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近就业市场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2014-08-01张鄂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课程体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现存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高职教育与学生就业之间严重的脱节,这使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难。因此,我国的高职教育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使高职教育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使高职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36-03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我国高职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偏差,导致我国的高职教育处于“职”而不高的状态。这就使得高职毕业生找工作难,找合适的单位更难,而企业大量的新兴岗位高级专门人才又奇缺,两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及其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步伐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相关专业毕业生缺乏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无法适应市场的实际需要。因此,进行贴近就业市场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同时又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的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得到迅速发展,而且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是: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各个领域的人才,而另一方面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大,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两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给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法及其有关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需求,并且将社会需求反映到教学改革的规划和措施中来。根据上述事实,总结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就是:(1)培养出来的学生工作能力弱,不能适应企业岗位的用人需求,出现学生就业难问题。(2)不少高职学校定位不准确,在学校定位上存在以下偏差:一是将“专升本”的升学率作为判断该学校的教育质量的标准,而忽略了多数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养;二是一些高职院校不安心于本层次教学,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能否升本的问题上。(3)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都是从原先的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或是成人高校改制而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上的认识还是含糊不明,仍然在沿用和套用同层次普通院校的教学模式,漠视了对高职学生职业规划和素养的培育。使得教师难于有效和合理地组织正常课堂教学,学生们也难于领会到专业知识的本质和内涵。(4)政府对高职的构建、规划、发展等缺乏统筹的考虑,使得高职教育存在高职院校间无序竞争,高职院校与其他行业互动不足的问题。

二、进行高职教育改革的思考

2009年7月5~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巴黎召开的“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与研究大会”上,有148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和高等教育部长、教育专家以及私营部门代表出席。大会主题为:“高等教育新动力、社会变革和发展研究”。在这次大会上,提出未来影响高等教育政策与发展的七大新动力为:需求、多样化、机制合作、终身学习、信息和通信技术、社会责任以及政府角色变化。随着社会发展,用人单位对职业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的改革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社会对职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实现贴紧就业市场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应该从如下方面入手。

1.以人为本,重视素质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各个行业竞争愈加激烈,对所需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人才市场呈现出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以学生为中心。高职教育者必须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的主要对象都是学生,因此教师应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教育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志,让学生从中学会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关心。(2)以德育为教学之本。德乃立人之本。高职院校应努力建设和不断完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信念理想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职业素质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切实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强化校园文化的产业特征;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人文素质。另外还要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2.加强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不仅要符合学生的智能特点,还要满足企业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学生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便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另一方面,要具备足以胜任自己岗位的专业技能以及进行职业拓宽或职业迁移的基本技能。现行的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块式”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由于理论基础不同,构建课程体系时,理论教育和技术操作上都存在障碍。因此,高职院校要努力探索,大胆创新,结合职业的成长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建立一个模糊学科分类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强化岗位职业技能的实践训练体系,促进学生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的双向发展。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高职院校的学生个体差异很大,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4.根据社会需求,确立各专业的发展方向。由于工艺的提升、装备的更新、技术的进步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改革和调整专业方向,因此职业教育者要洞察社会的发展变化,确立正确的专业方向,增强社会竞争力。为此:(1)时刻关注社会需求。现在社会出现“就业难”的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当前的教育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大批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很多企业一直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这就说明一些学校在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的安排上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完全脱节,这就要求学校及时地对政府的各项产业调整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2)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确立专业方向。学校根据已经掌握的市场需求信息,进一步对国家的主要经济政策、区域经济的重点规划以及目前的市场情况综合分析,结合学校本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将学校的各个专业进行改革、调整和充实,确立专业方向,使学校的专业建设立于不败之地。

5.建立完善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生竞争力的提高主要在于其质量是否可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立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又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相连,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大产业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以“订单培养”和“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而对于人力资源相对比较分散的一些专业目前还没有出现比较理想的培养模式。所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职院校还要不断探索并创造出与相关企业和产业更好地合作的途径,充分发挥自身职教集团、行业协会的作用。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进行相关产业的技术攻关或新技术的开发,实现合作双赢。

三、基于就业视角的高职教育改革途径

我国的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紧紧把握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与永恒的主题,要充分认识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起富有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1.培养目标定向化与专业建设市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念和主张,已普遍被人们接受。许多高职院校都以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作为是否实现培养目标的衡量依据。“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理念的提出,“行动导向培养模式”的推广,“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形成,“订单式培养”实践的兴起都是高职培养目标定向化的具体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的变化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建设的主要依据。专业建设强调社会资源的利用、地方产业的支撑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任何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师的培养、学生规模的确定,都要以市场变化为基础,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标。

2.理论教学够用为度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应充分考虑到高职生的实际情况。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过多过难的“通识教育”极有可能使当前的高职生仅有的一点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消失得无影无踪,从而导致最根本的理论知识也不愿意学,也学不会。自由、全面的发展都应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其次,要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时间性要求,高职生选择进入学校的一个最大希望就是学业完成后能顺利就业,所以,一般来讲,高职生在学校就是尽可能地学到职业技能,增加毕业后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理论知识的多少要从职业能力上来最终体现,职业教育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看,获取更多的职业技能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适当地削减理论课程和授课时间,也是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时间和精力。再次,高职教育改革是否成功,最根本的检验标准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相互的满意度。从2010年9月14日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反馈的信息来看,在对当前高职毕业生关于最有助于求职的能力的调查显示:在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积极聆听和有效的口头沟通这两项能力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最有帮助。关于最有助于职业发展的能力的调查显示:在对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工作最重要的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学习方法能力满足社会初始岗位工作要求的程度最高,为85%,其次为有效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而疑难排解和谈判技能的能力满足度相对较低,因此,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应加强对学生这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3.加大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首先,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是开展高职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高职教师应具备理论课教学和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能力,他们应既是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实践技能的指导者,必须把“教师”和“师傅”两个方面有机融合。当前,我们的高职教师离“双师型”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因而在高职教育改革中,应着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能力。其次,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应用化。研究型大学倡导“通识教育”,注重“宽口径、厚基础”,而高职院校为了学生的就业,应该结合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应用化。加大教学方法的改革,采取分层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探究教学法以及合作教学法等等。从学生的兴趣特长来考虑课程安排的合理性,特别要关注未来职业发展的新趋势,突出知识技能的实践性。再次,技能培养项目化。通过承接来自企业或教师布置的某一项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策划、设计、制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未来职业所需的技能。只有加强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使高职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调整以往的专业设置,完善和推进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培养出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的人才,才能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贴近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楷,等.重点探讨培养模式全面推进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2).

[2]陶学忠.对高职教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辨[J].教育与职业,2009,(02).

[3]孙久艳.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J].吉林教育,2010,(25).

[4]张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之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9,(08).

[5]蒋学明,高进青.关于高职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之思,2012,(03).

[6]李汉华,毛云婷.基于就业视角的高职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7).

[7]黄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J].文学教育,2012,(03).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教改项目(11G68)“新型技能型汽车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陕西省高职高专教育学会2011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现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零对接的课程体系与实践环节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张鄂,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副院长,西安汽车学会副理事长,长期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