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多媒体导读文本应适宜

2014-07-26徐立刚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8期
关键词:音像周总理课件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要,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

纵观课堂教学,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位教师”到“幻灯代替粉笔”,到“音像代替图片”,再到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电教媒体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育的各个学段,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但怎样使这些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以突出师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学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应遵循适量、适时、适度的原则。现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适量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手段。既能给学生生动、直观、形象的感知,又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激起主动意识,还能节省时间,增加课堂容量。但是电教手段使用次数与数量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需要,以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并非多多益善。

如朱自清《背影》一文,感人之处很多,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并非要面面俱到,处处细究,而应抓住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借助多媒体,通过构图、造型、设色、动画等教学手段,再现父亲爬月台时吃力而笨拙的动作和那蹒跚臃肿的背影,让学生从艰难的步履中感受到当时父亲悲凉、困顿的心境,对儿子慈爱、牵挂的心肠。再在“背影”旁设计作者当时“眼泪涌出”的特写镜头,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对父亲的理解和敬重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背影”中还包含着艰辛的挣扎和深沉的爱怜。而有的老师将朱自清与父亲往来的书信、文中作者的几次流泪、作者与父亲的穿着等都制作成媒体,甚至在多媒体中旁征博引了大量的例句以帮助学生理解“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中的“了”所包含的感情,使整个课堂成了媒体的展演,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现今的中学生对周总理的生平事迹、伟大人格及周总理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知之甚少。导入新课时需要对写作的时代背景作简单介绍,但单靠语言介绍可能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教学时,我将周总理去世时及去世后人民“十里长街哭总理”的镜头剪辑成2分钟的音像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同时教师加以深情的配音:“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只见总理去,不见总理归/顿足捶胸心欲碎/呼唤总理泪纷飞。”这样,不仅给学生以周总理形象的感知,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周总理在人民心目中的分量,又奠定了情感基调,唤起学生去探求周总理生平事迹的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将周总理住院、去世及人民十里长街哭诉的镜头全部播放,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使课堂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课堂教学中,如果从课文导入、学习目标的呈现、生字词的正音到文章的结构、主题、写法,甚至文中的语段、文后的练习、作业的布置都制作成多媒体,加之录音朗读、音像视频,让学生应接不暇,看上去气氛活跃,热热闹闹,但一节课下来,哪些是教学重点,哪些需要当堂理解体会,哪些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看学生仍将会是“丈二和尚”。这正如舞台上表演的舞蹈,如果只是蹦蹦跳跳,一片热闹,却没有情节、失却了主题,再优美的舞姿也难以永恒。更何况有些文章的意境就需要一点含蓄美,有些文字就是要靠学生咀嚼才有魅力,为什么非要用媒体使它变成一杯“白开水”呢?

二.适时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还要讲究个时间问题。应根据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确定媒体的最佳作用时机。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学生不可能长时间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或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加上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相当熟悉,有时心理上会处于抑制状态。

有位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时,在导入新课后就一反常规,利用媒体投影出一张情节变化的曲线图,让学生根据这张图去阅读文本,将这张图补充完整,完成对小说情节及内容的梳理(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这位教师适时变换了一下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兴趣,带着任务,带着目标走进文本,由处于习惯了的学习方式的抑制状态,转化为主动阅读、积极探求的兴奋状态,有效的完成了梳理情节的学习活动。

有位教师在教《松鼠》一文时,在让学生感受了松鼠漂亮、驯良的特征后,利用媒体出示了一张图片:河面上漂浮着几块树皮的小河,河边有一只小松鼠,小松鼠的头边画着一个问号,配以“松鼠想要过河的话,怎么办”的问题。以此引领学生速读课文第四、五两段,然后由学生口述并动手演示小松鼠“以树皮当船、尾巴当帆”的过河过程,再次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实现了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加深了对小松鼠乖巧特征的认识。

我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课堂结束前,我用媒体投影了学生作的一首小诗“哲人伟人千古完人/给人民爱最多的人/人格力量最伟大的人/中国人民最敬爱的人/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让学生齐读,学生通过这首小诗去回忆周总理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想象周总理平易近人的光辉形象,感受周总理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进一步理解诗中表达的怀念与赞颂之情,以此缅怀这位功盖华夏、胸怀博大的英才,同时升华了课堂的感情氛围,使文本阅读与情感熏陶相得益彰,收到了“余音绕梁”的效果。

同样一节课,有的教师只用了一次媒体投影就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有的教师投影了许多张图片仍显得平淡无味,关键原因在于前者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和最佳作用时机。可见,不管是课首、课中还是课尾,媒体运用的时机只要恰当,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适度

这里所说的适度,主要是针对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实际使用而言。

多媒体课件制作要与课文内容和其他教学手段相匹配,不能因使用多媒体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如有的教师过于看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精力放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结果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得不够深入,甚至出现偏差,结果制作出来的课件不能突出教学的重点,加之字号的过小或过大,对色彩的调配不够适切,音像播放的方法掌握不熟练、播放与切换的度把握不准,以致制成的多媒体课件文字辨认困难、图像模糊、色彩失真、噪音干扰,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观察,而且容易引起视觉疲劳或造成错觉。

有位教师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画面作为背景,将整篇文章内容投在这张背景图片上,还用不同颜色标出了朗读节奏、需要重点理解的实词,用波浪线画出了需要了解大意的句子。虽然这张图片上五颜六色,内容丰富,但内容过多,字号过小,训练过散,让学生难于辨认,不明主次,给教学带来了意外的干扰。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程中,投影、音像要根据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的需要,使文字、图片或声、光、像适中,如果字号过小或过大,音量过高或过低,光色过强或过弱,甚至操作不当,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弱化了学习内容的研读。

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开头导入时,如果将周总理去世及“十里长街哭总理”的镜头全部播放,不考虑其时间长度,不作适当的剪辑,尽管也能将感情渲染得悲痛、深沉,但忽略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怀念与赞颂之情,偏离了教学重心。经过剪辑好的音像,在播放即将结束时,要用音量控制键,使声音渐渐变小,直至消逝,以让学生体悟音像所传达出的情感意境,营造课堂教学的感情氛围,引领学生快速走近文本塑造的形象。

演员表演讲究不瘟不火,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电教手段的使用也要把握一定的度,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但它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悟,激活学生思维,呈现学习过程,形成基本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使学习目标得以顺利达成,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

徐立刚,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赣榆。责任编校:左晓光

猜你喜欢

音像周总理课件
周总理“喝”饭
在阳光下拍照
在阳光下拍照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一起坐上神奇音像时光机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An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n “Paste” by Henry James
周总理用身体保护毛主席
音像超市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