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 乡

2014-08-01

爱你 2014年5期
关键词:土炕柴门饭桌

◎ 凸 凹

故 乡

◎ 凸 凹

这是八年前的旧事。

那年,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我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红起来。走到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

“住几天吗?”母亲问。

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二十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

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印象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

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母乳一样。

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

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的我,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

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

其实,岁月已使母子产生了隔膜,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一觉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母亲安然说道。

饭桌中央,俨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母亲当年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天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

“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

“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

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理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吃过母亲的早酒,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儿时高高的、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

折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发际。

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

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流下来。

(林冬冬 摘自《百姓生活》2013年第12期 图/陈明贵)

猜你喜欢

土炕柴门饭桌
腊梅花
人勤柴门
难忘土炕
老家的土炕
柴门的温度
饭桌上的故事
延安土炕
米粒在饭桌和卫生间
故乡的柴门
饭桌上拼出来的代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