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狂欢时代的中学生作文

2014-07-26何郁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8期
关键词:命题中学生时代

可能我们许多老师、许多同学还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手机狂欢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人人都借助一部手机天天在阅读,天天发表看法;人人都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圈子里,不停地读,不停地写,还不停地交流和互动。人人——我们全体——自创了一个阅读和写作的新天地。换一句话说,人人都是自我阅读者,也人人都是自我写作者。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着同样的新闻事件,同样的社会热点,同样的娱乐爆料,人人既是阅读者、消费者,也是评论者、写作者;人人都在用文字制造事件,人人也都在用文字消费事件。没有哪一个时代,能使得语言文字达到今天这样广泛应用的程度。这也是一个语言文字充分被消费的时代。

在这种情况下,谁又是老师,谁又是学生,哪里又是课堂?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老师,每一个人都是学生,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就是我们的课堂。以前那种在课堂上“老师说我听我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用自媒体“我说我写我交流”的时代。是的,我们已经走进了一个手机狂欢时代,我们也因此而得以“新生”。我们再也回不去那个“老师一人拿着教本教、学生拿着一支笔被动地记和写”的时代了。师者的威权、教条和神秘在一个手机狂欢时代,突然间土崩瓦解、荡然无存。我们与学生站在了同一个地平线上,我们占有的资料,学生也同样占有,甚至学生比我们获取的途径更多,获取的效率更高。难道不正是这样吗?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我们有些老师已然感到了不适应,是的,肯定会是这样。也就难怪,一些老师还在课堂上作古正经的进行教学时,学生们常常会用另一套自媒体语言来消解他,弄得我们的老师好不尴尬。可有些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总是走在时间的前面。君不见,大学校长毕业留言演讲,因为恰当地引用了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就立刻爆红,华中科技大学的“根叔”不就是这样的吗?静下心来细想想,其实很有道理,因为这样的演讲,内容生动活泼,语言亲切自然,也才能走进学生心里。不要总以为学生离经叛道,其实他们才是时代的风气先锋。是的,要想一想,是不是我们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老师们,该醒醒了,让我们睁开眼睛看看吧,自从手机不停地介入我们的生活以后,阅读和写作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那种“静坐窗下读圣书”的图景或许只能在历史博物馆里才能看见了!是的,一定的,纸质阅读和写作,尽管一定时间还会成为传统读书人的心结,但手机狂欢时代的风暴,一定会带来一场痛快淋漓的暴风雨——作为一个人文工作者,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面对,也必须思考:在这个手机狂欢时代,中学生作文何为?

在这个时代,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日益变得碎片化。不管你是否承认,我们已经不太愿意阅读千字以上的东西了,我们没有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也没有耐心(“节奏总是如此之快”)——可千字文曾经是短小精悍的文章的典范啊!更主要的是,我们也已经不太愿意写作千字以上的文章了,500字以上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就已经长得不得了,我们只愿意在140字以内“挥拳动腿”。即便是这样,我们还不追求完整性,一个段子、几句感悟,抑或是一张照片、一支玫瑰,我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我们自享,我们也分享;我们尤其乐于转发和评论。我们也不太追求“微言大义”,抑或是“春秋笔法”,也就是说,我们不追求深刻性。我们只享受发表、转发、评论的过程,我们在自我创造的语言文字里狂欢和被消费。可以说,我们已经很少希冀通过一篇阅读和写作,来达到传送思想、抒情感怀的目的了,但事实上,我们又每时每刻都在抒发自己的情怀,只不过是,这点情怀可能上不了正席,入不了法眼。可我们也不追求上正席啊!我们追求的是自娱自乐。这就是手机狂欢时代的第一大特征:碎片化。

碎片化的阅读和写作,给中学生作文带来了怎样的变化?首先是作文命题的实用性。这几年,一些省市弃置不用的小作文,经过改头换面又登台了,原先叫“小作文”,现在叫“微作文”。北京市2014年中高考语文改革,明确增加“微写作”。注意,这里的“微作文”、“微写作”,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写作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比如,不再注重格式化的考查,不再过分强调规范性,不再重视完整性的要求,重视什么呢?重视实用性,重视与生活的接轨,重视单项生活写作能力的考查。因此,这里的“微”不仅仅表明它跟微博、微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主要的是表明快节奏、时间短、小而实。这正是手机狂欢时代写作的特征。举个例子来说明: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10分)

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当你碰到有人吸烟时,你会如何劝阻?请把劝阻的话写成一段文字。

要求:1、理由充分。2、语言精练得体。3、150字左右。

从题目中很容易看出来,这样的命题信息量不大,但贴近学生生活,有一定的实用性,突出说服能力(也就是讲道理的能力)的考查。这体现了作文命题新的改革方向。

其次是写作命题的意义消解。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一些社会化作文赛事中。如果中高考作文命题是以追求宏大的意义为宗旨,那么一些社会化作文赛事,就是试图在个性化方面体现自己的追求。这方面,前些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就是一个生动的证明;陕西西安贾平凹主持的美文作文竞赛,也是这样的追求。其实,还有一个赛事,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举办的“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这项作文大赛,因为牵头组织者晓苏是一位知名小说家、大学写作学教授,所以就显得很不一样,这就是赛事的故事性,或者叫叙事性。比如我们看2014年的十二个作文题:

初一:帽子;第一次登台

初二:罚站;喜欢臭美的人

初三:走错门;吃醋的样子

高一:和为贵;王婆卖瓜

高二:双眼皮;给英语降温

高三:致郭敬明;脸为什么这样红

这里边,几乎每一个题目都隐藏着一个富有个性的故事,写作者只要善于开掘生活,聪明地写出自己的“那一个故事”,就行了。作家似乎是在用故事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这样的命题,全国只怕仅此一家。这正是小说家命题的特点。它和中高考作文命题水分两色,体现出不一样的美学追求,它不追求“宏大的意义”(那极容易导致假大空),它似乎只对故事感兴趣,只在乎截取生活的小镜头,殊不知,正是在这样的“微故事”中,才更隐藏着丰富的人生风景。不独2014年如此,几乎每一年,“新世纪杯”作文命题都富有这个特点。我们再来看2013年的作文命题:

初一:走亲戚;怎样放风筝

初二:替罪羊;停电的那天晚上

初三:取暖;球场边的女同学

高一:第一次熬夜;爱上一个作品中的人

高二:穷快活;校长办公室

高三:记一个拾荒者;把父亲喊成老爸好不好

再次,是写作意义的扁平化。现在,每一次批改作文,语文老师都要感叹学生认识的苍白,意义的肤浅,情感的冷淡,思想的扁平,一句话,就是说现在学生写作文,再没有以前写作文的沉重感和思考性了,而代之以肤浅的感悟、人云亦云的抒怀和毫无逻辑联系的议论。这是怎么了?难道学生的思想真的不如以前学生的作文思想了?这个问题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一方面,是功利化的社会所导致,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学业压力过大、无时间读书思考所致。当然,最重要的恐怕是手机狂欢时代的影响。手机狂欢时代,是一柄双刃剑,有它的积极性,如快捷、方便、自由;也有它的杀伤力,如感悟肤浅、读写随意、发表低门槛,它多半是“《读者》体”,抑或是“口水体”、“淘宝体”等,所以它极容易导致人的思想快餐化、肤浅化,这是十分值得警惕的。

手机狂欢时代,给中学生作文带来的第二个重要影响是:自我性。现在的中学生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再想恢复以前那种用主题先行、或者用宏大的主题意义来规范学生的思想认识,恐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社会思想的多元、各种价值取向的纵深延展、教育的充分开放、家长的史无前例的开明和老师的极大包容,这些都为作文的主题开放和多元倾向提供了条件,那种规定主题倾向的写作,已经变得不再为人们所接受了。201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因为主题倾向的封闭性,被人们一片责骂,而2013年的“手机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又因为主题的开放,赢得了广泛的赞许之声。不独北京这样,全国的中高考作文命题几乎都这样,这就集中反映了一个心声:写作如果能够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我手写我心”,说真话,甚至说不漂亮的真话,也就会赢得普遍的认可。还不仅仅是学生认可,老师也认可,家长也认可,社会也认可。在这方面,社会化的作文赛事也走在中高考改革前面。命题如上文已有论述,就不再赘述了。这里我们单说一说社会赛事评委们选文的眼光和审美倾向。

第十五届“新世纪杯”作文大赛,一共有12篇作品入围特等奖,除开一篇写郭敬明的《致郭敬明》有点社会性以外,其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写身边的人和事,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几乎都没有关乎社会的宏大主旨。为了清楚说明评委们选文的眼光和审美倾向,在这里请允许我把另外十一篇作品的主题内容简述一遍:游梦娜的《帽子》,孙女进城,错过了回家看爷爷的机会,也错过了爷爷的葬礼,落下终生遗憾;杨卓凡的《第一次登台》,第一次登台演出课本剧《白帝城托孤》,由于经验不足,笑场,但好在能及时补救,结果竟然意外获奖;仲宇的《罚站》,上课看杂志《漫画世界》,由于沉浸其中,竟然一再笑场,结果被老师罚站,罚站后竟然还在笑,原因是沉浸故事太深:高禹的《喜欢臭美的人》,妈妈喜欢臭美,一是不停地换衣服,一是经常照相;李佳明的《走错门》,讲了一个好玩的故事,一个学生本意是要补英语,结果走进了数学补课班,竟误打误撞得到老师青睐;张璐的《吃醋的样子》,作者用回忆写了一个父亲心疼女儿,在女儿小时候,与妈妈吃醋,女儿长大了,出嫁时,又与女婿吃醋,说是吃醋,其实表现的全是爱;朱璇的《和为贵》,小孩看到妈妈与伯母之间有矛盾,竟想出奇招,撮合两位长辈一笑泯恩仇;英涵雯的《王婆卖瓜》,奶奶为了启发孙子应聘,竟然拿卖瓜作类比,告诉孙子,应聘时就要善于展现出自己的长处,露出自己又红又大的“瓜瓤”;于玥祺的《双眼皮》,小姑娘爱美,做梦都想有双眼皮,不料病后竟真的有了,而且以后,只要生病,双眼皮就来了,于是小姑娘要默默祈祷了;李欣乐的《给英语降温》,也是补课,妈妈逼着女儿补英语,说是英语重要,女儿和爸爸不乐意,但熬不过,不料这时传来好消息,高考改革要给英语降温了;邓斯颢的《脸为什么这样红》,讲述长辈小时候陈芝麻和烂谷子的事,妈妈考试获胜,爸爸割草打架,伯伯吃红薯吃腻歪了扔瓢……你看看,这些作品都写的是什么?几乎没有一件事关乎宏旨。然而,正是这样一些事,却赢得了评委们的好评,他们把这些作文选进了特等奖,这说明什么,说明评委们选文的眼光和审美倾向不同于那些中高考阅卷者们,这是另一个选文系统——他们看重的不是宏大的主旨,而是家庭、亲情、心灵、感情和个人趣味,这些事情可能不高、大、全,但真实、可信,接地气,有人间烟火气,甚至有的篇目写得还比较幼稚。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这些都是真实的、具体可感的,就行了。这样做,实际上是对人性的回归,对中学生写作实际的回归——一个中学生哪里来的那么宏大的主旨呢?

更主要的是,这些作文,一反那些套路化的写作,完全是“我手写我心”,充分自我,许多文章几乎没有什么格式,也有些文章,有很明显的博客、微信痕迹,就像是讲“微信”的自我故事;又像是一爿随意铺陈的水果摊,既琳琅满目,又新鲜可人,很是吸引人。我想,作者的本意也可能没想到要发表、要获奖吧,只是机缘巧合,他们被老师看中了,挑出来了,又赢得了获奖的机会。真是幸运啊——也真是发展趋势,好作文,本就是这样出自天成的。

当然,这种自我性还表现在个性化上,这方面,新世纪杯作文竞赛可能做得更突出一些。这是因为它打上了一个作家鲜明的烙印。十几年来,晓苏以自己的个人之力,亲力亲为,全力推行一种非常自我的写作模式,不仅命题叙事化,而且选文也重在叙事性。我记得晓苏先生在一次大型作文讲座上讲过,说一个善于写作的人,如果能够讲好故事,他就有饭吃了。话说得很朴素,可道理却很深刻。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个中学生,如果能够写好叙事,其他的也就不在话下了。十几届的作文竞赛,晓苏先生亲自参与命题,亲自参与选文,近几年,更是利用自己写作的优长,亲自撰写获奖辞,这一方面,是给学生以莫大的鼓舞,更主要是要渗透一种写作理念,这就是规避宏大的主旨,还中学生以活泼、真实、具体、接地气的写作追求。在这次获奖辞里,在评价仲宇的《罚站》时,晓苏用自己的评语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他的写作观,他说:“仲宇的作文不追求意义,只写他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强调叙事的生活化和趣味性,显得真实,自然,俏皮,读起来轻松,开心,好玩,让人觉得有意思极了。”是的,晓苏十几年如一日,在引导中学生写作上,不遗余力,他意在告诉人们,有真情有实感,有情调有趣味,就是最好的中学生作文。

何郁,著名语文教研员,现供职于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责任编校:李发舜

猜你喜欢

命题中学生时代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