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究

2014-08-07徐航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管理工作管理

徐航

【摘要】阐述现代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并结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对创新科研管理运行模式和完善现代科研管理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现代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72-03

现代高等院校已经成为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家整个科研系统以及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成为社会文化、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发源地和集散地。高校承担着大批高新技术研究、前沿技术探索和基础类研究课题,其科研活动无论是对高校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和发展,还是对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甚至是对整个民族的发展而言,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的科研管理作为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的基础保障,而高效的科研管理可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得科学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和科学研究领域的交叉和拓展,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国内高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特点,向研究型大学发展,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和提高科研管理能力逐渐成为各个高校的迫切需求。

一、创新高校科研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现代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就是基于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管理学原理,为实现既定目标,通过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对高校科研过程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和效果进行计划、组织、监控和总结,是确保科研项目达到最佳完成度的一种组织活动。科研管理担负着在高校维持一种有创造力的科研环境,使科学研究和发展活动能够集中于解决组织的关键问题,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使命。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在高校各级管理事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承载着高等院校科学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又对校内各级科研团队、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和管理,直接促进高校科研、人才培养和学校的科学持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是否能够取得重大突破与创新,与高效的科研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在未来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科研创新被推到创新的最前沿,担负起中华民族科技发展的重任,而高校科研创新的成功不仅需要科学技术上的探索和突破,更需要在科研管理上的创新。科研管理创新既是实现高校知识、技术创新的促进剂,也是实现高校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稳定剂。一方面,高校的科研管理需要打破常规体制束缚,梳理和完善管理模式与方法,更重要的是,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更须在理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求,真正发挥科研管理在科研活动中的催化效应,推动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可见,高校科研管理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是适应和满足当今新形势下国家与时代对创新型高校提出的迫切需求。科研管理工作只能依靠不断改革创新与进取,才能够确保高校各级科学研究活动能够有效开展,顺利实现既定目标。

二、当前高校科研管理的共性问题

受限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和影响,高校传统的科研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成效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理念落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在新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高校的科研管理的观念还相对落后。表现为:一方面,对科研管理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易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工作作风以及教条式的行政化管理现象,对科研项目管理往往采用机械化的管理模式,缺乏灵活高效的运行方式,不能有效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及激活并保护科技人员的创造力。同时,“专家型”管理干部多,管理型人才偏少。“重成果,轻转化”,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意识,无法充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目标管理往往忽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重学术成果而忽略产品推广,缺乏市场导向的嗅觉以及竞争意识,直接后果就是科研成果停留于学术理论层面,无法真正实现成果应用和产出,科研行为独立于生产,更是与市场脱节。另一方面,管理中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以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的增加为导向,却极易忽略科研项目的质量和层次,甚至存在较多的低水平重复和脱离实际需求的课题,既浪费国家资源又阻碍科研水平的提升。可见,这种存在于高校落后的科研管理观念,将是高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二)科研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以往传统管理体制下,课题容易出现“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体现在考评机制上的倾向性,如目前高校对各级科研管理干部的绩效考核和职位提升考核往往偏向考察获批国家、省部级或军工项目的数量以及立项资助经费,却忽略对项目立项以后直到项目验收阶段整个过程的监控和考察。并且,学校更看重国家纵向项目,对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缺乏足够重视,致使学校科技活动的辐射效应有所削弱。同时,高校科研管理的纽带和协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科研管理只停留于“高高在上”的管理层面,缺乏群众路线思路,不能将高校中的各个科研团队和课题组有效整合和协作,既造成科研设备和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又使得高校的科研团队普遍存在各自为政。此外,科研管理中一方面缺乏对科研人员的人文关怀和激励机制,不能积极调动科研人员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又无法采取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约束和降低科研人员的学术腐败行为,可见,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也是迫切需要。

(三)科研管理人员素质结构不合理。高校科学研究既需要一支能够开拓进取、把握科技前沿的科研人才队伍,也需要一支能识大局又兼顾细节的科研管理人员队伍。总体上看,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不仅与科学研究本身相关,更与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有着密切关系。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者,既是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信息和计划的传播者与执行者,又是全校科研计划的制订者以及各项科学研究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因而对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在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者队伍中,也会存在一些管理人员虽然熟悉各项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但对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程序的理解与深入缺乏主动性、纸上谈兵的现象,他们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者队伍中既有学科知识,又兼具管理能力的人才仍需大量培养。传统科研管理中恰恰忽略了对管理人员业务学科甚至是交叉学科能力的要求,往往简单地认为科研管理工作无需太多技术信息和能力,只要完成简单的任务上传和文件下达的管理行为,这也导致科研管理效率低下,科研活动完成质量不高。

(四)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和推广体制。科技是生产力,科技成果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实现和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发展。如今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要实现知识的经济化和市场化,即将科研中所创造的知识转化为可供运用的技术,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力量和源泉。近年来,随着国家在科学研究的扶持力度逐年提高,各级高校在科研中形成的技术成果也大幅度增加,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在成果转化方面的能力与国外高校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还远远无法合理、高效地将高校所创造的技术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满足知识产业化的需要。不少高校的科研管理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立项至成果鉴定和报奖阶段,却忽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这个最为关键的阶段,也就造成许多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明显偏低,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

三、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

(一)科研管理的观念创新。传统高校科研管理多局限于对科研各个环节的事务性管理,无法面对和解决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因此,更新观念是一个迫切需求。科研管理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在立项审查之初,既要从技术水平上分析,也需结合市场应用分析,更要对成果转化和知识产业化水平重点考虑,打破传统观念束缚,立足市场,面向需求,积极拓展科研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念。

另外,科研管理创新观念的架构和根本出发点应基于教育、科技和经济的三位一体发展的科技平台,转变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的垂直计划管理模式,积极提升科研管理人员服务状态,主动行使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充分了解陈旧观念的支配下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局限性和盲目性,避免其形成于科研活动中的壁垒和障碍。可见,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需要拓展管理思路,摒弃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陈旧管理形式,充分树立起服务和市场经济意识,既要掌握本校科研工作的目标和现状,又要适时跟进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以及国家科技方针与政策,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兼具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思想和理念。

(二)科研管理制度的创新。为了适应当前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高校应完善和创新科研管理制度,按照国际标准建立项目管理目标制度,采用灵活开放和流动的用人机制以及多样化、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合理的人才提升计划,全面客观评价考核制度和方法,在科研管理活动中全面实施过程管理和控制,采用科学和实时适宜的科研工作规范和制度来管理与提高科研活动,并确保科研管理政策的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调动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创新高校科研管理传统的内部组织体制。抛弃管理等级观念,构建能上能下和开发流动的用人模式,不能只做管理的传话筒和发号员,还应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促进科研管理机构改变陈旧的工作作风,积极提高工作效率,“能者上,不能者下”,营造和谐竞争氛围。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科研管理奖励制度和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贡献程度和工作类别,以多种形式对科研管理工作者予以奖励,各尽其才,各得其所,充分激发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展科教互动管理创新模式,促进科技与学科协调发展。学科建设是大学培养人才的基石,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是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创新思路为:基于国家重点需求为牵引,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科研任务,产生重大的标志性成果,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充分利用重大科研任务的平台和成果,建设一流学术性和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高地,造就一流人才,凝聚一流团队,凝练学科重点方向,整合学科优势资源,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积极贡献于科教兴国战略。

(三)科研管理者素质结构合理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能动的关键因素。科研管理工作者作为科研管理队伍的主体力量,其素质高低将会直接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水平和效益。因此,在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研管理队伍中,科管工作者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能与该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有共同语言,能够正确地、客观地检查和评价某个科研的工作情况,对科研人员提出的要求或条件的合理性作出恰当准确的判断。

此外,科研管理者需熟悉国家科技政策,具备熟练掌握国家科技政策信息的能力,熟悉各项管理规程制度和科研活动的基本程序;科研管理者还需具有强烈的后勤服务意识,一定的协调、沟通和管理能力,注重学科的综合性与互补性,做到文理相通和学科交叉汇聚。科研管理人员自身也要通过不断学习各种专业管理知识和科研管理政策、法律、法规,以全面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科研管理人员还要培养超前获取科研信息的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检索工具和渠道充分获取科技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树立服务信息意识,共享适时信息和咨询,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推进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注重产学研结合。高校科学研究、自主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国民经济。基于科研项目的连贯和持续的特点,科研管理工作应通过“申报—立项—实施—过程控制与管理—结题—成果鉴定—成果推广”等一系列的管理,将具备形成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的项目作为重点支持目标。

在管理过程中,应该规范成果评价,提高成果鉴定质量,科技成果评价中,依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等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特点,制定适宜的评价目标、内容与标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原则,评价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发挥奖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形成精品和标志性成果,为科研强校建立坚实基础。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应积极给予重视,积极将“设计—科研—施工”结合,适应国家科技规划中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

同时,加强成果管理工作,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面向军用和民用市场选题,支持产学研开发项目。重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极具市场前景的项目给予支持。推动高校与地方建立研究院,加强科研中试基地建设,对实验室成果引入必要的中试环节,进一步检验和改善技术的成熟度,降低转化风险,提高转化率,有利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

四、结语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意义重大,既能适应和满足我国高速发展的现代知识经济的需求,又是构成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实施与发展的重要部分,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发展民族科技和提高全民素质,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和快速发展,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应坚持以科技发展战略为导向,以市场应用为驱动力,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新科研管理理念,组建高素质、高效率和充满战斗力的科研管理队伍,完善科研体制,强化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创新,实现高校科研事业科学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鲜宁.新形势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16)

[2]王灵芝.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国情国力,2012(4)

[3]包丽颖,安钰峰.浅议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2 (3)

[4]崔静.浅谈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人力资源管理,2010 (5)

[5]荷欢.发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引导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J].科技创新导报,2012(3)

[6]魏海燕,郭宁生,郅艳.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模型构建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6)

[7]王桂月,徐世星.知识管理视角下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7)

[8]杨佳.浅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企业导报,2011(19)

【作者简介】徐 航(1978-),男,广西柳城人,法学士,经济学学士,广西教育厅财务处,研究方向:教育经济管理。

(责编黎原)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管理工作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