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问题导向打通“最后一公里”末梢堵塞
——从“ 解剖麻雀”式蹲点调研中得到的启示

2014-08-08中共攀枝花市委书记刘成鸣

四川党的建设 2014年7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群众社区

●中共攀枝花市委书记 刘成鸣

突出问题导向打通“最后一公里”末梢堵塞
——从“ 解剖麻雀”式蹲点调研中得到的启示

●中共攀枝花市委书记 刘成鸣

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是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的明确要求。“最后一公里”如何通?内心如何通?情感如何通?工作如何通?作风如何通?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我通过深入一线实地蹲点调研找到了答案。

面对面 让社情民意“不失真”

要想听到真实声音,取得“真经”,必须“一竿子插到底”,和群众面对面。不与群众面对面,我们就无法获取真实细节和切身体会,听取的意见就会变味失真,甚至先入为主。今年初,我接待了一位信访户,从2008年起,他多次向信访部门反映自家征地拆迁补偿不到位问题,相关部门为此开展调查,得出了补偿足额发放的结论。但该信访户对结果不认同,依然坚持上访,他也因此成为少数基层干部眼中的“刁民”。在与他面对面的交流后,我要求信访部门和西区对这起积案进行再调查,而结果却是该信访户的部分诉求合理。为何两次调查结论出现差异,甚至相悖呢?原因就在于相关部门开展调查的广度和深度。第一次调查仅听取了部分村社干部的意见,就带着主观臆断草下结论,导致该信访户的部分正当诉求迟迟不能得到解决。第二次调查则面对面走访了他的邻居和相关工程人员,从而得到了更趋于事实的真相。通过这件典型事例,暴露出我们少数干部在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工作时不深不细不实,服务群众始终“停在嘴上”、工作落实始终“浮在面上”等问题。在下基层征求意见中,我甚至听到了“你们党”“你们政府”这样的称谓,让我内心深深震撼。

“最后一公里”问题,表面是距离,实质是隔阂。要消除这个隔阂,就必须进一步畅通与群众沟通的路径,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把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常态化,让干部经常性到群众中去,在与群众促膝交谈中倾听群众心声、掌握群众需求、了解群众期盼、增进群众感情;坚持开门听意见,多与拆迁户、信访户、低保户、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困难群体以及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等交流,欢迎他们“挑刺”“找茬”,努力把声音听全、听准、听深;坚持诚心纳谏,着力营造“打开天窗说亮话”的氛围,让群众放开顾虑、畅所欲言,使征求到的意见没有过滤、原汁原味。

沉下去 让矛盾问题“浮上来”

“沉下去”,对问题才能了然于胸,矛盾才能一一化解。最近,我到渔门镇蹲点调研,老百姓要求恢复渔门中学高中的呼声很高,且由来已久。渔门中学曾是盐边县北部覆盖11个乡镇的唯一高中,2012年教育资源整合后,渔门中学改为渔门初级中学,不再招收高中学生,盐边北部11个乡镇的初中毕业生只能到90多公里以外的盐边中学就读。在意见征求过程中,群众认为渔门高中的取消既增加了就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和学生交通安全隐患,又影响了渔门镇的人气和商气。但在我看来,这所中学取消高中的影响远不止于此。盐边北部地区是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是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其乡村干部和党员中55.3%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渔门中学取消高中教育,意味着不少孩子要早早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从长远来看,不仅影响到盐边北部地区思想观念转变和人口素质提升,还关系到盐边北部能否与全市同步达小康。当初,基层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作决策时仅从打造优势教育资源出发,忽视了群众的意愿和需求;如今,少数干部对老百姓要求恢复渔门中学高中教育的声音仍然置若罔闻、避重就轻,群众反映十分强烈。这个案例告诫我们,党委政府出台每项政策,都应从群众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各项政策与群众的意愿相一致,如果对实际情况认识不足,对群众愿望了解不够,决策就容易片面,工作就会被动,而我们距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只会越来越远。

干部沉下去、民意聚拢来。我们必须带着感情和责任“沉下去”,带着呼声与问题“浮上来”。坚持“沉下去”,用“一线工作法”“下沉式”驻点调研等方法,引导干部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走到基层群众、服务对象中去,走到矛盾多、意见大的地方去,把基层摸透,把问题找准,让长久积存的真问题无处遁形;坚持“浮上来”,带着群众呼声诉求上来,带着基层社情民意上来,带着发展障碍困难上来,“顺藤摸瓜”“解剖麻雀”,逐级分析问题症结所在,并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

通末梢 让服务群众“零距离”

村(社区)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和群众打交道最多的地方,是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最近,我通过系列走访调研发现,这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社区)的办公条件得以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一些村(社区)也不同程度地沾染了“机关病”。比如,每个村(社区)的便民服务中心,都有一个半人高的办事柜台将办事群众和工作人员分隔成两边,“高高”的柜台阻隔了干群交流,拉开了干群距离,让干群“近在咫尺,却心隔天涯”;还有少数村(社区)办公室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豪华,分工越来越明晰,但办事效率却越来越低,“等件上门”“等客上门”现象严重,便民中心、服务中心等俨然成了“摆设”。还有部分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却脱离群众,满足于上班到岗“点卯”,有事无事待在办公室正儿八经地坐足钟点;不会做群众工作、不会说群众话语,“跟老板说不上去,跟群众说不拢去,跟青年学生说不进去,跟老同志说话被顶回去”“干大项目就有激情,解决小矛盾就‘梭边边’”,甚至不乏优亲厚友、以权谋私等行为,“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作风逐渐被“社干部不开会、村干部不下队、乡干部回家睡”的风气所取代。

要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末梢堵塞,就必须重塑党群干群之间的舟水之喻、鱼水之谊、血肉之情,从根本上整治基层人员公职化、基层工作机关化、基层作风“衙门化”的倾向。引导基层干部离开“案头”、走向“田头”、熟悉“户头”,用脚步丈量民情、跑步办理民事,把党的惠民政策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实惠;建立村(社区)承接事项和各项创建准入制度,全面清理涉及村(社区)的考核评比项目和台账,把村(社区)干部从行政事务堆里解放出来,有时间、有精力进农户、进楼栋、进院坝,解民难、排民忧;建立健全“常服务”机制,大力构建“网格化”服务平台,完善便民服务中心服务模式,着力营造开放、平等、温馨的办事环境,通过上门接件、网络预约、联合办理、代理服务、应急服务等多种方式,变等群众上门为走进群众家门,让办事群众少跑路、不跑路。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最后一公里”是一切工作的神经末梢,唯有发扬“钉钉子”的精神,解决“末梢堵塞”问题,“最后一公里”才能走出实际效果,走出新的变化,走出一片天地。(责编:李妍婕)

【开篇的话】

“光盘”行动蔚然成风,公车管理日渐严格,节约型机关、学校、社区建设红红火火……

一年多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系列举措,令曾经触目惊心的奢靡之风受到明显遏制。为转变而欣慰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铺张浪费现象在一些地方、在一些行业、在一些人群仍然存在。有人对浪费行为不以为然:花钱消费是个人自由,是“私事”,他人无权干涉。更有人挥霍着公权,花费着公款,认为吃点喝点用点不过是不足挂齿的“小事”……

真是这个理吗?

不文明的消费方式,不加节制的消耗资源行为,侵蚀的是我们的生存根基,损害的是全社会的公共利益,这只是“私事”吗?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沉溺于奢靡的享受之中,历经艰辛积累下来的基业被毁于一旦的例子,自古及今,层出不穷,这只是“小事”吗?

更何况我国还有1.28亿贫困人口、人均GDP仍然靠后、人均资源占有量先天不足,我们又怎能未富先奢?

5月27日,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召开全国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开展“俭以养德 人人行动”教育实践活动,号召全社会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让节俭节约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四川,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迅速得到党政机关、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热烈响应。省委、省政府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五大活动”,集聚“俭以养德”正能量。

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俭以养德 从我做起”活动,机关党员干部率先推行无纸化办公,开展绿色照明活动,在执政行为、公务活动中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在崇尚节俭、反对浪费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优良党风带政风促民风。

在学校师生中开展“俭以养德 从小做起”活动,开展以“节约粮食”为主题的漫画、征文、演讲等比赛活动,实施“光盘行动”教育课程化。利用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诗歌朗诵等形式开展节约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

在城乡居民中开展“俭以养德 文明新风”活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深化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引导城乡居民、藏区农牧民和彝区群众摒弃陋习、勤俭持家、文明生活,树立崇尚节俭的消费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地震灾区群众中开展“俭以养德 感恩奋进”活动,把勤俭节约贯穿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做到科学规划、科学重建。灾区群众怀着对全国人民感恩的情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节俭节约,把资金用到“要紧”处、“刀刃”上,重建美好新家园。

在企业员工中开展“俭以养德 节能环保”活动,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发展园区循环经济,加快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产业化,引导企业员工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俭以养德,在崇尚节俭、反对浪费上,党员干部更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态度之中。要求社会各界做到的,党政机关要先做到;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要先做到。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群众社区
多让群众咧嘴笑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