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精神萎靡状态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2014-08-11张文杰滕晶

中医药信息 2014年4期

张文杰,滕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越来越被医学界所重视,情志疾病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但目前对于情志疾病的治疗依然局限在脏腑辨证上。齐向华教授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概念,并构建了包括“精神萎靡”在内的五种心理紊乱状态的诊疗体系,调心理以治人、治病。古代文献虽没有对“精神萎靡”相关概念描述,但对属于“精神萎靡”状态内涵下的“少神”、“少气”、“怠惰”、“困倦”等有大量的文献记载,本文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对《中华医典》中有关精神萎靡状态的组方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演化出新的处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检索《中华医典》光盘中近千中医古籍文献,以“少气”、“少神”、“乏力”、“倦怠”、“惰”、“困”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出关于治疗“精神萎靡”状态的方剂。

1.2 处方筛选 “精神萎靡”即“少神”,又称为神气不足,是指患者的整个精神状态疲惫,表情淡漠,少言寡笑,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反应迟钝,目视茫茫,是轻度失神的表现。又有“神疲”、“倦怠”、“疲乏”等称谓。临床表现为心境情绪的低落,精神困倦,思维迟滞,瞑目欲眠,自感能力不足,嗜卧少力,肢体倦怠等,脉象迟缓怠慢,常见于慢疲劳综合征、动力缺乏的抑郁症等[1]。严格根据“精神萎靡”状态的内涵与外延,在上述来源方剂中筛选“主治”或“功用”中明确记载“少神”、“少气”、“神疲”、“倦怠”等方剂,并剔除其中组成重复的方剂。如《中华医典》中33方书类·4.1综合方书·4.12宋元方书·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治虚劳四肢逆冷诸方:虚劳四肢逆冷,乏力,少气,不能饮食,宜服厚朴散方,故收载。通过筛选,共收集治疗“精神萎靡”状态方剂114首。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将上述筛选的方剂由专人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古代方剂中的处方用药别名,尽量统一,如朱砂,古方中或称“辰砂”、“丹砂”,录入时统一为朱砂,以确保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时的准确性与实用性。考虑到方剂录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纰漏,在完成录入后,再由双人负责录入数据源审核,以确保数据源的准确。

1.4 数据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数据分析”模块中的方剂分析功能,进行药物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分析、新方分析。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 对《中华医典》中治疗精神萎靡状态的114个方剂包含的211种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可得到治疗精神萎靡状态药物频次从高到低的排序。使用频次在10以上的药物共有31味,见表1。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精神萎靡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将支持度设置为“18”(表示至少有18首方剂中出现),得到常用药对23个,见表2。

2.3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以改进的互信息法分析结果为基础,选择相关系数为10,惩罚系数为8,按其约束,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3到4味药的核心组合,共计25个,见表3。

图1 用药规律网络结构图

表1 治疗精神萎靡状态方剂中频次10以上的药物

表2 精神萎靡方剂中常用药对

表3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治疗精神萎靡状态的核心组合

2.4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利用“中医辅助传承平台”软件中“新方分析”模块集成的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熵方法。改进的互信息法[2]、复杂系统熵聚类[3-4]、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5],在以上核心组合基础上,提取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并进一步聚类后可得到7个新处方(见表4)。

表4 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治疗精神萎靡状态的新处方

软件具有“网络展示”功能,图2为新处方的网络展示。

图2 新处方网络图

3 讨论

精神萎靡不仅作为一个“结果”,更是由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久病体虚及个性因素等所引起的机体一系列功能改变。“精神萎靡”状态是其余四种心理紊乱状态:“思虑过度”、“烦躁焦虑”、“郁闷不舒”、“惊悸不安”的进一步发展,治疗上在调心理的同时要兼顾机体气血阴阳津精的变化。

收集《中华医典》中治疗“精神萎靡”方剂114首,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配伍规律及核心组合药物方面的分析,发现治疗“精神萎靡”常用药物有甘草、人参、白术、茯苓、当归、陈皮、黄芪、附子、白芍、干姜、木香、柴胡、川芎、厚朴、肉桂,多具有补益气血、安神益智、调畅气机、平衡阴阳的作用。所提取的核心药物组合,如白芍、沉香、黄芩,川芎、石斛、萆薢,苍术、茯苓、人参,五味子、牛膝、杜仲,即是针对了“精神萎靡”状态四个中医辨识因子“神用不及”、“形气不足”、“神用烦乱”、“阴血不足”的用药。利用“新方分析”功能,分析形成了7首治疗精神萎靡状态的新处方。我们发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适于进行方剂组方配伍规律,用药频次,常用药对,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发现的整理挖掘工作[6]。但核心组合及新处方的临床价值尚需要通过溯源、临床医生的判读、临床试验的研究等进一步评判,可为“精神萎靡”状态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1]齐向华.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辨证论治体系的构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9):805.

[2]杨洪军,赵亚丽,唐仕欢,等.基于熵方法分析中风病方剂中药物之间的关联度[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9):706.

[3]唐仕欢,陈建新,杨洪军,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的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2):225.

[4]陈建新.中医证候的复杂系统建模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5]Yang HJ,Chen JX,Tang SH,et al.NewdrugR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role of datamining approaches[J].JBS,2009,17(3):1.

[6]张伟,李廷保.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药治疗胆石病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3,41(4):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