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农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办学特色

2014-08-06吴雪梅张富贵罗卫东刘持平吕敬堂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贵州大学农机办学

吴雪梅 张富贵 罗卫东 刘持平 吕敬堂

(贵州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构建办学特色的趋势分析

追求和形成办学特色是当今大学办学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1]。教育界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探讨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办学特色”作为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解释。国内学术界给其下的定义就不下20种。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2004]21号)给了一个界定,“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办学特色的内涵极为丰富,从大学承担社会功能的角度可以分为人才培养特色、专业特色、科研特色和服务特色等,从大学的组织运行角度可以分为定位特色、学科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等[2,3]。总结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4]。构建高等院校特有的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办学特色。由注重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高和特色构建,已成为高等教育新的发展任务[5]。199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7.2%,到2002年就达到了l5%,进入世界公认的大众化阶段。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4.2%,在校普通本专科生人数达到2144.66万人[6]。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质量问题已成为高校内部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面对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能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已经成为关乎高校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化特色意识、重视特色建设、培育办学特色,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各高校的重要战略抉择。

第二,贵州省“欠发达、欠开发”省情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办学特色。欠发达、欠开发是目前贵州省的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作为省属“211”工程大学的贵州大学和经济发达地区的“211”、“985”院校相比,在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甚至和处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地方高校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面临这种前有“尖兵”后有“追兵”的严峻挑战,面对先天不足,只能在构建特色上下工夫,增强自己的办学实力。

第三,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增强,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办学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开放步伐的加快,已由“经院式”研究大步转向解决现实问题。教育部原部长周济视察贵州大学时强调,贵州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真正在贵州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起到基础和领军作用。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做到“有特色、高水平”[7]。

第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新使命,也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是象征一所大学地位的主要标志,国内外一流大学之所以能起领军作用,关键在于它有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研究能力。有了特色、优势学科,这个学校就具有了应对竞争和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贵州大学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省各行各业中,有1/3以上是贵州大学毕业生,少数行业甚至高达60%以上。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体现出的艰苦奋斗、和谐融合、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为贵州培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适应、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造的“四能”人才特点,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办学传统,从而凝练出了“坚毅笃实、明德至善”、“砺能致远、博学笃行”的办学特色[8]。本文从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组成部分出发,分析贵州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农机专业)办学特色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现。以培养方案的制定为突破口,见微知著,进而研究专业的办学特色,这是本文的一个亮点和创新点。

二、农机专业办学特色的实现

1.农机专业办学特色凝练。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贵州大学的一个办学历史较长的本科专业之一,从1958年开始招生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变迁和贵州大学的两次合并,目前属于机械工程学院下属四个本科专业之一。2006年获批贵州大学校级二类特色专业建设,2009年获批贵州省首届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目前每年招生规模为40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在50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满足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紧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培养贵州省农机行业人才需求为己任,凝练出以下办学特色。

农、工、管相结合,培养复合型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既包含农学方面的基础课程(如《农学概论》《生物技术导论》),使农机与农艺、农机与农业生物技术相结合,体现农机专业“农”的特点;同时作为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相关的机械设计、制造、检测、控制等方面的课程;另外,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现代农业工程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学方面的知识,需开设《管理科学基础》《农业机械化管理》等课程。

学、研、产相结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教师通过科研增加教学的内涵,通过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社会需求扩大教学的外延。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开展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共性技术与山地农机区域特色相结合,彰显区域特色。在学生的知识结构方面,由于农业机械的多样性和区域适应性,除了农机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共性技术外,还必须根据贵州的区域特色和发展定位,掌握贵州特有的山区特色农业、山区生态旅游农业和山地小型机械化生产所要求的农业工程技术。从而在知识结构方面满足共性、突出个性。

上述三个“结合”的办学特色,始终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具有山地农机特色的贵州省农业机械科研、推广、管理和监理人才培养基地。

2.培养方案彰显农机复合型人才办学特色。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本科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从2009级开始,贵州大学开始实行学分制,通过学分制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体现专业的办学方向、办学定位以及办学特色。

复合型的课程结构,农、工、管相结合。农、工、管相结合,是农机专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2009版农机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体现“农”的课程有:农学概论、生物技术导论、观赏园艺学、茶文化学、农业机械学、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设施农业工程、农业系统工程、精确农业概论、农村能源与环境工程、农产品干燥技术等11门课程。体现“工”的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程序、计算机科学前沿、电工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液气压传动与控制、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CAD/CAM技术及应用、汽车拖拉机学、机电一体化技术、机器维修工程、热工学、现代设计方法、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机器人概论等22门课程。体现“管”的课程有:管理科学基础、项目管理、技术经济学、市场营销、农业机械化管理等5门课程。涉农类课程占29%,纯工科类课程占58%,管理类课程占13%。因此,农机专业的培养定位充分体现为:具有较强的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全面掌握农业生产装备与技术的复合型农业工程技术人才。

高比例的实践学分,学、研、产相结合。2009版农机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及最低学分、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体系构成及最低学分、学时分配

从表1可知,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为18学分,全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45学分,分别占总学分的11%和26.8%。体现了农机专业加强实践环节训练的办学风格。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既有农业机械综合创新设计等研究性的教学环节,也有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机械制造工艺参观实习等与生产第一线直接接触的教学环节,更有SRT、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与科研联系紧密的课外科技活动。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

个性化的课程内容,共性技术与山地农机区域特色相结合。在农机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中,除了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共性知识点以外,还在相关课程中增加具有贵州山地特色的教学内容,如:在《农业机械学》课程中,增加山地农业机械与设施内容,重点讲解贵州山区广泛使用的微耕机、马铃薯挖掘机等机械,减少贵州山区用不上或者很少使用的蔬菜水果收获机械。在满足共性的前提下,添加个性化的知识点和研究亮点,体现满足共性、突出个性的办学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独具特色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

3.科研特色。以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是农机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的高尚,在以激发学生向学的意识和领悟人生的真谛为快乐;教师的示范,在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规律开阔视野为自豪。”[9]农机专业教师 “立足贵州,服务山区”,研究区域特色课题,为贵州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科研项目具有实际、实用和实效的特点。根据农机专业的办学特色,结合自身实际,准确定位科研工作,如“山地小型农机具的研发”,“贵州特色农产品全程机械化作业配套技术与装备研究”等项目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依托学校的研究设备和较好的科研条件,利用地方“人熟”关系,寻求农业工程相关发展课题,利用“地熟”关系,推动产学研合作课题研究。教师科研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教程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将科研项目引入毕业设计中,使得每年的毕业设计内容不断更新,实实在在的项目研究促进了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教师科研反哺教学彰显了农机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总之,办学特色体现在培养方案中,更体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言传身教等具体的细微之处,只有长期坚持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年代始终保持稳定的核心竞争力。

[1] 陈翠荣.大学办学特色与相关问题之关系的辩证思考[J].高教研究,2009(4):22-24,28.

[2] 刘智运. 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2003(1):9-11,48.

[3] 周统建. 林业高等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的探讨[J]. 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0.

[4] 杨晓霞,刘晖. 高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J]. 高教探索,2009(1):55-58.

[5] 韩丽萍,张跃双,等.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构建办学特色的路径选择[J]. 现代教育管理,2009(6):29-31.

[6] 教育部. 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09 /info1280796844414209.htm,2010-8-3.

[7] 孙芸.教育部部长周济到我校视察[EB/OL]. http://news.gzu.edu.cn/News/200906/29204.html,2009-6-25.

[8] 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EB/OL].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92/info1229913275433592.htm,2008-12-22.

[9] 王继华,等.学校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

猜你喜欢

贵州大学农机办学
沃得农机
贵州大学 喀斯特区耕地地力提升与培育团队 王小利 课题组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林木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专业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不一样的农机展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百年贵大生生不息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