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互动 让语文课堂的生命幸福相拥

2014-08-07徐哲明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9期
关键词:羚羊师生生命

徐哲明

在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认真教”和“学生努力学”已经引发新的思考。新课程标准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固定,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新建构。

一、师生共读,情感的世界更诗化

在语文教学课程中,通过响沉强弱、轻重缓急的朗读,能营造出一个悦耳润心的境界,进而升华为文中人、文中事、文中情,悠然走进语言文字的胜地,是一种极为舒心的享受:大漠孤烟袅袅、山间皓月高悬是诗歌中的悠然风景,难以割舍的回眸、清甜温馨的微笑是散文的温情,缠绵经典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淡泊素雅的《墨梅》是回味唐诗宋词的低吟浅唱……在情感之花不断绽放的瞬间,每个人的心灵将会经受强烈的冲击,吸吮一种充溢着磁力的芬芳,抑或是人格的,抑或是情感的,抑或是知识的,抑或是其他的。

个体朗读尚且如此,师生共读更有一番韵雅意趣。恰到好处的引导,发自内心的独白,彼此交融的合拍, 是师生互相扶携、共生共荣的幸福体验。

《桂花雨》一文以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回忆了儿时金秋季节桂花撒落时的壮观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如何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有机交融、激发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一位教师在教学时,紧扣“小时候,我最喜欢摇桂花”这一关键句,梳理文章经脉,品味桂花芬芳,欣赏花雨盛大,体验思乡情切,进行层层递进、多元化解读。最后,教师以“纵观全文,你可以惊叹地读,你可以欣赏着读,你可以赞颂着读,你可以憧憬地读,你还可以沉醉其间地读,当然,你更可以在对方的基础上提升着读……”这样的话语顺势点拨,随即出示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学生你一段我一句带着不同的情感共同读、轮流读、配音读直至比赛读。课上,师生自由组合,随机参与,互相点评,俨然成了一场师生共同举办的美文诵读会。师生共同披文入境,将独特的情感体验凭借朗读释放出来,在多元感悟中飞扬个性,促使情感的世界更加诗化灵秀。

二、师生共演,生命的感悟更深远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教师应当充分发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用教材来点燃起自己和学生的感情,直至用彼此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内心将这文本的符号演化具象出来。

《生命桥》一文主要叙述了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时,老羚羊和小羚羊自动分成了两类,老羚羊用血肉之躯架起了生命桥,小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却震撼人心。在学习完课文以后,一位教师特意安排了师生模拟心理对话这个教学环节。

【画外音】:几年后,这些死里逃生的小羚羊已经长大。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它们来到了那魂牵梦萦的悬崖边。当年的悲壮和惨烈早已无影无踪,山崖是那样静谧,那些不知名的野花在昂首怒放,山涧的小溪不知疲倦地流淌。

【学生】(小羚羊,下同):爸爸,妈妈,您在哪儿?爸爸,妈妈,你们的儿女看你们来了。

【教师】(老羚羊,下同):孩子们,你们果然活着?

【学生]:爸爸, 妈妈,你们还能和我们一起玩吗?

【教师】:傻孩子,我们永远地留在山涧了。鲜花为我们开放,小溪为我们歌唱,我们不寂寞呀。

【学生】:爸爸,妈妈,在危险关头,为什么你们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我们呢?

【教师】:你们年轻,生活的道路还很长,壮大我们羚羊种族的任务就落在了你们的肩上,因此,你们更需要生存的机会,不考虑你们考虑谁?再说,谁叫我们为人父为人母呢?

【学生】:爸爸,妈妈,第一次生命是你们给的,第二次生命也是你们给的,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生命里。

这其间,师生还将角色进行了互换。饱含深情地对话演绎出一个哀婉空灵的世界,再现了弱小动物面对生死考验的坦然从容,将感性与神圣的生命话题剖析得淋漓尽致。同时,师生演绎着不同的角色入情入境,一切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此处不仅是知识文化、传统美德的传承,更是一个鲜活的创造丰富、内化提升的过程。毋庸讳言,此番心灵独白会让师生对于生命的感悟更加深远。

三、师生共论,思想的碰撞更积极

每一名儿童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教师应珍惜儿童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源源不断地让学生感受到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我能行”的成功体验,特别是引导探究过程中要巧设平台,巧引路子。教师不妨“大智若愚”,倾听学生说三道四;不妨“屈尊就驾”,容得学生与自己平起平坐;不妨“俯首为臣”,由得学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妨“顽固不化”,引来学生众口劝导……这样的师生共论,彼此始终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教作用于学,学促进着教,课堂里的生命共同飞扬。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师生双方激辩,教师通过表情和语速变化、增加词语等方法不断煽情,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博得全场阵阵掌声。在这里,教师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了下来,成为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学生也可以自由地走上讲台,找对手、论短长、辩高低。整节课上,师生情趣高涨,意犹未尽。

四、师生共创,语言的淬炼更精彩

课堂上的练笔大多极为考究,一般是“不写不快处”或“不写不会处”,还可以是研读的发散处、情感的共鸣处、心灵的升华处、技能的迁移处。这些地方承载了文章的使命,积聚了语言的精髓。但是,在学生练笔时,有些教师的表现显得过于轻松了,要么一曲音乐濡染学生,要么行间走走看看,要么伫立静观全场……其实,在这个时候,学生最需要得到教师的帮扶和指点。与其“袖手旁观”,最终让学生发出一些不痛不痒的感叹,倒不如沉浸于学生之中,及时参与创作,给予一针见血的指点。请看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杨氏之子》与学生共同创作的片断。

生写片段1:

生:古时候有个姓杨的人家,有一个叫杨修的小孩儿。

师:可否为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一个小男孩儿叫——

生:古时候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一个小男孩叫杨修,刚刚9岁。他长了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长得非常机灵。一张小嘴能说会道,非常聪明。

师:三角眼?我想这“三角眼”一般是指刁钻、狡猾,怕不行;写得很有文采,可惜有些语言不是很准确,另外用词要恰当。

生写片段2:

生:一日,杨氏的好友——孔君平前来拜访,家人为其开了门,并告知杨氏不在。

师:我最欣赏“一日”,他不用“有一天”,有文言文的味道;应该是杨老爷不在。

细细揣摩于老师的话语,不难发现,教师把自己当成了学生的知己,也是共同的作者。这样的参与共创是一种激励,一种催化,一种导向,长此以往,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会相得益彰,其语言的淬炼势必更加精彩。

总之,语文课堂里师生一道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这样的课堂必将活力四射。

(责任编辑 刘 颖)

猜你喜欢

羚羊师生生命
小羚羊的疑问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两只猎豹
猎豹与羚羊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麻辣师生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