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词义句意 牢记名句名篇

2014-07-26王忠良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8期
关键词:名篇篇目名句

默写名句名篇,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鉴赏古典诗歌的水平,也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丰富学生人文积淀的一个重要抓手。因此,名句名篇默写复习不仅是考点得分的需要,还是古诗文阅读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复习这个考点,不能把它看成一个孤立的考点,而应该把它放在古代诗文阅读的大框架下去备考。

一.明确范围,有的放矢

新课标《考试大纲》对该考点的表述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那么,什么是“常见的”?以江西省的《考试说明》为例,在《考试说明》中有一个附录,即《古代诗文默写篇目》(共43篇)。这是江西高考默写古诗文的范围。其他省市情况大抵如此,考试范围都提前划定好。因此,在复习时让学生背诵这些指定的篇目,给学生指明了方向,简化了学生的识记任务,减轻了学生的思想负担。我们必须对学生强调,如果将这些必背的古诗文烂熟于心,文言文阅读和古诗鉴赏就会有很好的基础。对背诵基础较好的同学,老师要多表扬;对于背诵基础较弱的同学,老师要多鼓励,并教给他方法,及时督促,反复默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的要求,每天都有背诵任务,每天都有检查。对于易混、易错的句子,要以写促背。比如同是苏轼的作品,同是一个意思,“酒杯”,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赤壁赋》中“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二.立足整体,放眼全篇

现在《考试大纲》对这个考点的表述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不是“名言名句”,这就意味着学生识记句子要立足于整体,放眼全篇。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做默写题时,往往是根据上句写下句做得比较好,但根据下句补写上句就比较困难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需要根据默写句子后句内括号的内容(作者及篇名),从相关段落往后背,甚至从头开始,以便默写出相关句子。另外,其他省市的默写,有些句子是初中课文中,有些是高考课文中的,只要命题人认为是“常见的”,都是有可能默写的。比如《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只要做到这些句子都牢记于心,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

三.反复诵读,举一反三

名句名篇默写就好比马拉松赛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搞突击,也不是背过一次后就一劳永逸。老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一遍又一遍,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反复诵读。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在复习时,按照课本,从必修到选修;按照总复习书,从诗词到散文;按照试卷,从真题到模拟题;按照时间,从课前3分钟到下课前3分钟;师生互出题目,师生同背;学生出题目于黑板上,学生填写。以上方法循序渐进。为了增强应试能力,我首先规定好当天的背诵任务,然后按照考试的形式和分数,学生默写在作业本上,然后同桌对照原文互相改,之后课代表交上来,我再批改一次,最后学生把自己写错的句子正确的样子写在黑板上,并在作业本上订正5次,出现次数多的句子全班进行强化,加深对该句思想内容的理解。在讲评试卷时,第一时间讲评默写,讲评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读出名句,有些句子可以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来发现错误并订正。对于背诵基础弱的同学,考后的默写错误的句子要第一时间跟进。考试时,对含有通假字的句子考查得多,那就可以按照顺序逐一整理,做到举一反三。

四.强化理解,及时订正

我们发现有些句子背得滚瓜烂熟,但在考试中却不能正确默写。实际上,试卷上出现的句子,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句子中总有命题人认为容易写混、写错的字词。有的时候,学生每个句子都写了,但就是每个句子里有至少一个错字、别字,按照评分标准,错、别、漏、添字则该句不得分。这就让学生觉得很冤。这就要求学生强化理解,诵读时能做到音到意到。比如“金就砺则利”“渺沧海之一粟”“樯橹灰飞烟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悟已往之不谏”等,学生理解了这些句子的意思,就不会“砺”和“利”、“沧”和“苍”、“粟”和“栗”、“樯”和“墙”、“遗”和“为”、“皓”和“浩”、“谏”和“见”不分。所以,名句名篇默写,最关键的是要学生理解词义句意,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和考试纠正,并及时订正。除此之外,对一些易混淆的字要加强辨析,比如“唯”和“惟”、“常”和“长”、“勾”和“钩”等等。对指定篇目中涉及的文言现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也要加以强调和整理,甚至对其中的重要句子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翻译,对诗词中的重要表现手法进行归类,这样既复习了名句名篇,又积累了文言文基础知识,又鉴赏了诗词表现手法,同时鼓励学生在写作文时恰当引用这些名句,可谓一举多得。

王忠良,语文教师,现居江西景德镇。责任编校:王 玲

猜你喜欢

名篇篇目名句
用“1+X”的模式,开展阅读教学的途径
封底:·英诗名句·花儿
《中庸》名句节选
议题确认 过程组织 篇目对比——基于群文阅读模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囫囵吞枣”讲名篇
名篇中的文品与人品
也说方志的体例与篇目(设计)及二者的关系(随笔)
浅议小学语文名篇导读要旨及文学浸润
中华名句
高考英语名句展播及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