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4-08-07黄月红罗秋兰刘国胜赖慧娟刘宏文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12期
关键词:心理状态急性脑梗死护理干预

黄月红+罗秋兰+刘国胜+赖慧娟+刘宏文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康复干预和家庭干预等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前,干预后1、3个月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修订后的Rankin量表(MRS)、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I)对护理效果进行评定。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MRS、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SAS、SDS、MRS、BI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 结论 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 护理干预;急性脑梗死;心理状态;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43.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4(c)-0119-03

The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ment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HUANG Yue-hong LUO Qiu-lan LIU Guo-sheng LAI Hui-juan LIU Hong-we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Ganzhou Municipal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ment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50) and the control group(n=50).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while patients in the ob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and familly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evaluated by SAS,SDS,MRS,BI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after 1 month and 3 months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SAS,SDS,MRS,BI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The SAS,SDS,MRS,BI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1 month and 3 month intervention(P<0.01). Conclusion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improve ability of daily lif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Mental status;Quality of life

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1]。患者发病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和语言障碍,导致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将会使患者产生无用感、内疚等情绪,并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本院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经头颅CT及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28~80岁,平均(62.53±7.13)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67例,初中以上33例;平均住院时间(30.25±2.67)d。入选标准:急性脑梗死发病48 h内,首次发病者;意识清楚;年龄<80岁;瘫痪肢体肌力在Ⅲ级或Ⅲ级以下者。剔除标准:病情不稳定者;失语患者;严重的痴呆。将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卒中类型、疾病程度、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干预、康复干预和家庭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干预热情、真诚地接待患者,建立互相信赖的护患关系;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组织康复较好的患者交流其亲身体会,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用安慰、支持、暗示、听音乐等方法减轻或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反应,使患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问题和配合治疗、主动参与康复训练;进行疾病和康复知识指导,向其讲解该病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功能锻炼的方法、所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与患者共同探讨和制订康复治疗计划。

1.2.2 康复干预①良肢位摆放:床上良好的体位是早期治疗中极其重要的措施,严格按床上体位摆放要求,能预防和减少上肢屈肌及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的出现[3];②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早期辅助患者进行床上被动或主动功能锻炼,每个关节每次活动10~20 min,每天进行3~4次活动,帮助及指导患者进行翻身训练、坐起训练、桥式训练等;③锻炼平衡功能:以翻身→坐立→坐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为顺序进行;④吞咽功能训练:鼓励患者进行鼓腮、吹气、张颌、闭颌运动及伸舌前后左右上下运动。进食时取半卧位,患侧吞咽时,用手上推喉部[4-5];⑤语言训练:鼓励患者多听、多讲、多说,鼓励家属多和患者交流,尽量谈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⑥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修饰梳洗、进食、如厕、转移身体、穿脱衣服、上下楼梯、沐浴等。

endprint

1.2.3 家庭干预向家庭照顾者讲解该病的原因、症状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以及家庭环境对脑卒中后康复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激发家庭成员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教会照顾者如何督促并指导患者完成相应的康复训练;指导照顾者心理调节和放松的技巧,及时疏导照顾者的不良心理压力;鼓励家属耐心倾听患者的情感表达,妥善处理家庭内部矛盾,为患者提供和谐的家庭氛围。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1、3个月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

1.3.1 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50分为无焦虑或抑郁;50~59分为轻度焦虑或抑郁;60~69分为中度焦虑或抑郁;≥70分为重度焦虑或抑郁。

1.3.2 生活质量用修订后的Rankin量表(MRS)衡量脑梗死后的功能恢复结果,MRS分级描述:0为完全无症状;1为尽管有症状,但无明显功能障碍,能完成所有日常职责和活动;2为轻度残疾,不能完成病前所有活动,但不需帮助能照顾自己的日常事务;3为中度残疾,要求一些帮助,但行走不需帮助;4为重度残疾,不能独立行走,无他人帮助不能满足自身需求;5为严重残疾,卧床、失禁,要求持续护理和关注。≤1为恢复良好,>1级为恢复不良。

1.3.3 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I)评价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情况。100分 :生活能自理;61~99分:轻度功能障碍;41~60分:中度功能障碍;≤40分:重度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MRS、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3个月,观察组的SAS、SDS、MRS、BI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表1)。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常因卒中后病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等因素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及恐惧等负性情绪[6-7]。焦虑、抑郁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食欲和睡眠,影响疾病的转归[8]。在康复的过程中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早进行心理干预,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预防和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脑卒中的康复应该在早期开展,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护理[9-10]。急性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可塑性和重组能力,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可促进脑细胞、脑神经的代偿、重组和重建,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恢复,更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对于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实际意义[11]。家属作为患者最重要的照顾者和社会支持来源,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2]。对家庭的干预可使照顾者获得疾病相关知识和康复技能,同时通过对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可使照顾者学会心理调节和放松,并知道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康复氛围。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可使患者在精神、心理上得到安慰,减轻心理负担,同时得到家属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因而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1、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SAS、SDS、MRS、BI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由此可见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减轻和预防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石桂红.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0):10-11.

[2]王慧萍,陈京立.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干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08-210.

[3]魏丽芹,亓玉嫒,孙洪丽.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09,7(10):2765-2766.

[4]杨新芳.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237-1238.

[5]谭高小,卢雪云,陈汝专.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193-194.

[6]肖文利,何谷芬.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急性期住院病人焦虑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12):3322-3323.

[7]赵秀雯.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184-185.

[8]韩利民.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6)82-83.

[9]袁东运,林朝阳.高压氧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5):335-337.

[10]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11]罗菊珍,杨进标,王延红.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420-421.

[12]郑小薇,姜小鹰,郑翠.家属健康教育对脑梗死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研究,2009,23(2):326-327.

(收稿日期:2014-03-11本文编辑:许俊琴)

[基金项目] 江西省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174)

endprint

1.2.3 家庭干预向家庭照顾者讲解该病的原因、症状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以及家庭环境对脑卒中后康复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激发家庭成员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教会照顾者如何督促并指导患者完成相应的康复训练;指导照顾者心理调节和放松的技巧,及时疏导照顾者的不良心理压力;鼓励家属耐心倾听患者的情感表达,妥善处理家庭内部矛盾,为患者提供和谐的家庭氛围。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1、3个月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

1.3.1 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50分为无焦虑或抑郁;50~59分为轻度焦虑或抑郁;60~69分为中度焦虑或抑郁;≥70分为重度焦虑或抑郁。

1.3.2 生活质量用修订后的Rankin量表(MRS)衡量脑梗死后的功能恢复结果,MRS分级描述:0为完全无症状;1为尽管有症状,但无明显功能障碍,能完成所有日常职责和活动;2为轻度残疾,不能完成病前所有活动,但不需帮助能照顾自己的日常事务;3为中度残疾,要求一些帮助,但行走不需帮助;4为重度残疾,不能独立行走,无他人帮助不能满足自身需求;5为严重残疾,卧床、失禁,要求持续护理和关注。≤1为恢复良好,>1级为恢复不良。

1.3.3 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I)评价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情况。100分 :生活能自理;61~99分:轻度功能障碍;41~60分:中度功能障碍;≤40分:重度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MRS、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3个月,观察组的SAS、SDS、MRS、BI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表1)。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常因卒中后病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等因素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及恐惧等负性情绪[6-7]。焦虑、抑郁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食欲和睡眠,影响疾病的转归[8]。在康复的过程中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早进行心理干预,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预防和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脑卒中的康复应该在早期开展,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护理[9-10]。急性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可塑性和重组能力,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可促进脑细胞、脑神经的代偿、重组和重建,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恢复,更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对于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实际意义[11]。家属作为患者最重要的照顾者和社会支持来源,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2]。对家庭的干预可使照顾者获得疾病相关知识和康复技能,同时通过对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可使照顾者学会心理调节和放松,并知道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康复氛围。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可使患者在精神、心理上得到安慰,减轻心理负担,同时得到家属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因而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1、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SAS、SDS、MRS、BI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由此可见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减轻和预防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石桂红.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0):10-11.

[2]王慧萍,陈京立.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干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08-210.

[3]魏丽芹,亓玉嫒,孙洪丽.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09,7(10):2765-2766.

[4]杨新芳.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237-1238.

[5]谭高小,卢雪云,陈汝专.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193-194.

[6]肖文利,何谷芬.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急性期住院病人焦虑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12):3322-3323.

[7]赵秀雯.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184-185.

[8]韩利民.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6)82-83.

[9]袁东运,林朝阳.高压氧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5):335-337.

[10]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11]罗菊珍,杨进标,王延红.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420-421.

[12]郑小薇,姜小鹰,郑翠.家属健康教育对脑梗死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研究,2009,23(2):326-327.

(收稿日期:2014-03-11本文编辑:许俊琴)

[基金项目] 江西省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174)

endprint

1.2.3 家庭干预向家庭照顾者讲解该病的原因、症状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以及家庭环境对脑卒中后康复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激发家庭成员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教会照顾者如何督促并指导患者完成相应的康复训练;指导照顾者心理调节和放松的技巧,及时疏导照顾者的不良心理压力;鼓励家属耐心倾听患者的情感表达,妥善处理家庭内部矛盾,为患者提供和谐的家庭氛围。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1、3个月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

1.3.1 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50分为无焦虑或抑郁;50~59分为轻度焦虑或抑郁;60~69分为中度焦虑或抑郁;≥70分为重度焦虑或抑郁。

1.3.2 生活质量用修订后的Rankin量表(MRS)衡量脑梗死后的功能恢复结果,MRS分级描述:0为完全无症状;1为尽管有症状,但无明显功能障碍,能完成所有日常职责和活动;2为轻度残疾,不能完成病前所有活动,但不需帮助能照顾自己的日常事务;3为中度残疾,要求一些帮助,但行走不需帮助;4为重度残疾,不能独立行走,无他人帮助不能满足自身需求;5为严重残疾,卧床、失禁,要求持续护理和关注。≤1为恢复良好,>1级为恢复不良。

1.3.3 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I)评价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情况。100分 :生活能自理;61~99分:轻度功能障碍;41~60分:中度功能障碍;≤40分:重度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MRS、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3个月,观察组的SAS、SDS、MRS、BI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表1)。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常因卒中后病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等因素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及恐惧等负性情绪[6-7]。焦虑、抑郁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食欲和睡眠,影响疾病的转归[8]。在康复的过程中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早进行心理干预,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预防和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脑卒中的康复应该在早期开展,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护理[9-10]。急性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可塑性和重组能力,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可促进脑细胞、脑神经的代偿、重组和重建,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恢复,更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对于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实际意义[11]。家属作为患者最重要的照顾者和社会支持来源,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2]。对家庭的干预可使照顾者获得疾病相关知识和康复技能,同时通过对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可使照顾者学会心理调节和放松,并知道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康复氛围。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可使患者在精神、心理上得到安慰,减轻心理负担,同时得到家属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因而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1、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SAS、SDS、MRS、BI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由此可见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减轻和预防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石桂红.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0):10-11.

[2]王慧萍,陈京立.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干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08-210.

[3]魏丽芹,亓玉嫒,孙洪丽.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09,7(10):2765-2766.

[4]杨新芳.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237-1238.

[5]谭高小,卢雪云,陈汝专.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193-194.

[6]肖文利,何谷芬.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急性期住院病人焦虑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12):3322-3323.

[7]赵秀雯.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184-185.

[8]韩利民.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6)82-83.

[9]袁东运,林朝阳.高压氧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5):335-337.

[10]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11]罗菊珍,杨进标,王延红.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420-421.

[12]郑小薇,姜小鹰,郑翠.家属健康教育对脑梗死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研究,2009,23(2):326-327.

(收稿日期:2014-03-11本文编辑:许俊琴)

[基金项目] 江西省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174)

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状态急性脑梗死护理干预
谈谈播音创作主体的心理素质
基于《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及学习状态调查》的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