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武术演变历程及其特征分析

2014-08-15张继生周佳睿柴龙铣

武术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拳术中国武术流派

张继生 周佳睿 柴龙铣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武术的成熟期,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完善。明代开始,随着技击技术的完善和规范化逐渐形成了武术流派,武术拳术流派是一种重要的武术现象,武术流派即拳法和每一种器械中,有了不同风格、特征和内容的若干派别。明清武术受传统文化的滋养,既总结前人的经验集百家之所长,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内外兼修”、“形气合练”等思想。李垚和岳素芳在《明清时期武术的发展及其影响》中指出: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传统武术基本文化命脉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这时期的无数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包括武术理论在内的武术文化形态的成熟上,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武术文化的精神,到现在对传统武术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明清武术的演变历程和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为武术的挖掘整理填补空白,为武术的史学及其相关研究提供资料。

1 时代背景

1.1 明朝时期背景

元末,爆发了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义军首领朱元璋在江北红巾军掩护下,击灭江南仅帝陈友谅、吴王张士诚后,决定北定中原、南略沿海,以夺取全国统治权。1368年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王朝。武术在宋元两朝出于统治者的需要都被禁止,而在明朝,武术作为“强兵护国”的重要手段用来抵抗倭寇的侵略和加强对内的统治,得到的巨大的发展。战争在冷兵器时代,和士兵个人的战斗技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武术的兴起直接源于战争的需要。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战争较为频繁的封建王朝,无论是在前期对于蒙古残余势力的战争,还是在中后期对于后金少数民族战争以及抗倭斗争中,都离不开武术。明朝时期是武术的集大成时期,各种武术流派和武术著作应运而生,武术得到全面的发展。元末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也解除了元朝统治者对民间习武的禁令。武术在明朝时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朱元璋在领导农民起义灭元的时候把民间的勇武之人编成队伍进行操练,一旦有战事就可以直接征战,没有战事的时候又是民众。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使武术在不同的地域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形成了不同的武术派别。明朝的民间武术在兵农结合之制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国家统一,和平逐渐取代了战争,社会日趋稳定、生活更加安定,人们有了更多的精力来关心、重视自身的健康、娱乐生活,这些促进了武术的健身性发展。

明代武举制的创设和发展是推动武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自从武则天创设了武举制度以来,历朝历代都在沿用,明朝也沿用并不断发展、完善了这一制度。但是,明朝并非是从建国之初就施行武举制度,而是直到明英宗年间才开始设立武举制度。武举制度的创设和发展完善,直接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优秀军事人才,明朝著名抗倭将领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是通过武举考试被选拔起来并成为国家重要军事将领,在抗倭斗争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清朝时期背景

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几乎都与武术有不可分的联系,习拳练武与宗教结社结合,为某种政治目的揭竿而起的事由来已久,明清时表现得更为普遍。武术发展到清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安定,武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随着满清政府统治的加强,为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防止广大人民的反抗,清朝历代几乎都有下令严禁民间习武。武术的发展在清朝时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给武术的发展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后来清兵入关,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逐渐加剧,反清组织秘密在各地民间产生,而武术正是连结兵民的普遍方式。因为清政府限制民间武术的发展,所以清代的武术传播主要通过各类民间团体进行。在这个时期,民族矛盾、阶级斗争十分尖锐。战争频繁。由于统一战争、抵御外敌和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官方和民间军事武艺的发展。

清朝末期,由于火器的广泛使用,使战争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支军队作战能力强弱是由这支军队装备的火器数量及质量决定的。因此,武术逐渐失去了它在军事活动中的价值,也就是说武术实际上失去了它存在的主要意义和依据,也就意味着武术面临着被历史淘汰的局面。火器的广泛使用和武术军事功能的丧失,使武术的技击价值得以保留的主要因素不复存在。同时,火器在战争中的威力极大地影响了国人对武术技击性的重视程度。所以,随着武术淡出军事领域,其技击性必将弱化,逐渐向娱乐健身、修身养性方向发展。

2 武术体系的基本形成

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战事比较频繁的一个时期,推翻统治、建立政权都是从武装斗争开始的。纵观历史长河,这段时期爆发的战争不胜枚举,而在清朝末期之前,斗争都是以冷兵器为主,由此可见武术对于军事战争的重要性。无论是农民起义或是统治阶级对内统治,武术是不可以或缺的,这给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广阔的发展平台。正是由于传统武术在冷兵器时代的重要作用,武术才得以发展和传承。

2.1 武术门派、流派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到了明代,武术的作用表现出了多样化,它的价值也体现出了社会价值,武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越发的密切,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为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习云太的《中国武术史》(1985)中就提到,明代武术内容所以丰富多彩并有了质的飞跃,是因为当时已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特别是新兴的工商业城镇不断兴起,文化不断得到交流和发展,素以武术也从元代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转而有了生机。不少武术家寻师访友,使得武术技术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交流。由于武术的这些交流,为武术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空间。贾留启在《武术拳术流派的形成、演变与发展之管见》中对于武术拳术流派形成条件分析认为:明代是武术拳术流派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当时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文化得到不断的交流,不少武术家也相互交流,磋商武艺,使武术的流传方式有所突破,也改变了“一徒不认二师”的传统状况,使得武术流传能在一种开放的状态下进行,这是武术流派形成的基础。此外,作者还提出由于“热兵器”的应用,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武术的内涵,真正认识到武术除“技击”以外的健身,强身以及艺术功能,这为拳术流派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指明了多极方向,真正进入了武术拳术流派大发展时期。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文化交流频繁,社会开放的环境,以及武术价值呈现多样化,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武术拳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明清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拳术和技击精华主要是通过套路表现出来的,这为武术流派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也是明清武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因。贾留启在《武术拳术流派的形成、演变与发展之管见》中认为由于武术套路的出现,使武术便于成套的传授,便于观摩、便于交流,加上军事的需要以及人们对武术的重新理解,以套路形式为主的练武活动就逐步形成,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发展。人们在演练武术套路时要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特点,要使自己的武术内容能够在庞大的武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流传百世,不能被整个武林所淹没,就要有独到之处,就要有特色,就要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这种对个性风格的追求为武术拳术流派的形成提供了内部条件。而孟祥太、蔡宝忠在《论武术流派的形成——中国武术史研究之二》中对于明末出现的“内家”与“外家”的说法,以及到了清代流派分立,几种主要拳种相继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认为其原因也包括武术家们的相互交流和各自授徒在各地形成不同派别的,如形意拳等。从清代中期开始,各家拳法的繁衍较前期为快,套路增多,内容也日趋繁杂,从技术到理论自成体系。由此可知,武术技术理论自成体系,武术套路的发展为武术拳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内部条件。

2.2 武术套路的形成

明代开始,武术套路正式出现。套路形式对练武作用很大,是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程冲斗创编的刀术套路《耕余剩技》,是今天可见的、有明确记载、有图谱说明的最早的武术套路。武术套路的确凿出现与形成,是武术文化形态最终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武术套路的存在,也是中国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武术的重要标志。

2.3 武术理论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发芽、发展起来的中国武术,不仅接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武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更加广泛,注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规范拳械技术,完善流派体系,升华武术理论。

3 明清时期的武术特征

3.1 各种拳种大量涌现,门派林立

所谓拳种门派,是指除了拳术以外还包括器械以及拳法功理在内的。应该说宋代的套子和关于枪法的出现是明清时期之所以能够出现传统门派的历史原因。到了清代以后,拳种名称就更多了,而且还出现了少林寺这样的习武圣地。同时形成了以套路为习武入门的练武方法,以克敌制胜为价值追求的练武目标,这充分反映出了中国武术文化的精神,对我们的传统武术延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习武的方式上,由套路入门,我们习武一般都是按照规矩所要求的,入门之法就是套路。而练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击能力,有明确的价值追求,这种东西到现在都对武术产生着影响。

3.2 古代气功与武术发生了文化交叉

中国的古代气功属导引文化的范畴,它是一个包括祛病健身,修身养性等多种功能在内的文化,从历史角度考察,气功文化和武术文化都有各自的发展脉络。但是,在历史发展中,二者发生了交叉,这种交叉大概始于明代。到了清代以后,许多拳种更是把练气作为习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气功文化与武术文化的交融给明清两代的武术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这种交融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把习武和练气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拳种,比如清代太极拳的出现就是这种文化交融的代表;另外一种是把练气作为习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武术内功这个特殊的方式。因为习武运气是这类组织活动的一大特征。

3.3 古代武术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古代武术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体现在武术理论和古典哲学文化的结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在很早时就对武术理论产生了影响,比较早的是在先秦时代的《庄子》中已经用阴阳一词来称武术技术的变化。相比较之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对武术所产生的影响则要晚得多。由于清代太极拳论是采用了一种中国相当成熟的哲学文化成果,因此它的形成,对其他拳种都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3.4 武术功能的逐渐演变

武术套路在这个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步成型,有了起势与收势,并将各种动作熟练的连贯为一体,并且非常重视手、脚以及身法之间的衔接、协调,使演练能力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在这个时期,武术更多地由军事方面转入民间,其功能的发展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由此,武术的健身、娱乐、养生及艺术价值逐渐被发现。在这个时期有不少民间拳师在节假日的时候上街头进行表演和卖艺活动。在清朝晚期不少拳种走向套路化并且与中国传统的养生相结合,如太极拳,它开始强调运气的重要性,注重以静制动。在历史长河的优胜劣汰、自然选择下,我国的传统武术逐渐改变着自己的发展方向,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4 结语

明清时期武术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其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流派林立,出现了大量武术著作,成熟的套路形式促进了武术的普及及向健身、娱乐方向发展。尽管武术由于鸦片战争的影响在清末退出了军事舞台,但是武术在冷兵器时代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后来武术逐渐被火器所替代,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发展道路,传统武术受到了火器及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但是中国武术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它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了自身的发展方向,从之前的技击慢慢走向健身、娱乐以及表演方面,为近代武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西方的一些武术爱好者也将中国武术带回了自己的国家。这也促进了中国武术以及武术文化向西方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武术向世界范围的推广。

[1]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2]贾留启.武术拳术的形成、演变与发展之管见[J].安徽体育科技,2001(01).

[3]孟详太,蔡宝忠.论武术流派的形成——中国武术史研究之二[J].辽宁体育科技,1999(03).

[4]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李 垚,岳素芳.明清时期武术的发展及其影响[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4).

[6]刘 炜,冯济波.明清时期的武术发展[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6).

[7]余水清.明清武术论著概述与主要成就研究[J].体育科学,2004.

[8]王新雷.明清武术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08(11).

[9]郭锐锐,刘宝禄.明清武术发展的异同[J].搏击·武术科学,2008(2).

[10]夏敏慧,肖 勤.武术在明代抗倭战争中的发展[J].兰台世界,2012(12).

[11]陈 青,曹庆华.融合与变迁的中华武术功能和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

[12]张继华.清代武术的历史发展溯源[J].兰台世界,2013(6).

猜你喜欢

拳术中国武术流派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少林拳术图说(七)
拳术论
少林拳术图说(二)
石头拳术秘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