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4-07-28闵望先樊冀闽

中国医药导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性反应蛋白水平

闵望先 樊冀闽

1.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仙桃 433000;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福建 泉州 362000

C-反应蛋白属于一种急性期蛋白,由肝细胞合成。目前临床普遍认为,C-反应蛋白主要是机体对组织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机制。现阶段,临床已经确认了心血管疾病和C-反应蛋白具有紧密的关系。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并发症会引发局部和系统炎性反应,而C-反应蛋白正是炎性反应急性时相反应标志物。为了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更有效的治疗,本研究对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两年来收治的5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了临床检验中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月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0~79岁,平均(66.5±10.2)岁;20 例患者为稳定性心绞痛(SA 组),12例患者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18例患者为心肌梗死(AMI组)。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清晨采取患者的空腹血,分离血清。对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测定时所用仪器为西门子公司的Dimension Xpand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用方法为免疫增强透射比浊法,所用试剂及标准品由西门子公司提供[1]。C-反应蛋白水平的正常参考值为0~3.0 mg/L[2],同时对三组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治疗前后在同等条件下对所有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然后对其变化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将其详细记录下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各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mg/L,)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mg/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SA:稳定性心绞痛;UA:不稳定性心绞痛;AMI:心肌梗死

组别 例数 C-反应蛋白水平 t值 P值SA组治疗前治疗后UA组治疗前治疗后AMI组治疗前治疗后203.182<0.056.16±1.504.89±1.03*122.776<0.058.65±1.406.83±1.09*182.571<0.059.28±1.227.42±1.14*

3 讨论

在C-反应蛋白的产生方面,C-反应蛋白属于一种急性期蛋白,由肝细胞合成。目前临床普遍认为,C-反应蛋白主要是机体对组织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机制。当炎性反应刺激或组织创伤发生时,将单核细胞激活,将白细胞介素释放出来,从而对肝细胞进行刺激,使其加速合成,同时使其上升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峰值[3]。在C-反应蛋白的特征方面,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能够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同时,C-反应蛋白还具有一定的免疫调控作用。肝脏合成了C-反应蛋白,通过人工方法在各种动物体内诱导产生。C-反应蛋白不能通过胎盘,虽然不是抗体,却具有抗体的功能。C-反应蛋白通过旁路能够将补体激活,移动白细胞,从而将细菌吞噬,有效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同时有机结合淋巴细胞,较好地调节炎性反应,具有与免疫球蛋白G传递蛋白相似的功能,能够有效清除毒物[4];在C-反应蛋白的测定方面,健康人血浆中所含C-反应蛋白的量是极少的,一般都在10 mg/L以下。单相免疫扩散法、乳胶法等是传统测定C-反应蛋白的方法,其原理是使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和特异性C-反应蛋白抗体反应,依据沉淀环直径、显色反应等将其含量测定出来,由于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目前临床已经逐步摒弃了这些方法。激光比浊法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等,因此在临床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成为测定C-反应蛋白的主要方法[5]。

在组织炎性反应过程中,C-反应蛋白水平能够对细菌感染进行有效的指示,且极为敏感而客观,C-反应蛋白水平会在各种细菌感染的作用下升高,达到了90%以上的阳性率[7]。但是C-反应蛋白水平却不会在病毒感染的作用下升高,具有极低的阳性率。因此,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一方面可以有效预测细菌感染,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鉴别诊断细菌与病毒感染。此外,对脑脊液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测定也能够帮助临床诊断脑膜炎,并能可靠地鉴别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在疾病的临床监测过程中,定量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极为有益,C-反应蛋白会在肝炎、链球菌感染、肺炎等中呈阳性反应,通常情况下,感染初期C-反应蛋白就会出现阳性反应,此后C-反应蛋白水平会随着炎性反应的发展而升高,随着炎性反应的好转而下降,最终转阴。因此,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时,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也是一种可靠方法。多数临床研究结果表明,C-反应蛋白水平和炎性反应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目前仍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炎性反应程度是影响C-反应蛋白水平高低的唯一因素。值得指出的是,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老年患者,由于其较为低下的机体反应力,因此有时感染的存在并无法在白细胞计数及血沉等下得到有效地反映,而血清C-反应蛋白检查却将其明确诊断出来。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染,但是由于发热会在白血病、淋巴瘤本身的作用下出现,加上白细胞也会在这些疾病的作用下发生变化,因此感染的存在不能用发热和白细胞计数来推断。而如果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则说明其被感染,临床可以给予其抗感染治疗;此外,一些非感染性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患者也会出现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症状,比如风湿热、强直性脊柱炎、各种血管炎等。而另一些炎性反应性疾病患者也可能出现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轻度升高或不升高的症状,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对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测定的优势是C-反应蛋白水平并不会受到抗炎药物及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8]。

通常情况下,在组织损伤过程中,C-反应蛋白水平会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①外科手术。外科手术之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均会升高,达到峰值后随着损伤组织的愈合而下降。有关医学研究表明,组织损伤大小和损伤部位直接而严重地影响着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年龄等则不会对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造成影响。如果部位相同、损伤相同,那么患者通常具有基本相似的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时相曲线[9]。骨髓和骨组织中广泛分布着巨噬细胞,肌肉组织中则很少有巨噬细胞,而巨噬细胞在C-反应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C-反应蛋白水平峰值的高低由手术时骨和软组织损伤的比例决定。多数临床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水平在术后感染发生的情况下会持续升高或先下降再升高,疾病康复的标志是C-反应蛋白水平恢复正常。②烧伤。烧伤面积、严重程度等均受到C-反应蛋白水平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患者的临床状态和组织受损情况能够在C-反应蛋白水平中得到有效的反映。C-反应蛋白水平的测定为临床对预后的估计和对去痂和植皮最佳时间的选择提供了参考。③肿瘤损伤。多数情况下,C-反应蛋白水平会在恶性肿瘤发生时升高。④肝胆疾病。有学者对肝病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了检测,发现重型肝炎、急性肝炎、肝癌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高达82.3%、24.0%、85.3%[10]。如果患者为急慢性肝炎,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在没有其他急性感染时升高,则说明其病情可能向重型肝炎发展。如果患者在患有肝硬化的情况下C-反应蛋白水平持续升高,则说明其病情可能向肝癌方向发展。⑤器官移植。器官移植后的移植排斥反应会影响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使其升高,这是因为组织会在排斥反应的作用下受到损伤,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医师就应及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

现阶段,临床已经确认了心血管疾病和C-反应蛋白具有紧密的关系。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并发症会引发局部和系统炎性反应,而C-反应蛋白正是炎性反应急性时相反应标志物。如果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急性局部缺血,那么其C-反应蛋白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升高。如果患者发生心绞痛,则可以通过测定C-反应蛋白来确定其局部缺血。同时,如果健康人发生中风和心肌梗死,也可以通过测定C-反应蛋白来进行判断[6]。本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含量较正常参考值均明显升高,其中AMI组和UA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比SA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冠心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了临床可以采取各项措施降低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从而使心血管疾病患者早日康复。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C-反应蛋白作为一项独立的风险预测指标,所具有的临床意义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发生率即使在C-反应蛋白正常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敏感的预测,这就为诊断心血管疾病并判断其预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临床检验中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能够有效预测并早期确诊相关疾病,值得临床检验医师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1]白继文.检验医学诊断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80-381.

[2]陈文彬.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66.

[3]孙洞箫,周盾,贾艳秋.C-反应蛋白与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2010,12(6):1054-1055.

[4]黄文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程中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2(10):23.

[5]吴红军,张莉,兰亚明.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13(1):77-78.

[6]范艳霞.超敏C反应蛋白常规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诊断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1,(5):21.

[7]Aviles RJ,Martin DO,Apperson HC,et al.Inflamma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a-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2013,108(24):3006-3010.

[8]Zimmerman J,Herrlinger S,Prug A,et al.Inflammation enhances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mortality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J].Kidney Int,2009,55(2):648-651.

[9]Pasche B,Serhan CN.Is C-reactive protein an inflammation opsonin that signals colon cancer risk[J].JAMA,2008,(5):291.

[10]Blake GJ,Rifai N,Buring JE,et al.Blood pressure,C-reactive protein,and risk of future cardiovascu larevents[J].Circulation,2013,108(24):2993-2999.

猜你喜欢

性反应蛋白水平
张水平作品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猪胎盘蛋白的分离鉴定
自噬蛋白Beclin-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SAK -HV 蛋白通过上调 ABCG5/ABCG8的表达降低胆固醇的吸收
C-Met蛋白与HGF蛋白在舌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益生菌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力和炎性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