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回头看”

2014-08-07高峰龄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9期
关键词:回头看小数经验

高峰龄,江苏省扬州市沙口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先后荣获扬州市小学教育课改实验先进个人、扬州市同步课程特聘教师、广陵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获江苏省“杏坛杯”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扬州市“百堂好课”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作为课题研究核心组成员参与多个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立项课题和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研究,多篇文章获江苏省、扬州市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公开发表文章十余篇。

“回头看”意即回过头看看,本文指一种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回过头看看学习的历程,达到回顾、总结、反思、提升的功效;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考察,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回头看看研究的历程,可以明晰思路、提炼思想、积累经验。学生在参与探究的活动中,运用、积累了活动经验,此时需要教师及时带领学生“回头看”,将研究学习的路径、方法显现化,成为学生内化的知识财富。

学生的学习是大脑相关区域神经联系的建立,数学知识的形成需要板块式的联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如果不及时梳理,所学的知识就会有所遗忘,能力会有所弱化。通过“回头看”,描绘其习得的过程,提高“四基”达成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回头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方法的回顾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习得、运用需要方法的支撑,在学生经历探究活动后,有意识地开展“回头看”活动,回顾、梳理,可使得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案例1】教学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出示57+25,提问:怎样口算出这道算式的结果。学生得到以下算法:

依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得到7种方法,但由此看到学生的回答对于问题解决方法的提炼还有所欠缺,学生并不能完全整体理解方法间的联系与沟通。回顾7种方法,前6种均使用了先分后合的思想,即将两个数或一个数先分成两部分,再合成一个整体。在分合思想作用下,其分成的两部分有着不同的意味,有依据竖式计算的想法分拆,有依据两位数加一位数或两位数加整十数的旧知分拆,有依据“凑十”思想分拆,等等,需要学生加以辨析、整合。第7种方法渗透着“多加要减”的辩证思想。

此时,教师可开展“回头看”教学活动:同学们说出了7种口算方法,前6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知道这些同学为什么要将其中的一个数或两个数分成两个部分吗(以思想引领理解方法,同时优化算法);如果请你把这7种计算方法分类,你可以怎样分,为什么?

在“回头看”环节,学生对出现的解决问题方法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沟通方法间的联系,在数学思想的引领下“具化”比较、分类活动的经验。

2.过程的总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习得、思想的提升是零散的,在问题解决中所获得的经验也是不全面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学习过程加以回顾,让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问题解决策略。在经历不断反复的过程后,学生能感悟、明晰问题解决的基本模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案例2】教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间隔)》。

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发现一一间隔的规律,并对此规律有了较为明晰的理解,教师可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前安排“回头看”教学环节。

出示探寻规律的过程,指出“我们通过观察这些物体的排列,比较他们排列的规律,初步猜想规律,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运用画图、列举等方法验证你们猜想的规律。”学生对此有了更为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知道该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其数学活动经验得以“聚化”。

3.问题的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探究过程或有意义接受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问题存在,面对出现的问题,学生是否能全部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哪些,生成了哪些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可以怎样思考?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放慢脚步,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回头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无法得到全面提升。

【案例3】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

教学伊始,教师让学生针对本课内容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有小数,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小数怎样读和写、小数有哪些作用等。对于有些问题,部分学生已经有了经验,如小数的读与写,教师让学生互教互学;而对于小数的意义,学生普遍较为模糊,教师通过演示、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感悟到整数与小数的不同,说明小数产生的意义,同时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最后运用小数理解生活中一些小数的意义。

教学至此,教师提出:我们来回头看看研究的历程,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是怎样解决的。有的学生梳理出本课学习的路径,有的学生梳理出理解小数意义的过程,有的学生梳理出所开展的探究活动等。在“回头看”的过程中,还有的学生提出了一些思考:除了一位小数是否还有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它们表示什么意义;小数和分数有关系,是不是也可以加减等。

在“回头看”环节中,学生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了整体回顾和反思,使得问题解决的经验有了较为完整的体现,形成链式思维,同时在回顾的过程中,学生能提出新的问题,其反思的价值大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逐步养成。

4.经验的提升

学生在学习初已经具备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加以丰富、积累,并迁移运用到后续的学习中。“回头看”教学环节能有效地显现学生经验积累的过程,提升经验的运用能力。学生经历了探究再反思的历程后,其数学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案例4】教学一年级下册“百数表”。

教师出示“百数表(见图1)”中部分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初步发现数之间的联系,唤醒学生已有经验。

此时开展“回头看”教学活动:同学们在观察“百数表”时,观察了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比较这些数字变化的规律,在观察时可以横着看,右边的数比左边一个大1;也可以竖着看,从不同的方向看会有不同发现。有了这些经验做基础,同学们还可以怎样观察这张“百数表”呢,有哪些发现呢?学生运用已有的观察、比较的活动经验提出可以斜着看,并产生了新的发现:不同排列数之间的差,如竖着看相邻两数的差一样,斜着看两数的差有了变化,斜的方向相同则差相同,斜的方向不同则差不同等。

在唤醒、积累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回头看”无疑使活动经验有了提升,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发现、解决一些问题,并在过程中有所收获。

“回头看”是一个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其宗旨是带领学生整理、提炼,以提升学生数学经验,提高数学素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回头看”可安排是在一个板块教学之后,可以安排在一个综合练习之后,也可安排在全课学习之后。

“回头看”是一种习惯,是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体现。“回头看”更是一种方法,是学生不断运用、积累经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责任编辑 刘 颖)

高峰龄,江苏省扬州市沙口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先后荣获扬州市小学教育课改实验先进个人、扬州市同步课程特聘教师、广陵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获江苏省“杏坛杯”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扬州市“百堂好课”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作为课题研究核心组成员参与多个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立项课题和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研究,多篇文章获江苏省、扬州市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公开发表文章十余篇。

“回头看”意即回过头看看,本文指一种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回过头看看学习的历程,达到回顾、总结、反思、提升的功效;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考察,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回头看看研究的历程,可以明晰思路、提炼思想、积累经验。学生在参与探究的活动中,运用、积累了活动经验,此时需要教师及时带领学生“回头看”,将研究学习的路径、方法显现化,成为学生内化的知识财富。

学生的学习是大脑相关区域神经联系的建立,数学知识的形成需要板块式的联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如果不及时梳理,所学的知识就会有所遗忘,能力会有所弱化。通过“回头看”,描绘其习得的过程,提高“四基”达成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回头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方法的回顾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习得、运用需要方法的支撑,在学生经历探究活动后,有意识地开展“回头看”活动,回顾、梳理,可使得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案例1】教学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出示57+25,提问:怎样口算出这道算式的结果。学生得到以下算法:

依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得到7种方法,但由此看到学生的回答对于问题解决方法的提炼还有所欠缺,学生并不能完全整体理解方法间的联系与沟通。回顾7种方法,前6种均使用了先分后合的思想,即将两个数或一个数先分成两部分,再合成一个整体。在分合思想作用下,其分成的两部分有着不同的意味,有依据竖式计算的想法分拆,有依据两位数加一位数或两位数加整十数的旧知分拆,有依据“凑十”思想分拆,等等,需要学生加以辨析、整合。第7种方法渗透着“多加要减”的辩证思想。

此时,教师可开展“回头看”教学活动:同学们说出了7种口算方法,前6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知道这些同学为什么要将其中的一个数或两个数分成两个部分吗(以思想引领理解方法,同时优化算法);如果请你把这7种计算方法分类,你可以怎样分,为什么?

在“回头看”环节,学生对出现的解决问题方法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沟通方法间的联系,在数学思想的引领下“具化”比较、分类活动的经验。

2.过程的总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习得、思想的提升是零散的,在问题解决中所获得的经验也是不全面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学习过程加以回顾,让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问题解决策略。在经历不断反复的过程后,学生能感悟、明晰问题解决的基本模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案例2】教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间隔)》。

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发现一一间隔的规律,并对此规律有了较为明晰的理解,教师可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前安排“回头看”教学环节。

出示探寻规律的过程,指出“我们通过观察这些物体的排列,比较他们排列的规律,初步猜想规律,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运用画图、列举等方法验证你们猜想的规律。”学生对此有了更为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知道该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其数学活动经验得以“聚化”。

3.问题的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探究过程或有意义接受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问题存在,面对出现的问题,学生是否能全部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哪些,生成了哪些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可以怎样思考?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放慢脚步,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回头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无法得到全面提升。

【案例3】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

教学伊始,教师让学生针对本课内容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有小数,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小数怎样读和写、小数有哪些作用等。对于有些问题,部分学生已经有了经验,如小数的读与写,教师让学生互教互学;而对于小数的意义,学生普遍较为模糊,教师通过演示、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感悟到整数与小数的不同,说明小数产生的意义,同时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最后运用小数理解生活中一些小数的意义。

教学至此,教师提出:我们来回头看看研究的历程,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是怎样解决的。有的学生梳理出本课学习的路径,有的学生梳理出理解小数意义的过程,有的学生梳理出所开展的探究活动等。在“回头看”的过程中,还有的学生提出了一些思考:除了一位小数是否还有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它们表示什么意义;小数和分数有关系,是不是也可以加减等。

在“回头看”环节中,学生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了整体回顾和反思,使得问题解决的经验有了较为完整的体现,形成链式思维,同时在回顾的过程中,学生能提出新的问题,其反思的价值大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逐步养成。

4.经验的提升

学生在学习初已经具备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加以丰富、积累,并迁移运用到后续的学习中。“回头看”教学环节能有效地显现学生经验积累的过程,提升经验的运用能力。学生经历了探究再反思的历程后,其数学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案例4】教学一年级下册“百数表”。

教师出示“百数表(见图1)”中部分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初步发现数之间的联系,唤醒学生已有经验。

此时开展“回头看”教学活动:同学们在观察“百数表”时,观察了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比较这些数字变化的规律,在观察时可以横着看,右边的数比左边一个大1;也可以竖着看,从不同的方向看会有不同发现。有了这些经验做基础,同学们还可以怎样观察这张“百数表”呢,有哪些发现呢?学生运用已有的观察、比较的活动经验提出可以斜着看,并产生了新的发现:不同排列数之间的差,如竖着看相邻两数的差一样,斜着看两数的差有了变化,斜的方向相同则差相同,斜的方向不同则差不同等。

在唤醒、积累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回头看”无疑使活动经验有了提升,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发现、解决一些问题,并在过程中有所收获。

“回头看”是一个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其宗旨是带领学生整理、提炼,以提升学生数学经验,提高数学素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回头看”可安排是在一个板块教学之后,可以安排在一个综合练习之后,也可安排在全课学习之后。

“回头看”是一种习惯,是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体现。“回头看”更是一种方法,是学生不断运用、积累经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责任编辑 刘 颖)

高峰龄,江苏省扬州市沙口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先后荣获扬州市小学教育课改实验先进个人、扬州市同步课程特聘教师、广陵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获江苏省“杏坛杯”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扬州市“百堂好课”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作为课题研究核心组成员参与多个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立项课题和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研究,多篇文章获江苏省、扬州市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公开发表文章十余篇。

“回头看”意即回过头看看,本文指一种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回过头看看学习的历程,达到回顾、总结、反思、提升的功效;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考察,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回头看看研究的历程,可以明晰思路、提炼思想、积累经验。学生在参与探究的活动中,运用、积累了活动经验,此时需要教师及时带领学生“回头看”,将研究学习的路径、方法显现化,成为学生内化的知识财富。

学生的学习是大脑相关区域神经联系的建立,数学知识的形成需要板块式的联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如果不及时梳理,所学的知识就会有所遗忘,能力会有所弱化。通过“回头看”,描绘其习得的过程,提高“四基”达成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回头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方法的回顾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习得、运用需要方法的支撑,在学生经历探究活动后,有意识地开展“回头看”活动,回顾、梳理,可使得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案例1】教学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出示57+25,提问:怎样口算出这道算式的结果。学生得到以下算法:

依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得到7种方法,但由此看到学生的回答对于问题解决方法的提炼还有所欠缺,学生并不能完全整体理解方法间的联系与沟通。回顾7种方法,前6种均使用了先分后合的思想,即将两个数或一个数先分成两部分,再合成一个整体。在分合思想作用下,其分成的两部分有着不同的意味,有依据竖式计算的想法分拆,有依据两位数加一位数或两位数加整十数的旧知分拆,有依据“凑十”思想分拆,等等,需要学生加以辨析、整合。第7种方法渗透着“多加要减”的辩证思想。

此时,教师可开展“回头看”教学活动:同学们说出了7种口算方法,前6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知道这些同学为什么要将其中的一个数或两个数分成两个部分吗(以思想引领理解方法,同时优化算法);如果请你把这7种计算方法分类,你可以怎样分,为什么?

在“回头看”环节,学生对出现的解决问题方法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沟通方法间的联系,在数学思想的引领下“具化”比较、分类活动的经验。

2.过程的总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习得、思想的提升是零散的,在问题解决中所获得的经验也是不全面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学习过程加以回顾,让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问题解决策略。在经历不断反复的过程后,学生能感悟、明晰问题解决的基本模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案例2】教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间隔)》。

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发现一一间隔的规律,并对此规律有了较为明晰的理解,教师可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前安排“回头看”教学环节。

出示探寻规律的过程,指出“我们通过观察这些物体的排列,比较他们排列的规律,初步猜想规律,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运用画图、列举等方法验证你们猜想的规律。”学生对此有了更为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知道该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其数学活动经验得以“聚化”。

3.问题的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探究过程或有意义接受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问题存在,面对出现的问题,学生是否能全部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哪些,生成了哪些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可以怎样思考?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放慢脚步,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回头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无法得到全面提升。

【案例3】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

教学伊始,教师让学生针对本课内容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有小数,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小数怎样读和写、小数有哪些作用等。对于有些问题,部分学生已经有了经验,如小数的读与写,教师让学生互教互学;而对于小数的意义,学生普遍较为模糊,教师通过演示、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感悟到整数与小数的不同,说明小数产生的意义,同时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最后运用小数理解生活中一些小数的意义。

教学至此,教师提出:我们来回头看看研究的历程,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是怎样解决的。有的学生梳理出本课学习的路径,有的学生梳理出理解小数意义的过程,有的学生梳理出所开展的探究活动等。在“回头看”的过程中,还有的学生提出了一些思考:除了一位小数是否还有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它们表示什么意义;小数和分数有关系,是不是也可以加减等。

在“回头看”环节中,学生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了整体回顾和反思,使得问题解决的经验有了较为完整的体现,形成链式思维,同时在回顾的过程中,学生能提出新的问题,其反思的价值大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逐步养成。

4.经验的提升

学生在学习初已经具备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加以丰富、积累,并迁移运用到后续的学习中。“回头看”教学环节能有效地显现学生经验积累的过程,提升经验的运用能力。学生经历了探究再反思的历程后,其数学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案例4】教学一年级下册“百数表”。

教师出示“百数表(见图1)”中部分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初步发现数之间的联系,唤醒学生已有经验。

此时开展“回头看”教学活动:同学们在观察“百数表”时,观察了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比较这些数字变化的规律,在观察时可以横着看,右边的数比左边一个大1;也可以竖着看,从不同的方向看会有不同发现。有了这些经验做基础,同学们还可以怎样观察这张“百数表”呢,有哪些发现呢?学生运用已有的观察、比较的活动经验提出可以斜着看,并产生了新的发现:不同排列数之间的差,如竖着看相邻两数的差一样,斜着看两数的差有了变化,斜的方向相同则差相同,斜的方向不同则差不同等。

在唤醒、积累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回头看”无疑使活动经验有了提升,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发现、解决一些问题,并在过程中有所收获。

“回头看”是一个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其宗旨是带领学生整理、提炼,以提升学生数学经验,提高数学素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回头看”可安排是在一个板块教学之后,可以安排在一个综合练习之后,也可安排在全课学习之后。

“回头看”是一种习惯,是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体现。“回头看”更是一种方法,是学生不断运用、积累经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责任编辑 刘 颖)

猜你喜欢

回头看小数经验
失踪的小数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合肥市长张庆军:“回头看”后落马,其妻四个月前坠亡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一起解答含小数的方程
小数精灵成长记
数轴上的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