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4-08-07王显龙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管理工作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92-03

目前,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每个学生工作者都需思考的课题。本文试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一、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统一认识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管理层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统一认识。不少系部将学生的教学及学生的管理分得过于教条,系部主管教学的领导和教师只顾教学或科研,而不把学生管理看做自己的工作,即教书不育人的理念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更有甚者认为学生管理工作仅是政工干部的事情,而与他人无关。

(二)学生管理工作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该院学生管理工作情况来看,在每个班级设置了专业班主任作为学生教学、技能的教育管理者,同时每系设立一名总辅导员,总辅导员下设立学生辅导员。每名辅导员管理250~300名学生,也就是4~7个行政班,在学生管理上虽然有专业班主任、总辅导员、辅导员、系党总支书记、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和人员,但或多或少还存在相互之间职责界限不明,互相“踢皮球”,工作机构重叠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由此导致工作质量大受影响。

(三)管理工作趋于表面形式

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举凡涉及学生的,甚至行政各个部门工作最后的落脚点都要在学生管理者上。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者似乎学习和生活以及搞各种活动都在管,目前的工作制度和管理体系,工作内容非常庞杂,致使学生管理者无法避免地整天陷于事务性工作,多数是应付文件的上传下达,做材料和报材料经常占据学生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很难得全院的管理者集中在一起,集中精力与时间研究一些学生工作的经验教训、规律等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工作管理者似乎是“保姆”和“消防员”的角色,缺乏主动性,总是被动地等问题被发现了,才做“亡羊补牢”的事,学生管理缺乏有效性、规范性和预见性。这样,管理工作表面化最终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学风、纪律,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管理制度空洞化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和社会生,从生源质量上看,学生素质良莠不齐。随着高职办学层次及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大量增加,而学生辅导员队伍却并未壮大,学生辅导员人数与学生数比例不够配套,队伍建设需要加强,辅导员管理制度滞后性明显。长期以来学生工作系统虽然也重视工作评价和年度考核,但总体上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事实上造成管理制度的空洞化,工作实绩无法客观量化,考核自然无法做到客观公正,无法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

(五)被动应对日常事务

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者似乎什么都在管,辅导员工作任务重,事务繁杂,工作时间无上下班的界限,经常被苦、累、难等问题困扰。工作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整天陷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既是学生的“高级保姆”,又做“打杂人员”,真正用在“引导教育学生”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平常忙于完成的事务性工作已经很费劲,根本顾不上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再加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能按教育部要求的200∶1配备学生辅导员,人员的缺乏使学生管理部门不可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学生成才的工作方向上去。同时,很多辅导员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缺乏工作方法和经验,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作用不大。

辅导员工作经验不足,缺乏使用、培养学生干部参与学生自我管理的经验,被动化的管理方式,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师生间交流少使师生关系状况一般,严重的,学生、辅导员甚至互相不认识,师生间很难形成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随着时间的延续,问题的积累,被动化的管理方式将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日益被动。

(六)管理工作形式化

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仍然处于“见招拆招”“临时抱佛脚”的状况,未能摆脱“消防”式的工作局面。这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程度的波动性、反复性。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感受是形式主义的做法较多,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上级来人检查、参观,学校就对纪律、环境、宿舍内务临时控制这也是一个问题的真实反映。往往停留于解决局部问题、完成单项工作任务、应付工作检查的状态,不能真正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去认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无法与高素质教育相适应。

(七)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薄弱

以上种种问题,根子上是管理工作队伍薄弱,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越来越多,虽然学校也随着学生的增加相应加强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但目前学生管理队伍中缺乏任职时间长、理论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很多学生辅导员都是从刚从学校毕业,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工作方法和经验,再加上部分辅导员缺少责任心、辅导员收入与同期进入学校的老师收入方面相比不足以吸引人等原因,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扎实、全面地深入到各个班级、每个学生中去。

二、对策分析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提高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不能只依靠党政一线的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必须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落实到学院的每一个人,形成人人参与,全员育人的局面才能收到实效。为此,学院要把学生管理工作摆在的重要位置。促使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只有思想认识到位了,才能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形成合力。

(二)明晰职责,简化机构

简化机构,明晰职责,建立职业化班主任制度,班主任由辅导员担任,明确班主任的职、权、利。建立建全各项管理制度,严格管理、考核。提高管理实效。避免“有的人累死,有的人闲得难受”的情况出现。

(三)适度引进、培养和建设一支学生工作队伍

近几年随着学院的扩招,优秀的学生工作队伍人数短缺的矛盾也显得日益突出了,这就需要随着学校发展规模相适应,引进一批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学生工作队伍中来。然而,我们更应当看到,现在对学生工作队伍使用多、关怀少,缺少教育培养的具体措施,长此以往,他们的积极性将会受到挫伤。学院对于学生管理队伍今后的任务是要转变工作重心,将增加学生工作队伍的人数转变为重点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建设。建立学生工作队伍的选聘机制,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的要求,结合学生工作实际,采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工作队伍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把好入口关,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支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也要象培养教学、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要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

(四)建立健全辅导员管理体制,制定考核目标评价体系

要抓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考核,更要抓学生工作队伍工作考核中的评价标准、操作程序和奖惩办法。长期以来学生工作系统虽然也重视工作评价和年度考核,但总体上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平时工作考核中的评价标准、操作程序和奖惩办法,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是工作过程要科学规范,工作实绩要客观量化,考核做到客观、公开、公正,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对从事学生工作的同志进行定期考评,主要考核其政治素质、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理论政策水平、组织能力、指导活动、就业服务等工作实绩,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促进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和创新。

(五)完善辅导员待遇、职称评定制度,明确辅导员地位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员,既从事思政工作,又肩负着教学任务,但又与专任教师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很多辅导员对于自己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存在疑问,例如,辅导员考过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以后,学校应当给予怎样的认可,这是关系辅导员自身学习进步和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希望学校能够完善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制定与教师相应待遇和职称的方案。

应该确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不亚于教师,其重要性甚至胜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其政治待遇应与教师一样得到重视

(六)适度转岗分流,明确辅导员培养方向

在学生管理队伍的培养方向上,对于不适应学生管理工作的同志,学院应建立相应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分流制度。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经验和培养锻炼的过程。要重视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许多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同志,本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尤其是新加入的同志中大多数缺乏严格党性锻炼和社会生活经历,缺少学生工作的经验,尚需在实践中加以充实和提高。为了加强对学生工作队伍的教育、管理和培训,既要强调学生工作同志必须以事业为重安心工作,同时更要重视这支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和科学的管理机制。一方面,继续增强他们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确保学生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和结构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在培养上加大投入,要对他们政治业务的提高,对他们未来的个人设计等要有一个规划和形成许多措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他们的工作实绩、个人特点,用其所长,各尽其能,切实为辅导员的发展创造条件,关心他们的成才发展,以逐步形成科学的学生管理队伍和机制。

(七)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从学生入学开始就(下转第113页)(上接第93页)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质量教育,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热爱本专业,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方向,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并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对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将有积极的意义。

(八)培养学生参与班级自我管理

工作失败的辅导员,大都是在日常情感上与学生缺乏交流,在班级管理上没能调动学生、学生干部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要培养学生参与班级自我管理的兴趣与能力,促使人人参与班级学生工作管理,人人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样一方面增强学生主人翁的精神认同感,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管理能力,既有效的增加学生管理效率,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一举多得。

总之,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应就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及其工作情况等各方面进行调研,并结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积极探讨对策,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加强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田刚亮.职业学院学生管理之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

[2]曹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

[3]陈嘉慧.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问题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6)

【作者简介】王显龙(1955-),男,广西陆川人,社会科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管理工作。

(责编何田田)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