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芩本草溯源及其采收加工研究概况

2014-08-11谢景王文全侯俊玲辛博赵志刚韩亚男

中医药信息 2014年4期
关键词:本草黄芩资源

谢景,王文全,2,3,侯俊玲,辛博,赵志刚,韩亚男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102;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3.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102)

黄芩为唇形科(Labiatae)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1]。其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包括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 A 等[2-3],具有抗炎、抗肿瘤、提高免疫等药理作用。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其中以山西产量最大,河北承德质量最好。近年来,临床上对黄芩药材的需求量大增,有限的野生资源遭到掠夺式采挖,导致黄芩野生资源锐减。据调查,1983年河北野生黄芩资源蕴藏量949万公斤,经滥采滥挖,目前黄芩资源基本枯竭;2008年黑龙江野生黄芩资源蕴藏量689万公斤,与1987年普查数据相比下降了72%[4]。因此除人工栽培增加产量外,应从历代本草记载着手,研究历代黄芩资源分布和黄芩同属不同植物的相似性,评价同属药材的可替代性,找到替代品,增加黄芩药源。还可以采收加工为切入点,保证黄芩质量和产量,确保黄芩资源的充分利用。扩大黄芩药用来源,加强其资源利用,已成为了缓解黄芩资源紧缺的迫切要求。全文分析了历代本草黄芩的用药历史,概述了黄芩资源分布及产地加工的研究现状,以期为黄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1 黄芩本草考证

1.1 黄芩产地考证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分布记载为“生谷川”[5],这与黄芩野生生境[6]一致。唐代《新修本草》[7]记载:“今出宜州、酈州、径州者佳,兖州者大实亦好,名豚尾芩也”,此宜州即今湖北宜昌,酈州即今陕西富县,径州即今甘肃泾县,兖州即今山东西南部。此书指出黄芩分布于湖北、陕西、甘肃、山东,即我国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地区,该分布与现在黄芩资源分布基本一致。该书还指出我国中部地区黄芩质量较佳,尤以山东所产黄芩为最优。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8]记载,“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内实而深黄”,西芩应指今四川、云南所产黄芩,疑似滇黄芩,北芩应指今陕西、山西、河北一带所产黄芩。该书指出黄芩分布于西南、华北一带,其所产黄芩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明代兰茂所著《滇南本草》,从本草的描述及部分附图记载,与滇黄芩(S.amoena G.H.Wright)相似,非正品黄芩(S.baicalensis Georgi)[9]。

从历代本草记载来看,黄芩产地有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北、四川、甘肃、湖北。记载四川所产黄芩可能为滇黄芩,并非正品黄芩。从各省历代地方志记载看,河南、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湖北、山西、陕西、甘肃均有黄芩分布,其中山东、河北记载最多,为道地产区的可能性也最大。虽然历代本草均未提及东北三省有黄芩分布,但地方志记载较多,其原因可能与古人考察范围有关[10]。从历代记载来看,可以初步断定,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甘肃、东北三省为黄芩产地,而河北、山东可为道地产区。

1.2 黄芩品种考证

据2010版《中国药典》记载,黄芩(S.baicalensis Georgi)为黄芩药材来源,为正品[1]。魏晋时期《吴普本草》[11]记载:“二月赤黄叶,两两四四相直,茎中空或方圆,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唐代《新修本草》[7]曰:“叶细长,两叶相对,作丛生,亦有独茎者”;宋代《本草图经》[12]曰:“苗长尺许,茎干如箸,叶从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从以上本草所描述看,历代药用黄芩大体为黄芩属(Scutellaria Linn)植物,是否为正品黄芩,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历代本草记载中,甘肃黄芩(S.rehderiana Diels)、滇黄芩、丽江黄芩(S.likiangensis Diels)和正品黄芩均有涉及,且都为药用。目前,根据产地使用习惯,可将黄芩药材分为两大类:北黄芩类和西南黄芩类[13](见表1),其中甘肃黄芩、粘毛黄芩(S.viscidula Bge)与正品黄芩理化特征差异较小,滇黄芩和丽江黄芩与正品黄芩差异较大[14]。从黄芩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可从研究黄芩同属植物与正品黄芩活性成分、功效等方面的差异等方面着手,找到正品黄芩的替代品或增加中药材黄芩的来源,从而缓解黄芩资源紧缺的现状,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工作。

表1 黄芩属资源分布情况[13]

2 黄芩来源和分布

黄芩属在世界范围内有300多种,遍及俄国、东亚以及欧洲部分地区[15]。我国分布有102种,50多个变种,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黄芩植物来源仅为1种。传统上因质地和采收年限不同,黄芩可分为子芩和枯芩,枯芩为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一般来说,子芩的质量要优于枯芩[16]。黄芩喜温暖凉爽气候,耐寒、耐旱、耐瘠。适宜生长在海拔500~1500m的山顶、山坡、林缘、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方。黄芩分布广泛,遍及东北、华北、西南和部分华中的广大地区,全文共收集到黄芩分布的县市116个,见表2,遍及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南、甘肃、陕西、宁夏十一个省份,其中河北、山西、山东分布较多。

3 黄芩采收与加工

3.1 黄芩的采收

中药材采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药材的产量和质量,而采收时间是体现合理性的重要方面[39]。黄芩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同年限黄芩质量不尽相同,同一年限不同采收时间其质量也存在差异。

近年来,对黄芩采收期的研究较多,一般认为黄芩以二年生冬秋和三年生初春采收为宜。从黄芩根部生长状况和黄芩苷的积累动态研究来看,一年、二年和三年生黄芩的黄芩苷并无明显增加,但三年生黄芩根重较二年生黄芩有显著升高[40]。甚至有研究表明,二年生黄芩的黄芩苷含量要略低于一年生,而黄芩苷总积累量、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及其总积累量均显著高于一年生黄芩[41,25]。因此,不同年限黄芩苷含量并非黄芩采收年限的主要依据,而是以根部生物量积累来考虑的。就同一年限来说,不同月份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不尽相同,黄芩样品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野黄芩苷、汉黄芩素及总黄酮的含量以9月为最高[23]。若将黄芩生长周期分为萌芽期、展叶期、花果中期、花果末期以及枯黄期五个阶段,黄芩展叶期植物生长较快,黄芩苷含量逐步上升,花果期黄芩苷增长缓慢,甚至稍有减少,枯黄期黄芩地下部分活性成分变化较大,黄芩素含量显著减少,黄芩苷含量显著增加[42],而这种变化与植物体内存在的酶有着一定的关系[43]。因此,从黄芩整个生长发育来看,黄芩采收以地上部分枯萎即秋、冬、初春时期为宜。

表2 黄芩资源分布情况[17-38]

3.2 黄芩的加工

加工对黄芩的质量和产量也产生重要的影响。黄芩为多年生根类药材,传统采后加工须撞去粗皮,但也有相关文献报道,黄芩苷含量以皮层最高,撞去粗皮影响黄芩质量[44],因此是否除去粗皮,值得商榷。目前,黄芩药材采后干燥仍然以自然晒干为主,研究表明,干燥过程中黄芩苷和黄酮总量呈倒“V”字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黄芩根自身抗干旱胁迫生理机制有关[45]。目前,黄芩加工有三种方法,即鲜切干燥、蒸后切片和煮后切片,一般来说,鲜切干燥时间较快,但对干燥要求较高,不利生产;煮后切片费工费时,有效成分流失较多,不宜采用;蒸后切片对干燥要求较低,大大降低了烘干成本,有效成分流失也相对较少,此法适宜生产,一般来说,蒸制时间以15 min为宜[46-47]。黄芩根有两种酶控制黄芩苷的合成和降解,即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lucuronate baicalein 7-O-glucuronosyltransferase,UBGAT)和 β -葡萄糖醛酸酶(BG),传统方法蒸、煮均是破坏了降解酶BG活性,达到确保黄芩质量的目的[48-49]。

4 小结

综上所述,从本草考证追溯历代黄芩资源的分布和药用品种,以此为据,研究黄芩资源分布的特点和药用品种之间的差异,为黄芩扩大新来源提供理论依据。从黄芩采收加工的角度来看,黄芩质量和产量受黄芩采收适时性和加工方法合理性的影响,不同的采收时期和加工方法,黄芩活性成分含量不一,加大对黄芩采收加工的研究力度对黄芩资源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无论是黄芩历代本草追溯,还是采收加工的研究,归根到底是落到黄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上。

黄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保证中药黄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首先,历代本草记载和现代报道对比,古今黄芩资源分布大体一致,并无多大区别。从历代本草用药习惯来看,北黄芩类大体归为一类,西南黄芩类归于一类。如果北黄芩类之间的差异并不影响临床疗效,可以考虑将北黄芩类的原植物纳入药材黄芩来源,从源头扩大黄芩资源,促进黄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黄芩采收加工是决定黄芩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规范黄芩采收加工方法,可以从采收加工过程中充分利用黄芩资源,保证黄芩资源的合理利用。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Ⅰ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48.

[2]徐玉田.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0,25(3):544 -545.

[3]WH Chang,CH Chem,FJ Lu.Different effects of baicalein,baicalin and wogonin on mitochondrial function,glutathione contentand cell cycle progression in human hepatoma cell lines[J].Planta Med,2002,68(2):128 -132.

[4]崔璐,路俊仙,林慧彬,等.我国黄芩资源及生产现状调查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9):2279 -2280.

[5]尚志钧.神农本草经.点校本[M].芜湖:皖南医学院科研处,1981:197.

[6]刘金欣,卢恒,曾燕,等.基于3S技术的京津冀地区野生黄芩资源储量调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7):2524 -2529.

[7]苏敬.新修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6.

[8]李时珍.本草纲目.点校本[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340.

[9]李娅琼,游春,杨耀文,等.民族药滇黄芩的本草考证[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8(1):13 -15.

[10]李子,郝近大.黄芩道地产区形成与变迁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3290 -3292.

[11]吴普.吴普本草.点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6.

[12]苏颂.本草图经.点校本[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4-146.

[13]崔璐,路俊仙,林慧彬,等.我国黄芩资源及生产现状调查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9):2279 -2280.

[14]齐美玲,罗旭,王玺.黄芩品种及代用品的模糊聚类分析[J].沈阳药学院学报,1992,9(2):127 -129.

[15]Zhang YY,Don HY,Guo YZ,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Scutellaria planipes and Scutellaria baicalensis[J].Biomed Chromatogr,1988,12(1):31-33.

[16]刘萍,古今,周文斌.RP-HPLC法考察枯芩和子芩不同部位中黄芩苷含量和不同炮制方法的影响[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7,4(2):23 -25.

[17]武煊,苏亮,胡宇莉,等.不同产地黄芩中黄芩苷含量的对比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7):175 -176.

[18]魏东华,李林章,孙世芹,等.大庆栽培黄芩质量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79 -81.

[19]刘素丽,陈建波,周群,等.黄芩采收季节的红外光谱三级鉴别与主成分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32(10):2669 -2673.

[20]张红瑞,马彦秋,高致明,等.黄芩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46(4):380 -384.

[21]鄢长华,陈俊林,赵海涛.HPLC法对不同栽培年限及不同产地的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分析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6):515-517.

[22]陈佩,张文懿,张学良,等.宁夏栽培黄芩中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比较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18 -20.

[23]靳维荣,石俊英,张小伟.不同采收期黄芩中六种黄酮类成分的动态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4):268 -271.

[24]文苗苗,李桂双,张龙进,等.黄芩种质资源ISSR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及评价[J].植物研究,2012,32(1):32 -37.

[25]李化,黄璐琦,杨滨,等.黄芩不同生长发育期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J].中草药,2008,39(4):604 -607.

[26]王峰伟,马延康,李思锋,等.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黄芩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6):198 -200.

[27]吴志刚,杨兆春,袁媛,等.不同来源黄芩种子抗旱特征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8):126-129.

[28]张彬,袁庆军,黄璐琦,等.基于居群DNA条形码的药用植物黄芩的产地鉴别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8):1100-1106.

[29]王丹,蒋亚杰,梁艳,等.黄芩不同规格与化学成分及内在质量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4):426 -433.

[30]唐波,王康才.HPLC法测定不同栽培年限黄芩中黄芩苷含量的变化[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0,2(7):15 -16.

[31]张齐家,王启迪.不同生长年限黄芩中黄芩甙含量测定[J].中医药学报,1998,26(5):35.

[32]宋双红,张媛,王喆之.HPLC测定不同产地黄芩中黄酮化合物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7):598 -600.

[33]肖蓉,袁志芳,王春英,等.不同产地黄芩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J].中草药,2005,36(5):743 -747.

[34]薛黎明,秦雪梅,张丽增.不同产地黄芩药材的黄芩苷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研究[J].中成药,2008,30(1):10 -13.

[35]邵爱娟,李欣,黄璐琦,等.不同种源黄芩的RAPD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6):452 -455.

[36]林慧彬,李新秀,林建群,等.我国不同种质黄芩质量的比较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4):273 -276.

[37]杨立新,刘岱,冯学锋,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黄芩中黄酮化合物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3):9 -13.

[38]刘菊福,卢长安,廖福龙,等.不同产地黄芩提取物主要药效作用的比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3):28 -30.

[39]张贵君.中药商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2.

[40]王秀敏,邓英杰,钟海军,等.河北怀柔栽培黄芩最佳采收期研究[J].中药材,2005,28(1):5 -6.

[41]赵胜男,李守拙.不同采收期黄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比例的研究[J].中药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1):86 -89.

[42]胡国强,袁媛,等.不同发育阶段对黄芩生长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4):3793 -3797.

[43]Nakatsuka T,Nishihara M,Mishiba K,et al.Temporal expression of flavonoid biosynthesis-related genes regulates flower pigmentation in gentian plants[J].Plant Science,2005,168(5):1309 -1318.

[44]徐纪文,罗素芗.HPLC法测定黄芩中不同部位的黄芩苷含量[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32(3):235 -236.

[45]张榕,李焱,周铜水.晒干过程中黄芩药材黄酮类成分的动态变化[J].复旦学报,2010,49(5):575 -591.

[46]吕文海,容蓉,王姣,等.山东黄芩不同加工方法饮片质量分析[J].中成药,2004,26(6):468 -471.

[47]吕文海,容蓉,张力中,等.山东黄芩产地调查与饮片加工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5):1286 -1289.

[48]Treutter D.Significance of flavonoids in plant resistance andenhancedment of their biosynthesis[J].Plant Biology,2005,7(6):581 -591.

[49]Nagashima S,Hirotani M,Yoshikawa T.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UDP-glucuronate Baicalein 7-O-glucuronosyltransferase from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J].Phytochemistry,2000,53(5):533 - 538.

猜你喜欢

本草黄芩资源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黄芩苷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