关心。一方面,消费者通过工业旅游参观企业的规模化生产线,规范化管理,了解对产品材料选择和制作工艺的严格把关。另一方面,企业也取得了消费者的认同和信赖,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产生了超出旅游收入本身的可贵价值。但是对于这样以参观为主的旅游形式,其宣传的意义大于作为旅游客体欣赏的意义,从旅游的审美性上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教育科普模式

这类模式多由门类相对特别、技术含量高或有一定历史的企业或政府机构主办,通过资料、展板、模型等方式进行展示,教育科普的意义很大,甚至很多项目已经成为教育基地,吸引着如政府机关、企业、学生等特定人群团体参观。地处全国政治中心的北京,工业制造与科技、文化与物质生产紧密结合,开展工业旅游也是进行科学技术普及和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样,单一的参观模式缺乏长足的吸引力,所以在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方面,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

3.工业遗产模式

最后一类工业遗产旅游,是在工业遗址上发展旅游业,是以工业考古和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为目的的新的旅游方式。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北京的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机构调整,大量位于城区的工业企业因产业布局和改制重组的需要逐步外迁,留下烟囱、老厂房等一批高大宽敞、风格独特的工业遗产。面对这些面积巨大、暂时废弃的厂区,如何通过合理的改造,既保持原有的主体特色又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是工业遗产改造要探讨的课题。798 艺术区和亦庄开发区是北京工业遗产改造的成功范例。利用旧厂房的面积和旧机械,将工业废弃地进行生态改造,使之成为创意产业园、现代艺术区、景观公园,用以展示现代艺术、大型雕塑、装置艺术等。

三、北京工业资源文化产业转化的现存问题

虽然北京的文化产业基础在全国较好,但在工业资源的利用转化上只是处于一个初始的学习发展阶段,北京在对工业资源的文化产业改造中,成绩和问题共存,工业资源转化利用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浮现。

1.工业资源改造规划缺乏科学指导,不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工业资源利用率低

对于工业遗产的文化产业开发,其目的是实现工业资源的有效再利用,是为了保护工业遗产,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工业资源的特殊性质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质是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取决于需求结构的升级、人力资本的积累、技术水平的进步、产业政策的导向等多种因素,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一些工业资源政府大包大揽,虽然初期实现了工业资源的文化产业转化和产业园区的形成,但由于没有科学的规划,一些工业区得不到可持续的支持,后劲不足,一旦政府转移了对产业园区的支持,产业园区发展就停滞了,无法形成具有品牌和经济效益的产业园区。

2.产业园区定位存在跟风现象,缺乏个性意识

一些文化产业园区缺乏对自身资源的准确利用,不能认清自身的资源优势,盲目地模仿成功案例,如看到“798 艺术区”的成功,许多园区不顾自身条件进行模仿,互相重复,形成了恶性竞争,结果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也是个性产业,它需要处理好商业地位和创意个性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打造品牌,实现规模化发展。

3.虽有目标和政策为先导,但是发展缓慢,造成资源浪费

有些工业文化产业改造项目虽然规划很好,但是执行力不够,过程缓慢,无形中造成了浪费。如首钢产业园的改造项目,虽然北京市已于2012年正式批准了《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但是两年过去了,仅以《规划》中的工业主题园为例,项目没有丝毫实际进展。首钢厂内依然是旧工厂大面积的停工废弃的场景,这里有的只是昔日热闹一时的老工业园区萧条之后的孤寂和冷清,昔日曾热烈的燃烧过的高炉伫立在空旷的空间里,如同一个迟暮的老人,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北京工业资源的文化产业转化利用还缺乏有效的宣传,没有营销手段,尚未形成完整、有生机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工业资源和文化产业都面临着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危机。

四、北京工业资源文化产业转化的发展思考

将工业资源进行文化产业转化,并将其纳入北京文化产业规划的总体布局,是拓展北京文化,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多赢举措,针对资源转化中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发轫。

1.集群化

北京工业资源项目大多立足于企业自身,针对性强,但个体的工业企业或机构不具备转化文化产业资源的实力,也无法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对产品开发创新能力难以产生辐射作用。在工业资源转化发展的初期,分散的点状模式无疑是该时期的整体特点,工业资源间不具备资源整合能力,还存在重复竞争的情况,这种零散的点对点形式的模式对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实现城市产业升级作用不大。而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对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区域的整体形象而非单一的产品信息,因此合作是树立整体形象,吸引消费者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产业发展,集群化是必然的道路。要将工业资源内部的资源做到协调统一,开发产业生态圈,避免资源浪费,这是内部整合;而文化产品间的外部集群,就是要打造整体产业链,整合文化产品资源,避免恶性竞争,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798”就是内部整合和外部集群的典范。在区域整体旅游产业和工业经济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工业旅游基点因其自身功能的特殊性,在周围各个方向上会逐渐构成一个工业旅游空间吸引域或集聚点,在合适的条件下,会不断成长发育成为该区域的工业旅游发展核心,并进一步发挥辐射与扩散效应。这里的扩散效应指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发散的过程,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的乘数作用,对于工业文化产品来说,就是带动整个区域,产生包括餐饮、住宿、交通等多个领域的联动作用,获得整体发展。

2.文化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方的软实力,在工业资源文化产业转化的过程中,应贴近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为产业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国内外游客,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现如今,北京精神已成为工业旅游乃至旅游业整体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也成为了企业强有力的宣传语。酒仙桥电子厂成功改造而成的充满艺术、时尚的798 艺术区,体现了当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新精神;二锅头博物馆更是展现了老北京醇香的风土人情……这些企业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以及企业人的精神面貌都是增加文化产品厚度和重量的砝码,也是进行文化创意的宝贵财富。

3.品牌化

这里所指的品牌是文化产业转化后的新生文化品牌,有些工业资源虽然是名企业出身,如首钢、京西煤矿等企业,但是其文化品牌却并不响亮。文化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注意力经济,这些企业决不能坐等消费者上门,更不能盲目跟从成功模式,还需要结合自身资源情况,进行全新的包装和运营。通过独特的定位,良好的包装宣传以及周到的服务吸引消费者。

4.系统化

北京工业旅游项目分散,缺少主题明确的贯穿始终的线路规划。一方面,对于地区相近,内容相关的旅游点相互连接,形成一条主题鲜明的工业旅游线路,比如科技游、食品参观游等。同时,也可以将工业旅游与其他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商业考察旅游、体闲度假旅游等发展成熟的旅游方式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的、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另一方面,北京工业旅游客源市场主要以本地市场为主,根据购买力和旅游消费特征的不同,可将北京工业旅游市场细分为学生市场、白领市场、公务员市场、离退体职工市场、公司职员市场五大类。再根据各自的旅游消费特征,进行产品组合和针对性营销。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说明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快速推进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是大势所趋。北京地区的工业资源是文化产业开发的一片蓝海,只有厘清自身优势,结合城市发展特点,科学审慎地处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会令北京的工业资源生发出现时代更璀璨的光芒,成为首都文化构成中的新亮点。

[1]万一,刘敏. 北京798:老工业重塑的中国范本[J].广西城镇建设,2011(6).

[2]蒋金洁,刘光宇.后工业时代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路径[J].科技智囊,2012(8).

[3]曹岚. 利用工业遗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之浅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4).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工业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工业人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