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内镜胆管支架内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疗效分析

2014-08-01龚荣达

当代医学 2014年22期
关键词:梗阻性引流术黄疸

龚荣达

经内镜胆管支架内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疗效分析

龚荣达

目的 探讨经内镜胆管支架内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茂名市石化医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9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内镜胆管支架内引流术治疗。结果 9例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术中示胆总管结石6例,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2例,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1例。9例患者1周内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黄疸消退。其中显效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100%。术后9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内镜胆管支架内引流术治疗对梗阻性黄疸患者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梗阻性黄疸;内镜;胆管支架

内镜下胆管支架内引流术[1]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镜治疗方法,是将胆管支架置于胆道内,将胆汁引流至十二指肠内或胆管内,是治疗胆管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基本技术之一。因该项技术微创,更符合生理状态的胆汁引流,且效果好,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及病死率低且可反复操作,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手术中置放支架及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部分外科胆道引流术、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因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深受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青睐。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经内镜胆管支架内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9例病例,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2.2±13.8)岁;临床表现为黄疸9例,上腹痛8例,发热6例;肝功能检查:ALT、AST增高8例,TBil增高9例。

1.2 仪器 器械:C型臂X线机、电子十二指肠镜ED-200XU(日本富士)、PSD-20高频电凝发生器(OLGMPUS)、ERCP造影附件、乳头切开刀、导丝、扩张气囊、胆管塑料支架、金属支架。

1.3 方法 术前常规测定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X片,肺功能等;术前禁食6h,给予抗生素及杜冷丁50mg、安定10mg、654-2 10mg、咽部利多卡因胶浆局部麻醉;术中给氧、心电监护。手术方法[2]:术前准备同ERCP,操作开始先行ERCP,了解病变的性质及部位,本次收录9例患者均为良性梗阻,先行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确定支架引流部位并选择支架,因均为良性梗阻,选择塑料支架,经造影导管插入导丝,通过狭窄部位,保持导丝位置不变,退出造影导管,必要时用扩张气囊沿导丝扩张狭窄部位,在保持导丝位置不变的条件下,按内引流支架说明书要求插入内引流支架及相应的推送器。十二指肠内应保留末端11.5cm,再退出推送器及导丝,吸引可见胆汁经内支架流出,表明安置成功。

1.4 术后处理和观察 术后禁食24h,补液、抗炎及对症治疗;术后1周复查肝功能、观察黄疸消退情况;观察有无胰腺炎、胆管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并对症处理。

1.5 疗效判断标准[3]显效:经内镜下胆管支架内引流术术后临床症状消失,胆汁引流量每天>300mL,血清胆红素、血尿淀粉酶明显下降或接近正常范围者;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胆汁引流量100mL/d、血清总胆红素下降一半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各项指标高于术前水平。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正态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9例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成功,经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示胆总管结石6例,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2例,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1例;其中显效6例、有效3例,治疗组总有效率100%。6例患者均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成功取出胆总管结石。术后复查肝功能均明显好转,黄疸消退、上腹痛明显减轻、无发热。9例患者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见表1)。

表1 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比较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本研究中9例患者均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疗效良好。

3 讨论

梗阻性黄疸是胆道良恶性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临床治疗比较困难。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解除梗阻、去除病因。传统的治疗方法有外科姑息性内、外引流,但并发症多、疗效差、死亡率高。患者多因身体虚弱而不能耐受,且引流效果不满意。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也是解除胆道梗阻的一种方法,但因其有创伤,引流范围局限,易脱落、导致胆汁丢失等缺陷,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因其无创伤、易于冲洗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因胆汁被引流体外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和消化不良,其仅作为临时性减黄措施。随着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给胆管梗阻的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4]。

自1979年Soehendra等[5]率先采用经内镜逆行胆管引流治疗胆管梗阻以来,内镜下胆管支架内引流术逐渐成为国内、外新兴的一项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尤其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治疗。因该项技术微创,更符合生理状态的胆汁引流且效果好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及病死率低且可反复操作,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手术中置放支架及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部分外科胆道引流术,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深受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青睐。据石力[6]等研究报道胆管支架置入与手术胆管引流解除恶性胆管梗阻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消退黄疸的有效性是明确的。

本研究结果表明,9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经内镜胆管支架内引流术治疗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且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越性[7],值得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经内镜胆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另外,需要注意术前、术中、术后的全程护理,特别是心理护理以及健康宣教,预见性、针对性的护理可促进患者的良好转归[8]。

[1] 蒋雨卉.胆管支架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教育探索,2009,8(9):1170-1172.

[2] 毕建钢.胆道支架与外科手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疽的临床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3,37(8):657-658.

[3] 雪来提.艾孜木.经内镜胆管内外引流术在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论坛,2012,14(17):107.

[4] 金士毛,过计建,杨红玉.内镜下胆管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1):26.

[5] 施宝,陈素玉,王峰,等.胆胰管恶性梗阻选择性插管及内支架置入治疗的体会[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7):337-338.

[6] 石力.不同途径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7):867-869.

[7] 陈辉,李良庆.经内镜胆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意义[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0,10(1):8-10.

[8] 纪宜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护理[J].当代医学,2011,17(30):95-96.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2.062

广东 525011 茂名市石化医院消化内科(龚荣达)

猜你喜欢

梗阻性引流术黄疸
鲁晓岚:黄疸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粪菌群的对比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输精管结扎致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报告)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新纤维化相关因子SFTPA2在梗阻性肾组织中表达及与肾纤维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