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展开课堂练笔 拓展读写融合空间

2014-08-07李娟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9期
关键词:司马迁想象文本

李娟

听说读写是语文素养的四大要素。阅读和写作是小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侧重于理解书面语言,写作着眼于运用书面语言。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如果把阅读比作大树的根,则写作就是大树的枝叶,唯有根深才能叶茂。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写作表达的方法,进行随文小练笔,学生的写作得到润物无声的提升。随堂练笔将读和写有机整合,将情感熏陶和语言表达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文本的阅读感悟和言语训练的契机和谐统一,使两者有机结合,引导在形神兼备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思维拓展。

一、挖掘教材,探究文本内涵

苏教版教材文质兼美,文学色彩浓厚,是学生进行练写的范本。教师恰当地抓住训练点,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品位语言,又能将所学内容进行灵活运用,可谓一箭双雕。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向文本进行深入提问,使得读者在与文本、作者、编者的积极对话中产生意义。文本借助语言文字等符号给予学生巨大的自主解读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想象。只要教师和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就可以在字里行间找到写作的机会,挖掘到有理有据、想象丰富的语言训练点,激发起学生的练写热情,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让文本的留白借助于学生的再加工趋向于丰满。

1.创造言语情境,让形象变得丰满

作者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总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有所取舍、有详有略,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娓娓道来,这样作品就有了留白,读者就能够借助想象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从而创造出崭新的言语表达情境。学生立足文本,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充分的想象,就能够使文本中相对简约的形象变得血肉丰满,具有个性色彩。

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在和学生共同品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之后,我让学生思考:高尔基作为世界级的大文豪,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对儿子浓浓的父爱。信的结尾,父亲谆谆告诫儿子:给予永远比索取要愉快。高尔基期待儿子长大后做个什么样的人?你也曾经因为____而心情愉快!通过这样的训练,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内容有机结合。

生1:我曾经因为孝顺妈妈而心情愉快!过年以后,爸爸就到上海打工去了。看着妈妈忙里忙外,为我操碎了心,我非常感动。母亲节那天,我在放学的路上用零花钱买了一束康乃馨,连同鲜花一起献给妈妈的是我考了一百分的英语试卷和“妈妈,母亲节快乐”的祝福,平日坚强的妈妈一把搂着我,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生2:我曾经因为帮助同学而心情愉快!今天早读课,我正津津有味地读着课文,突然一股难闻的气味冲进了我的鼻子。抬头一看,同桌正趴在桌上呕吐,原来他今天身体不舒服,我一抬手就准备用手捂住鼻子,不过看到同桌难受的表情,再想到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我立即冲向卫生角,拿起笤帚和簸箕打扫起来。

类似的即兴练写,不仅仅是角色体验,更是学生体验后的感情流露。此时,学生对于高尔基的“给,永远比拿愉快”有了更加真切的理解和体验,一件件好人好事的列举点燃了他们心中向善的力量。

2.引导学生想象,让留白变得具体

凡是欣赏过中国画的人都知道国画存在留白,让人觉得虽然不着一字,却风流尽显。同样,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也存在留白。有时出于主题的需要表现很精炼,虽寥寥几笔,但内涵丰富,能够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教师在和学生一道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巧妙地利用这些有价值的文本,进而让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想象填充,领略思维自由驰骋的乐趣,释放心中积淀的情怀。经常这样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就愈加丰富,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就可以更加敏锐。

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作者写道: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作者对于司马迁忍辱负重写作的13年近似于素描,此处就可以成为练写的一个契合点。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写话:

那一天,司马迁一早醒来,感觉浑身酸软无力,原来感冒发烧了,但是他想到:____________;那一刻,司马迁又想起来屈辱的经历,不由得悲从心来,悲愤欲绝,但是他想到:_____________;……引导学生在填充的基础上自由联想,想象司马迁遭受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折磨,体会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忍常人之所以不能忍,只是为了完成《史记》的撰写。让学生反复生成困难的情境,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司马迁的发愤,有助于理解文末“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学生在进行丰富想象的过程中,对于司马迁的认识更加全面、形象更加丰满,一个学识渊博、忍辱负重、傲骨铮铮的史学家形象便鲜活灵动地呈现在学生心中,情感体验和思维灵性也得到了宣泄和释放。

二、突破教材,拓宽文本外延

鲁迅先生认为,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天上地下的情形,想象昆虫花卉的用处。由此可见,儿童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超出了成年人的想象。因此,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拓宽课文的外延空间,及时捕捉训练点,精心预设合适的、能够促进思维训练的拓展性的小练笔,进而不断开启学生的阅读视界,激发学生的练写兴趣,让学生的童真童趣得以张扬,使得随堂练笔不再是简单的平面铺展,而是一种嬗变和突破,从而达成有效的意义建构。

1.场景再现,点明文理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实际生活中不能看到或者听到的场景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悟出道理。类似的练写往往提取课文的有关要点,进行创新性的解构进而重新建构,重视情趣的激发,形式多样,情理交融,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宽和延伸,在写作过程中加深对于道理的理解。比如,《神奇的克隆》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的特点是语言严密、逻辑严谨。在提到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的时候,作者举了动物和植物的例子,但是这样的描述比较简单,近似于白描。学生对于生物技术的知识拓展也缺乏主动探究的乐趣。鉴于此,我预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长大以后,“我”成为了一名宇航员,驾驶着亚光速宇宙飞船飞向宇宙深处,去寻找可能存在的生命。不知道途经了多少星球,飞行了多少年,终于“我”老了,还是没有能够找到外星球生命,怎么办?于是,我只好取出克隆仪……让学生在幻想的空间自由驰骋,编写出富有趣味的故事,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冲动,这样的练笔也能够将课上学到的有关克隆的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将知识进行内化并融会贯通,从而对于文章的道理进行自觉点化。

2.模仿训练,学以致用

绘画一般先从临摹入手,技艺纯熟之后再尝试创作。学生写作也可以模仿经典的词句段篇,进而生发自己的语言。现有的教材语言优美规范,经常模仿、借鉴和运用能够逐渐明晰遣词造句之妙,进而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赏析典范的文本,反复品读体会并且进行模仿训练。《秋天》是一首文质兼美的现代诗,作者通过庄稼、水果、动物以及秋风等描写表现了秋季美丽的风情。教师在学完文本之后,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写一写《夏天》、《冬天》等。由于有范例,学生感觉水到渠成,这样的小练笔能够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言语经验积极表达,使得文本语言变化为个性化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言语质量,丰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克服对写作的畏难情绪。

3.注重迁移,举一反三

语文学习中如果能够有效地进行迁移训练,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小练笔还可以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拓展,让表达形式更加新颖活泼,从而让学生将从课文中懂得的阅读意义进行有效地迁移。比如在学习了苏教版四上练习——唐代诗人李峤所作的古诗《风》之后,我播放动听音乐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描述:听!风向我们吹来了,于是周围的景物就发生了变化。高高的天空中,茂密的树林中,碧绿的草地上,匆匆的行人……同学们,风到底在哪里呢?学生畅所欲言,我顺势而为安排了迁移小练笔,让学生把对风的感悟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于风的印象,感悟李峤表达的妙处。全诗20字,虽没有提“风”字,但是将风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挖掘内涵;超越文本,延展文本外部空间;引导学生内外兼修锻炼思维,就一定能够让学生阅读感悟和语言训练有机融合,从而实现阅读和写作的高效融合。

(责任编辑 刘 颖)

猜你喜欢

司马迁想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的想象
一生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司马迁拒受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